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浠水县闻一多中学彩旗飘扬,师生喜笑颜开,一派喜庆的景象。学校隆重地举行了闻一多先生青年时期的全身铜像揭幕仪式。铜像后面是黑金沙大理石砌成的弧形屏风,屏风上嵌有"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三行大字,屏风背面  相似文献   

2.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诗与生活》里说,1930年他报考青岛大学英文系,虽然数学不及格,但因国文获得98分的优异成绩而被中文系破格录取。当时主持国文阅卷的是著名诗人、学者、时任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一向以阅卷严格著称,在他手下,作文能得个60分就很不容易了,而臧克家竟只差2分即为满分,这正说明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赏识。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注释“何妨一下楼”时说:“闻一多晚年很少下楼,人们称他‘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先生有“晚年”吗?晚年是指“老年人一生中最后一个时期”(《现代汉语词典》),而“老年”又是指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该册在《最后一次讲演》的注释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民主战士,是蜚声中外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他可歌可泣的一生,值得人们深深地怀念。在“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里,有一帧条幅,上面写着“闻一多先生精神不死”9个大字,并注明写条幅的时间是“1946.7.15”,条幅旁还有说明,说“这是某同学用闻一多先生牺牲时的鲜血写的”。后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用闻一多先生的鲜血写成的条幅》,详细介绍这血写的条幅。读罢令人思前想后,疑窦丛生。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代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为了批判古代,是为了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这番话是在闻一多死后才说的,闻先生地下有知,大约会很喜欢。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曾一度信仰过国家主义的那段时间,舆论界评说不一,讳言者有之,婉惜者有之。危言耸听者也不是没有,一些文章及著作认为,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立场,是闻一多思想的两大局限,特别是他的“国家主义”,不仅使闻一多在这段时间里绝望、空虚,而且导致了他在一九二八年以后,埋首书斋,不问政治。刘缓松先生就说过:“读着《死水》集中这一部分具有丰富和深沉的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标题醒目而凝炼。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授,同时又是一名英勇无畏的伟大战士。四三年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与腐败,他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勾结美帝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四六年七月十五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匪邦暗杀。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还说“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目的所在。闻一多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抒情和韵律两个方面,他以此为出发点,勾画出了唐诗发展的大体轮廓,并对孟浩然、贾岛等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闻一多的唐诗研究,其最终指向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营养,他认为抒情和韵律正是使新诗保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用不足2000字的篇幅,生动地叙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彰显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潜心钻研、治学严谨,作为革命家、民主斗士敢说敢做、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颇具美意。叙事角度独具匠心朱自清先生曾高度评价和赞扬闻一多先生,说他“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要想用一篇不足2000字的短文来高度概括叙写闻一多先生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并非易事。因此,诗人臧克家匠心独运,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只从…  相似文献   

10.
袁文 《语文学习》2020,(4):25-26
师:本文标题包括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说和做”是讨论的中心话题,副标题“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记叙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思考,在闻一多先生身上,“说和做”是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1.
七子之歌     
经典的歌曲难忘的旋律【小编"点"歌】《七子之歌》的歌词是闻一多先生的一组现代诗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他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相似文献   

12.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13.
吴晗的《谈骨气》一文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的“骨气”,但我却有不同的见解。吴文中说:“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之后,劝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最终牺牲在敌人的手枪下。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固然令人佩服,但这种选择并不理智,是不讲究对敌斗争策略的做法。要知道,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的。面临选择时,在不失人格、不失尊严、不损人利己的情况下,应想方设法保全生命。闻一多先生在自知当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应该听从朋友的劝告,采取…  相似文献   

14.
生:老师,文章倒数第2段写“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课文好像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学者和革命战士两个身份的事迹,似乎没有写优秀诗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是爱国诗人,是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学者教授,是把生命献给争取民主事业的英勇战士。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后期,他对祖国的贡献是值得称颂的。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于早期,即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里。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一九二八年,他的第二部诗集《死水》问世。两部诗集的出版相隔四年多的时间。与《红烛》相比,《死水》在原来的基础上,它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又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死水》可称为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对于《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倾向,闻一多的一些朋友和学生,在当时对诗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的名字是和学者、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红烛》和《死水》曾蜚声文坛,拨动一代人的心弦。而把闻一多的名字和“手工业者”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奥秘恐怕就鲜为人知了.闻一多出身于湖北浠水的“世家望族,书香门第”,自幼即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后来还对篆刻艺术发生了兴趣.1927年初,他在上海赋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诗经·芣苢》的内涵,闻一多先生的阐释最为精彩,也最令人信服,而他却忽略了该诗最后一句"薄言襭之"的内蕴。"薄言襭之"不是一次简单的劳动操作,而是一种巫术行为,也就是说,在诗中,采芣苢之目的不是为了服用,而是把它揣在怀里,希望它能发生巫术效能,助女人受孕。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闻一多先生讲学课,走上讲台,写了一道算术题:2 5=?学生疑惑不解。可闻一多执意问:2 5=?学生们只好回答:“等于7。”闻一多说:“不错。在数学领域是这样,但在艺术领域里,2 5=10000也是可能的。”于是,他拿起一幅题为“万马奔腾”的油画让大家欣赏。画面上突出了两匹马,在那两匹马的后面又错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给古籍研究指定了三项课题,即"说明背景"、"诠释词义"、"校正文字",在<楚辞>研究中闻一多"校正文字"课题取得了尤其突出的成果.他凭着深厚的旧学基础、独特的思维角度、广泛的学科联系,全面广泛地运用传统的校勘方法并加以创新,对<楚辞>的部分篇目文字作了精辟独到的校正,是我们学习研究<楚辞>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四册第八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生前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可是,备课时,我参阅了《最后一次讲演》(下称“讲演”),却是这样说的:“我们随时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