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桥结拜》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第二场。教学这一剧本,既体现剧本的特点,也体现语文的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剧本,初步感知戏曲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学写剧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学生文言文学习理解力、感悟力和鉴赏力不足的现象,创设以微戏剧为载体、以“具身学习”为手段的跨学科学习路径:组织学生细读文言文,形式勾连剧本,把握故事内容,提高文言文学习理解力;创编文言文,文本变脸剧本,深入学习语言,培植文言文学习感悟力;赏析文言文,合作演绎剧本,创意表达理解,培育文言文学习鉴赏力。从而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外出听课,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三块钱国币》:开篇播放视频《三块钱国币》,然后分配角色,让学生照剧本朗读,完毕,依次感知文意,了解大意,提出问题——你认为花瓶该不该赔呢?  相似文献   

4.
《打进匪窟》的戏曲教学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这一课程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小说对比,让学生感知戏曲剧本的表达特点;通过阅读和补写剧本,让学生感受杨子荣的英雄形象;通过"念一言唱一句"的形式,让学生对民间戏曲、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这样,使戏曲课堂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5.
剧本是舞台演出所依据的本,是一种与诗歌、小说、散并列的学体裁。中学语教材专门安排了剧本单元,选入了一些经典剧本的片断。在教学中,剧本相比于诗歌、小说、散,其受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尤其是学生,因为阅读习惯使然,不大愿意阅读剧本。对一些人物众多的剧本,学生往往在阅读的开始就会因为摸不着头绪而放弃进一步阅读。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应当客观认识到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师侧重讲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评价方式单一,学生热情退却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时,可采取以下诵读教学新策略,如多元化诵读,感知韵律之美;多维度诵读,感知意境之美;梯度化诵读,感知情感之美;信息化教学,创新诵读形态;赏识性评价,激发学生潜能;融合性评价,诵读意识引领;多元主体参与,共享诵读成果等。本文就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践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语文教材中叙事、记人类作品,剧本这一独特的体裁属于小众化问题,零星地散落于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虽然数量不多,所占比重不大,但剧本在教材中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却不可小觑。剧本的教学对于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学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就需要从剧本的文体特点入手,为提升剧本的教学效益奠基。提出要借助整体感知,在梳理中发展概括能力;依托表演形式,在入境中发展朗读能力;聚焦内在冲突,在体悟中发展理解能力;发挥范例价值,在创编中发展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篇文本都是由内容与形式有机组合而成的。内容与文体形式也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只关注内容而忽略形式,学生只能读懂文本、获取信息;只关注形式而忽略内容,学生则失去了体悟形式效益的支架,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阅读教学必须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基于此,探析《负荆请罪》一文的教学方法。提出要依托起点,快速掌握剧本的文体特点;拓展补充,全面感知剧本的情节内容;思维辨析,深入把握剧本的矛盾冲突;情境表演,形象再现剧本的舞台效应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感知过程河南方城城关镇第一初中姚经华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形式和技法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作文后语言章法的详评细改,忽视了作文前感知过程的参与指导。结果,教师如同一个...  相似文献   

10.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个历史小话剧,以剧本的形式编排。课文编排了两幕剧,每幕剧都按剧情发展进行记叙。学习阅读剧本,理解剧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味,感受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抓住课文中属于“语文”的东西,以挖掘语文课的价值,做到“长文短教”,是我们教学《窦娥冤》这样的长文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元杂剧是表演艺术,仅通过阅读剧本来鉴赏戏剧,已经削弱了它的艺术魅力,如果在剧本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能充分地“读”,就更难感悟戏剧语言的情感与内蕴。因此,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读中熏陶就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张国光 《上海教育》2007,(7B):64-64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一年级学生在感知、创造方面的要求是:能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感知音的长短、强弱、快慢、高低;能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探索音的长短、强弱、快慢、高低;在情意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并能与伙伴合作。  相似文献   

13.
林芳芳 《江西教育》2023,(19):78-79
把数学图式灵活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图式学习模式。数学图式既有形象化的一面,也有抽象化的一面,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入“感知图式”,为儿童迁移学习打下基础;引入“操作图式”,促进学生数学表象的积累;引入“图形图式”,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知;引入“结构图式”,加速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建构,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更有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摩天轮座舱的平移运动为例,提出理解平移的三个视角:直观感知、几何论证、代数运算。通过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提出学生可以从直观感知的视角理解平移;通过分析教材,发现其对平移的编排同样落实在直观感知层面,并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秀香 《英语教师》2023,(17):88-90+94
介绍课本剧的概念及组成部分。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不足的原因。阐述依托课本剧强化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应坚持的原则。结合教学实例,探索依托课本剧强化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即精选剧本,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形式多样,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总结评价,强化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在以往幼儿园开展的戏剧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表演的剧本大多由民间故事、绘本或儿歌等改编而来,且通常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剧本蓝本由教师主导,倾向选择幼儿熟悉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绘本或者童话故事,剧本来源单一;第二,剧本的创编过程基本由教师单独完成,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幼儿参与表演的兴趣,导致幼儿成为表演的“提线木偶”;第三,尽管教师会有意识地鼓励幼儿自主创编剧本,但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戏剧教学素养的缺乏,教师难以判断幼儿提出的哪些想法才有价值、适合融入剧本,也不知如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创编。  相似文献   

17.
王丽 《英语教师》2023,(8):40-43
介绍导读课和整本书阅读。结合奥斯卡·王尔德的剧本《认真的重要性》,探索导读课教学。认为导读课教学应分五个步骤进行:封面激趣阅读,形成阅读期待;阅读剧本片段,感受体裁特点;主要人物登场,输入背景信息;阅读精彩部分,感受剧本冲突;开展人物评价,探究主题意义。提出导读课教学要关注对兴趣、思维和主题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剧本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早翻译莎翁剧本的是戏剧天才田汉,他为莎翁剧本的传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后来又有十多个译本,有散体,也有诗体;其中公认为最佳的是卞之琳的译本。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本研究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为:职业院校学生感知的学习迁移情况整体良好,其中对学习迁移环境的感知力度最高,对学习者个性特征的感知力度最低;职业院校学生感知的学习迁移与感知的学习迁移效果具有高度相关性,不同的学习迁移感知力度对学习迁移效果的感知呈现显著性差异。文章进而提出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迁移意识理念和实践,关注学习迁移过程的质量,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对学习迁移效果的满意度,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边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一、千篇一律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学情,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但是,眼下许多优秀的教师却不管情况熟不熟,一下飞机、火车,直奔课堂。同一个教案,不同的学生,上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教案成了“剧本”,学生成了剧本中的配角,换了谁都无所谓。有的课名日发挥学生主体,实则教师是最大的赢家。比如让学生质疑,这时候往往有意外发生吧,没关系,这些教师很会“调控”,“引”着学生往自己的剧本里钻。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作秀演戏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