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实是有一些捷径可走的.如教学<挂花雨>一课,一位教师就走了这样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读"领风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如今,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则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语文教学陷入"重讲轻读"、"重写轻说"的境地.如何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理科化倾向这一现状,为此,笔者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应该怎么学?答案是:多说、多读、多写、多看.笔者就"多说"谈谈个人的看法. 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在"说"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堂标准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发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放"、"读"、"悟"、"创"四个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探究动机的最活因素.  相似文献   

5.
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为研究"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的语文课"探索了多年.我认为,只有把一节语文课上"活"才算得上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6.
要上好语文课并非易事,因为语文包罗万象,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所以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没有吸引力,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味",简单说就是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要想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听、说、读、写定要贯穿其中,教师还应博学多才.  相似文献   

7.
杜先宁 《现代语文》2005,(11):54-56
中国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强调了"读"的功效.对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中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如何进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朗读教学呢?下面谈淡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时下,大家都注重了阅读教学中的读。确实,在语文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而且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说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当之不为过。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写写说说、演演笑笑,如花团锦簇,好不热闹。那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训练学生的读呢?下面仅以个人认识来谈谈朗读的训练指导: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在高职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采用"读、思、疑、问、解"五步阅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学习的好与坏,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基础"的坚实与否.为了把语文课上"活",我们从开放教学内容、学生思维、教学形式三个方面入手,上"活"了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12.
一、读书环节形同虚设,虚假行为剥夺了学生读的权利。语文课少不了“读”的环节,对于阅读课来说“,无读则不成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课的定位特性中,人文性是其中最重要的.根据这一理念,那么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在目前国内同类教材中是最好的.采用"因课施教"教法则能大大改善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不感兴趣的现状,能较好地增强大学语文课的接受效果,真正实现大学语文课贴近学生心灵的教学目的.为此,本文提出了教者应加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修为、擅长制作精良的多媒体PPT课件的"现代型因课施教"的观点,以促进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呀!"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5.
一些简单、朴实的语文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这种"商"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具有:简朴的教学手段,简洁的教学流程,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6.
程少堂先生提出的"语文味"理论已有一年有余.在这并不太长的时间里,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进行探究和思考,以引起语文课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近来,笔者听了50节语文课,非常遗憾,这些语文课上学生昏昏欲睡,读书的情境与滋味完全感受不到。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使命是让学生回到"想读"的初始追求上,热爱读书。我想,什么时候学生们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想读"才能"读好","读好"才能"读会"。因此,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使命是让教学回到"想读"的追求上。一、营造氛围,为"想读"奠基情境是阅读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借助情境营造  相似文献   

18.
支玉恒老师说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语文课要重视朗读训练,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以读促学、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这是许多语文课的有效做法。可以说,读作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在新课标的"硬性规定"和名师名家的"经验之谈"下变得更炙手可热,书声琅琅已经成为听课评课的热议,甚至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但是,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朗读这一"语文课的亮点"(于永正语),处处用"读","读"样百出。表面上  相似文献   

19.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几种"读"的误区:一是读的次数少、人数少、形式少;二是读与悟没能有机结合;三是贴标签式的指导朗读及对朗读评价的不到位.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读",笔者提出几点建议:1.灵活恰当地选择读的方法;2.抓住学生心理特征,适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4.根据教材需要,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20.
陈国栋 《语文天地》2012,(17):42-43
"三读"教学法包括三大教学环节:自读感知、导读领悟、教读演练;涉及教学的三个方面:读、讲、练。三大环节的浑然一体、三大方面的完美结合,孕育了这一教学法的三大特点。一、语言训练高效化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上成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撇开语言训练来分析课文,空谈课文主题、写作特点;或搞"文字游戏",把语言文字肢解得四分五裂。而"三读"教学法跳出了上述"怪圈",突出语言文字,方法科学而易操作,训练实在而有力度,不仅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训练课,而且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三读"教学法以"读"为基础,师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