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全球史的勃兴已经引起国际史坛的广泛瞩目。但过去其影响基本限于世界史学科范围内,而近来,“全球史观”在美国竞波及“美国本土史”的研究,以至形成“美国史全球化运动”(movement of globalizing American history)。这一动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文即对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略作梳理,并说明其学术旨趣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进入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美国化的“全球史”学也适时进入我国走向开放的学术和教育空间。就史学视域而言,“全球史”与“世界史”并无不同,决定性的差异在于用怎样的政治观念看待整个人类的经历。“全球史”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世界大同主义”的产物,其教育目的是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一旦“全球史”成为我国大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们的年轻人丧失“中国意识”就是迟早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全球史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整体史、18-19世纪的普世史和文明史以及20世纪的总体史。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西方史学中识别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它有其古典基础,经历了从整体史、文明史和总体史到全球史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的历史学著作《棉花帝国》在资本主义全球史的脉络中描绘了棉花帝国的兴衰史,为我们探究美国非裔文学中的棉花书写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及所需的历史知识。本文以贝克特书中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棉花帝国及其造成的“破坏”为参照,梳理和分析了美国非裔文学中的相关棉花书写,挖掘美国非裔棉花书写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彰显棉花资本主义全球史框架下其不亚于美国地方史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史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现象兴起,已为国内外世界史研究者逐渐接受并大力发展。在美国全球史的萌芽时期,由威廉·麦克尼尔、马歇尔·霍奇森、列夫顿·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率先主张和采用的全球视角,不仅推动“西方文明史”课程向“世界历史”课程的过渡,而且尝试超越民族国家,寻找更大的历史分析单元,重新界定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并重新看待欧美历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历史。他们的史学思想和史学实践都力图超越西方中心论,顺应了时代对历史教育和研究的新需求,引领了美国“新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结束是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英国政府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历史背景,指出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德国推行“世界政策”对英国的威胁;法俄同盟在对英国殖民霸权的 挑战以及美国在西半球对英国的排挤是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结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湖广填四川”是清代影响四川至深至远的移民运动。本文基于对清代移民史的认识,认为既有的清代四川移民史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研究取向,即人口史视野下的移民史研究及区域史背景下的移民史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未来深化区域移民史研究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全球史强调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运动、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上。近些年来,史学界出现了全球史研究热潮①,但大多仅限于从批评“欧洲中心论“出发,提出构建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新的世界史体系,以及对全球史学本体论进行研究,而对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球史学的兴起与发展的历史变化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对全球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做一整体梳理并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环境史开创了世界史新的领域,搭建起一条由传统全球视野向更宏大叙事的生态环境视野的世界史编纂方法的演进路径.二十世纪下半叶,人类步入“生态学时代”,一方面全球史学家突破传统世界史体系,将生态史作为全球史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另一方面环境史家关注“跨越国界”的生物圈,以世界史作为研究范围,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使得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成为世界史编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局势和国际环境来实现一国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在新世纪跃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便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从而使国家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2.
韦尔斯的《世界史纲》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作为一部历史通俗读物,它在专业学术领域和历史知识普及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思想改造运动中,知识分子曾对韦尔斯进行过批判,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世界史纲》对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却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球史观”是国内外史学理论界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全球史观”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明确的时代性,而且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束缚,重新建构世界现代史体系;不仅重视世界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关注历史的横向发展,而且强调科学革命的重要性,注重科技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同时,“全球史观”所建立的全新的、开放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克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1884年成立的美国历史协会是美国最大的历史学团体,它汇聚了研究世界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历史学家。每年年底,美国历史协会即将卸任的主席都要发表一篇"告别演说",他们或归纳美国史学界的现状,或总结历史研究的趋势,或阐述本人所关心的课题。根据演说辞所涉及的主题和内容,探析不同的研究方法,全面挖掘演说辞的意蕴,可以丰富学界对美国史学发展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陈衡哲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先驱人物,她的《西洋史》是民国第一批世界史教材之一。她的世界历史观以主张世界和平为基础,强调文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认为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道路可以有多种选择。尽管她的世界史观存在凸显精英意识这一局限,但她的世界历史观念及其研究和教学实践,尤其是她对世界和平的执著追求和包含中国的世界历史观,对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后,世界史上升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其升格经历了漫漫长路。升格后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世界,会促进世界史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发展,世界史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将大有作为。同时,世界史学界在顶层设计、专业期刊建设、二级学科划分、院系教研室调整、师资力量和学生就业等方面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年来,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世界史学界召开多次会议,组织多次笔谈,就世界史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7.
王丹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39-141
作为一位学者,教师,创新者,和颇具影响的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圣经翻译方面所产生的世界影响无人能及。由于他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由此被引入一个引人入胜而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与汤因比《历史研究》齐名的世界史经典著作。《全球通史》中的历史地理叙述和历史地图均贯穿全书,在内容上占有相当分量。书中相关理论的提出亦多将历史地理作为依据之一。这充分反映了历史地理因素在《全球通史》以及该书所表达的“全球史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以1957年的反右运动为视点。对历史运动中的个人处境与人性的变异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与揭示,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通过这场特殊的历史运动,小说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对历史境遇中的人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