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2.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在特殊的年代里写成的一篇较特殊的散文,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茅盾先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对付国统区国民党的书报检查官,使文章免遭“斧削”之灾。采用曲笔形式写成的。整篇文章写的比较隐晦,没有明确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出茅盾先生的良苦用心和真实用意。 翻阅《风景谈》全文,通篇看不到“延安”、“解放区”、“共产党”等字样。然而你若再细心一点,了解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弄清了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指的  相似文献   

3.
读了贵刊1987年第3期杨桦同志的《“茅盾佚文”献疑》一文,颇受教益.他要求我“释疑”,我自然有责任来答复他的疑问,因此想借贵刊一角,简略谈谈有关茅盾佚文的问题.茅盾同志1956年4月8日在复毛丹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我  相似文献   

4.
茅盾先生的《风景谈》是一篇耐人咀嚼的范文。该文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20个年头,广大同仁对文中“第二自然”的含义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然而这些解释或多或少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难以使学生信服。其实茅盾先生在此处使用了暗引的手法,“第二自然”就是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人类更伟大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茅盾《风堪谈》看了茅盾先生的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英国一位哲人的一个有趣的问题:“人到底是不是像天文家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不尽纯粹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在一颗微不足道的星球上生活的动物呢?”我的答案是:是,但又不是。  相似文献   

6.
茅盾先生“把”字并未用错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徐伟民“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这是茅盾先生《谈(水游)的人物和结构》中的一句。《(谈《水济》...  相似文献   

7.
三、和茅盾分手之后△:你和茅盾分手后,你们的“四年之约”钟嵘怎么破灭了? ○:我回四川后,一直在病中,持续了近3年。他开始还有信寄给我,“九一八”事变后,就渐渐少了。记得最后一封信是寄到重庆的,内容是谈上海文艺界的情况和政治形势,一点儿也没说起我们的“四年之约”。这封信我把他署名“德君”交《新蜀报》了,他们可能发表了,你可去查一下。我是等了他4年。4年期到。没有重好的希望才又和别  相似文献   

8.
查国华先生编著的《茅盾年谱》,于1985年3月由武汉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茅盾年谱,填补了茅盾研究领域的一处空白,查国华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略感不足的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脱漏的地方,现摘出三处,并作补正如下:一、第7页:“1910年15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即湖州府中学),插入二年级.”此条虽然纠正了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上)》中写的“1909年”秋季始读中学的误  相似文献   

9.
自从一些报刊上陆续披露了王一川博士主编《20世纪中国小说大师》消息以来,由于人选的9位小说大师中茅盾落选,学术界对此议论沸沸扬扬。许多人认为不选茅盾至为不公。王博士在一篇文章中为他不选茅盾作了解释。但他的解释与说明是没有道理的(见1995年1月28日《文艺报》)。他说他选小说大师的标准主要是从芙学的标准入手,具体地谈了四条标准。他的四条标准用以衡量茅盾作品,我认为茅盾作品完全具备。比如王博士认为茅盾作品的缺陷之一是有“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倾向。是这样吗?“主题先行”是我们批判“四人帮”“三突出”,与走资派…  相似文献   

10.
《故乡》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诸多说法的,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为“隔膜说”,是茅盾先生最早提出的。先生早在1921年就谈了对《故乡》主题思想的看法,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 第二种为“农民问题说”,严家炎、许钦文、张传宗等  相似文献   

11.
茅盾先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在评论界历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作者自己对《创造》却很喜爱,曾多次提及,不但强调了这篇小说在他创作思想转变中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与其他评论家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茅盾短篇小说集·序》中写道:“《创造》是继《幻灭》《动摇》《追求》以后我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在题材和风格上既和《幻灭》等不同,也和我以后所写的短篇小说不同.至于思想上,已经不象《幻灭》等三篇那样消沉悲观了.”“有些评论家认为《虹》表现了我的思想从消沉悲观转到积极乐观.我自己却认为《创造》才是我在写了《幻火》等三篇以后第一次思想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茅盾先生的《风景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一文中有“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一句。课本解释其中的“浅浅”一词,说:“[浅浅(jiānjiān)]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我认为课文对“浅浅”一词的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4.
《风景谈》是茅盾在亲眼看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后,而写下的“见闻录”式的散文。他在《回忆录(27)》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可见,“政治”是这篇作品的“神”。而这个“政治”应是优良的革命传统。在《风景谈》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下面谈谈笔者《风景谈》教学的几点做法: 阅读课文——体现革命传统教育 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凭借语言  相似文献   

15.
对于茅盾这样一位有着不平凡的经历,著作丰赡的作家,他在世之时和过世之后,研究者都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他、认识他,但由于“接近”和“测试”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所得到的同时,常常隐显着一种失落感,人们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尤其是对今天许多青年朋友和文学爱好者来说,他们需要一座茅盾的雕像,希望我们传记作家能够说明茅盾这位“一代文豪”作为普通人的内心动机,需要了解他的精神世界。而这方面又恰恰是多少年来所“缺少”和“失落”的。李广德先生的《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他自谦此书为“有关茅盾生平事迹的故事”,而非“一部茅盾全传”。可以说该书为茅盾的传记研究作了拓荒的工作,一座雕像在李广德先生之手诞生。  相似文献   

16.
早在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学习方法漫谈》的文章(此文刊在1979年第6期《新疆教育》杂志上)。文章中就学习方法问题一共谈了十二点意见,最后一点谈的就是“做读书笔记”。本文想就这个问题继续谈点个人的看法。 列夫·托尔斯泰曾谆谆告诫人们:“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谈话,都把它记下来。”茅盾生前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应该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大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俗话说:“记性好不如笔头勤。”  相似文献   

17.
文学巨匠茅盾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但他那丰厚的著作却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因此,我们仍觉得他还活在世上。他的代表作《子夜》最后一章《吴荪甫的失败》现在又出现在同学们的课本上。至此,茅盾共有五篇作品选作中学教材。它们分别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白杨礼赞》、《风景谈》、《春蚕》和《吴荪甫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徐季子同志《茅盾的〈鲁迅论〉》一文曾说到:“茅盾写《鲁迅论》的时候,这两位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还不曾见过面……。”这话与事实是有出入的。茅盾的《鲁迅论》作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而前此一年,亦即一九二六年的八月三十日,鲁迅与茅盾就已经晤面了。这在《鲁迅日记》里有明确记载。茅盾在他的回忆录《创作生涯的开始》里也写道:和鲁迅“第一次见面是一年前(指1926年——笔者)他去厦门大学路过上海的时候,郑振铎在消闲别墅“请鲁迅吃饭,我是陪客之一”。查《鲁迅日记》可知,同席者还有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叶圣陶、陈望道、夏丐尊、孙福熙等人。  相似文献   

19.
茅盾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他的著作很多,《子夜》、《林家铺子》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人们称他为“文学巨匠”。“三遍”读书法是茅盾先生在1 942年总结出的一种粗精结合、学用结合、多次反复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20.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讯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茅盾同志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的,不仅有杂文,而且有文艺评论和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