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内提升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  相似文献   

2.
论及闻一多文学本体观时,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闻一多是否是个“极端唯美主义者”?从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这个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困扰着学术界,也为闻一多研究罩上了一层迷雾。本来,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东西古今的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在相互的融汇中发展的。一个现代文学家吮吸西方文艺的某些思想果汁,是很自然的、平常的事。而闻一多,像同时代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诗人,其诗深受国人喜爱,《死水》被编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国人受闻一多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颇深,因此对闻一多诗歌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前人对闻一多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对其诗歌颜色词的研究却不多,而颜色词恰是闻一多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本文将以闻一多现代诗歌颜色词为研究对象,对其现代诗歌颜色词进行穷尽性分析,也从颜色词的基本情况和附加联想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之一,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离开我们整整四十年了。但他的光辉品质和崇高精神却是永存的。 纵观他的作为,可谓多才多艺,既从事过绘画、雕刻,又编过剧本演过戏,写过杂文,卓有成效的乃是新诗、古代文化的研究,为中国的民主自由而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闻一多集革命诗人、知名教授、民主战士于一身,贯穿其始终的则是崇高的爱国主义。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学习闻一多,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中,怀念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简要描述了他的生命历程,认为闻一多是个"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特别是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拍案而起"与特务分子面对面斗争的大义凛然,更显示了作为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是一个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人,其诗歌意象也有一个从自然意象向人文意象转变的过程,这标志着他的意象内质从传统走向现代。闻一多在诗歌意象上导出了一条连接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朝着世界诗歌潮流行进的现代化道路。闻一多的诗歌意象和风格转型给我们带来的对新诗建设的启示是用意象重修今天的诗歌轨道,开拓明天的诗歌之路。论文还联系当前的诗坛状况,对诗歌意象的本质作出阐说,以此确定闻一多在新诗史上的影响和定位。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的遭际、沉浮和离弃,是闻一多过于耿介严峻的性格悲剧,是诗人兼学者特殊历史阶段的自然写照,其中所交织的情感涟漪是人性的磊落表露。作为一篇闻一多殉难60周年的纪念文章,本文试图摈弃以往将闻一多标签式地定格于从事政治的学者的窠臼,让读者领略青岛时期那个真实的闻一多。  相似文献   

8.
我们纪念闻一多昆明殉难60周年是因为他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已是一种提升。闻一多对黑暗反动势力最终以死相拼的决绝态度,受着20世纪、特别是这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特定语境的支撑。他的思想中很好地结合了中西宗教哲学的精华,他的殉难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生死观,突出地表现为舍生取义和为理想而生。闻一多诗笔下的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写死终究是为了写一份对生的热爱和敬仰,以诗情为哲理,实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几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闻一多殉难的意义,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终其一生,闻一多都是个“诗人”,是个用生命来写诗、把生命写成诗的人。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研究日益走向深入和全方位化,成果迭出。对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国内研究甚多,但我们思考还不够全面、不够细致,应更深入地从创作思想、主体心态等方面研究闻一多的爱国诗、爱情诗;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闻一多研究乃至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亟需更多的具有坚实文化根基、学养深厚的中青年学者参与。  相似文献   

10.
诗人闻一多也是一位杰出的诗歌评论家。他对诗歌的真知灼见如同闪烁的星星仍以它的光芒照耀在诗坛之上,直到现在还有很大的认识价值。闻一多是十分重视诗评的。他认为“越求创作发达,越要扼重批评”。从这一前提出发,闻一多对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提出许多极为珍贵的、中肯的意见。在闻一多看来,诗歌应准确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很重视文艺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的要求的。列宁就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用不足2000字的篇幅,生动地叙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彰显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潜心钻研、治学严谨,作为革命家、民主斗士敢说敢做、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颇具美意。叙事角度独具匠心朱自清先生曾高度评价和赞扬闻一多先生,说他“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要想用一篇不足2000字的短文来高度概括叙写闻一多先生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并非易事。因此,诗人臧克家匠心独运,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只从…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和葛兰言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既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对"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回忆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支持学生民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作者亲眼目睹,并与闻一多有过接触;第二部分论述闻一多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把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和西方人类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化阐释批评方法。本探讨了闻一多的化阐释批评方法的基本原则;他对古代典籍的训诂阐释方式;他运用化阐释方法所揭示出来的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象征意象;他对古代民俗的还原和重视,以及运用化阐释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意象派诗人的影响下,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走向了诗化和现代化,在美国自由诗诗人惠特曼的影响下,他的诗歌创作则走向了大众化和非诗化,这两个矛盾的倾向分别代表了闻一多作为一个诗人和作为一个民主战士的不同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6.
[自学目的]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的写法.2、学习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自学提示]1、本文开头引用闻一多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提示:这两句话概括了闻一多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优良学风,对下文有提示作用.2、在第三段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闻一多的“研究志趣”?提示:研究的内容(古代典籍),态度(锲而不舍),范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甚至涉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原始先民生活的缩影,它反映原始先民的生活,将他们的想象性、象征性、情感性等原始思维特征杂糅在一起.闻一多希望从神话研究入手,探究“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将学术研究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神话研究,寻找中华民族“集体的力”.闻一多文化阐释批评下的神话研究,穿透了历史的重重迷雾,洞悉了其中真正的文化意蕴.他还原了神话中的古代历法、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古代的地质地貌,发掘出伏羲、女娲及“先妣兼神禖”等神话母题,对中国的神话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独步古今的国学大师,其研究包括唐诗、楚辞、诗经、古代神话等领域。1930-1932在青岛的两年,是闻一多学术研究生涯中的重要时期。经过之前八年的学术起步,在青岛他完成了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全面展开了古典文学的研究,确定了研究的方法,对以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中不尽是议论,其中也有叙述的成分,但是议论文的论据引述和记叙文中的叙述并不相同。首先,议论文的叙述只能是客观上的概述。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的,是中心论点的事实依据,所以议论文中的叙述应该具有概括性、简明性和针对性。如吴晗的《谈骨气》,列举了文天祥、古代饥者和闻一多的事例分别证明了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构思精巧、主題深刻的记叙性散文。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如下两方面特別值得学习。首先,文章立意高,构想巧。由于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特别熟悉,所以,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最能突现闻一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说与做”作为中心,来剪裁,虽然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但作者却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