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科技风》2020,(1)
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目前已进入第三批次。现代学徒制将学校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以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驱动力,实现招生即招工的一体化。学生即学徒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由校企双方共建师资队伍合力培养,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教学和岗位训练资源,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机制、校企共建师资和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等几方面论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17)
现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是将"理"与"技","工"与"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向明确的职业教育模式,因而,本文以河北商贸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论证了"引企入校","校企共育"是一种可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的双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徒制"是世界各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现代学徒制已经开始广泛的试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本文提出的现代学徒制校企育人策略,克服了学校单一教学与实践分离的弊端,深化校企合作,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学徒)职业道德和技能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学徒制是现在我国职业院校进行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现代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主要职业岗位都是工程技术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是符合现代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起到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技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技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解决建议阐述校企工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希望为研究校企工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讨论,阐明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层次,并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即以工程项目为纽带,以工程咨询中心为平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供技术服务”为突破口,使学校成为企业的咨询服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使企业在获得技术服务的同时获得了科研成果;使教师得到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整体素质提升,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学生也通过顶岗实习掌握了工作技能。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工程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注重实践、立足实践,积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的重点。从校内整个教学过程、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实训中凸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途径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工程化的训练;通过积极参加技能大赛升华工程教育的内涵,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精艺"。全方位、多层次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这种合作方式已被我国50多年的技工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所证明,是成功、成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名亮 《科技风》2023,(14):93-95
高职教育中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一种形式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这种开发技术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改善学校的招生、就业和教学改革。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名班”“订单班”人才培养,积极拓宽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积极提升校企合作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技能,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分析了高学历员工培训方法的背景和案例,表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成功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与层次,研究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案、途径、模式以及工作机制等问题,探索了符合高等农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采用“以学校一企业共同体共创优良培养环境为主,双师型教师教学为辅”的独特形式.重点蟛成企业与学校的互动机削。探索出了一套利用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经过系统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11)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学生、学校、企业三个方面,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国容  黄慧玲 《科教文汇》2013,(5):119-120,122
通过几年来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专业+校中厂"专业建设模式。校企共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组双师团队等措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订单培养、做学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如何在"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育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下,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经济发展特点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实践,研究校企合作有效方法,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静j的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共赢共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服务类本科人才培养"3+1"校企合作模式,即构建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导向的"3个3+1"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6个三结合"协作培养机制,使企业深度参与培训过程,学生一年顶岗实习,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从业方向,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赢局面。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工学交替”、“校企互动”、“引进企业”是重要的模式;校企合作能产生规模效应,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形成独具特色并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建议:校企合作要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校企合作要以校内教育为基础,校企合作还要着力提升企业在岗员工技能,校企合作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高职教育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校提前体验到了企业(工厂)里工作、生活气氛,为学生今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作好铺垫。数控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于数控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合适的。本文主要探讨了数控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教育中数控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对实践技能要求高,学生在校学习侧重于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受到实训设备和使用环境的限制,效果不是很理想。基于此,文章从企业订单班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和“1+X”证书培养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高职教育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校与企业协作,共同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模式,以期解决学生实践技能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在实践技能培养上的优势。因此如何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成为提高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采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方法,有效的使用“师傅”,签订校企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等可以保障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相似文献   

18.
校企联合培养是众多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的基本路线,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引入企业实现双主体育人,加速实践教学的升级与改革,以实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对石油工程专业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展开探究,从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和学校单一主体育人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入手,阐述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优势,指出在产业升级加速的新形势与新机遇下,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俄语人才"2+1+1"校企外合作培养模式是对"四年国内和学校学习"的传统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严峻挑战,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代经济、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是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职业学校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开展校企合作,根据专业特点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着力推进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岗位需求培养人、按专业标准训练人、用企业文化成就人"的原则,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工学结合、学做融合中,着力实现校企合作共有、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校以企业需求为原动力,构建了为企业提供"可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训环境,通过在校两年学习和训练,使学生顶岗实习时就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