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郭沫若是伟大的诗人,他的《女神》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早就为人们所肯定的。一九二四年闻一多就曾说过:“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有人说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孝子。”(《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先生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肯定了《女神》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称赞了《女神》的时代精神。但是闻一多先生还未能对作品中最先进的思想内容,即社会主义因素作出应有的评价。郭沫若在《女神》的序诗中说:“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了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这里所说的“我是无产阶级者”,“我  相似文献   

2.
学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后,学生内心充满了对先生的深深敬仰。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学习领悟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我给学生补充了闻一多的作品《最后一次演讲》《发现》和《一句话》。因为这是拓展训练,"领悟应该比理性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给这节课定的目标是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章意蕴。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3.
几点说明     
一九六四年五月,我教学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风景谈》,由于作者当时写作环境所使,写得比较含蓄,有些意思不易理解。我决定写信向茅盾先生讨教,几天后他给我复了信,使我十分感激。六六年冬,我又到北京,拜访茅盾先生,他亲切地接见了我,跟我谈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勉励我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对我说:“你还年轻,做老师是光荣的,不要怕挫折。”“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出处,我根据茅盾先生的指点,在孟昌同志翻译的高尔基《论文学》一书中找到了。例如《谈谈〈诗人丛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说,我们的时代正在把一些崭新的题材列入诗歌的领域,例如,  相似文献   

4.
1928年,茅盾隐居上海,他身心两伤。6月下旬陈望道来访。他见茅盾身体虚弱、情绪郁闷,便建议茅盾换换环境,可暂赴日本。茅盾说:“我也曾跟鲁迅先生议过此事。但我不懂日语,人地两生!何况又有家室拖累。”陈望道是热心人,他说:“后者我无能为力;前者我可以帮...  相似文献   

5.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新文学史上,作家马子华是创作甚丰、影响颇大的重要作家之一。三十年代在上海他曾加入过“左联”,同鲁迅、胡风、周扬、田间、艾芜等著名作家有过较多的接触。在上海主编过大型进步文艺刊物《文学丛报》,并在此期间发表过许多作品。如中篇小说《颠沛》,短篇小说集《笔伐集》、《路线》,长诗《骊山之夜》,新诗集《坍塌的古城》。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他的子民们》,在文艺界引起了反响。子华先生在一篇回忆“左联”时期的文章中写道:“当我的长篇小说《他的子民们》出版以后,茅盾先生在《文  相似文献   

7.
质朴的赞歌     
1939年间,茅盾先生有一次新疆之行。一路所闻所见很多,到1941年他到香港时,把这一些写出来就在夏衍编的《华商报》副刊《灯塔》上陆续发表,其中就有《白杨礼赞》。茅盾是“五四”时期的老作家,不必多介绍。他一生创作很多;写各种体裁的作品,以小说为主,还有评论和散文、杂文。1935年赵家壁先生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规模很大,并且约请当时的名家选编名卷,并写长篇《导论》。参加选编工作的有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郁达夫和朱自清等十余人。《现代散文导论(下)》是由郁达夫写的,其中论到茅盾的散文…  相似文献   

8.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里的诗句。《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 5年写成的。他以深厚、炽热、焦灼的感情,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帝国主义侵占的中国七块领土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与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在诗中,闻一多先生以七个儿子的口吻,连续七次深情地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七子之歌》的创作闻一多先生1899年出生于湖北,1912年成为北京清华学堂第二届学生,192 2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的几年里,闻一多既目睹了资本主义的文明,…  相似文献   

9.
对于茅盾这样一位有着不平凡的经历,著作丰赡的作家,他在世之时和过世之后,研究者都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他、认识他,但由于“接近”和“测试”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所得到的同时,常常隐显着一种失落感,人们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尤其是对今天许多青年朋友和文学爱好者来说,他们需要一座茅盾的雕像,希望我们传记作家能够说明茅盾这位“一代文豪”作为普通人的内心动机,需要了解他的精神世界。而这方面又恰恰是多少年来所“缺少”和“失落”的。李广德先生的《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他自谦此书为“有关茅盾生平事迹的故事”,而非“一部茅盾全传”。可以说该书为茅盾的传记研究作了拓荒的工作,一座雕像在李广德先生之手诞生。  相似文献   

10.
《静夜》《静夜》是闻一多早年写的一首诗,收集在1928年出版的《死水》里。闻一多曾在给臧克家的信里说过:“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读他的《静夜》,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他的胸中蕴蓄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茅盾同志是当代的语言大师、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他一贯重视作品的语言质量.他认为文学语言一定要健康、纯洁、生动、朴实.他身体力行,在数以千万字计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言语风格,为我们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风.他的作品总是朴实而富形象,准确而富力量,简练而富光彩.现在,我们试以茅盾同志的《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和随记《故乡杂记》为范例,从四个方面谈谈茅盾同志作品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2.
昆明师院学报编辑部来信要我写点回忆闻一多先生的稿子,并说:“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的演讲,听说是您记录整理的,不知确否?”为了力便,这篇回忆录就从这里写起。是的,我曾记录整理过闻先生那最后一次的演讲,发表在昆明《民主周刊》的最后一期(一九四六年八月二日第三卷第十九期)。当时还见到过另一个记录整理稿,刊登在昆明《学生报》上,记得两个稿子文字上有些出入。  相似文献   

13.
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中,怀念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简要描述了他的生命历程,认为闻一多是个"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特别是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拍案而起"与特务分子面对面斗争的大义凛然,更显示了作为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相似文献   

14.
茅盾以小说称誉中国文坛,早在他成为小说家之前,就已是国内知名的文学评论家。当他成为小说家之后,他仍始终坚持文学评论方面的写作。应该说,茅盾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不逊于他在创作上的地位。五四以来,茅盾特别关注代表新思潮的作家和作品。从1923年写作《读<呐喊>》一文直到1948年写的《论鲁迅的小说》,前后共达25年。在这中间,他还评论了王鲁彦、徐志摩、庐隐、冰心、许地山、丁玲、叶圣陶、碧野、臧克家、郁茹、萧红等作家及其  相似文献   

15.
文学巨匠茅盾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但他那丰厚的著作却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因此,我们仍觉得他还活在世上。他的代表作《子夜》最后一章《吴荪甫的失败》现在又出现在同学们的课本上。至此,茅盾共有五篇作品选作中学教材。它们分别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白杨礼赞》、《风景谈》、《春蚕》和《吴荪甫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赵毅衡先生《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热”》(见《读书》1983年第9期)告诉我们,美国新诗运动在本世纪内曾两度出现“中国热”的潮流,第一度出现在1912—1922年之间,第二度出现在五十年代末。我不禁联想起,闻一多先生正是在1922年7月赴美留学的,他是一位对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好素养的中国新诗人,他到美国后会不会受到美国新诗坛的这股“中国热”的潮流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作家,同时他也是堪与鲁迅媲美的短篇小说作家。在新发现的鲁迅与斯诺谈话记录手稿中,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就说是“茅盾、丁玲……”。198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上下两册)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1篇,约56.8万字。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第八卷(小说八集)、第九卷(小说九集)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4篇,新收入的作品是《自杀》、《泥泞》和《牯岭之秋》三篇,约4.7万字,加上原有的作品,茅盾短篇小说的总字数约为61.5万字。  相似文献   

18.
一、谁是《女神》的最早评论者郭沫若的《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对于这部“开一代诗风”的诗集,几十年来,不少诗人、评论家、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写了数量众多的评论文章。但谁是最早向读者推荐这本诗集的“伯乐”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查考的问题了。有人曾把闻一多当作最早评论《女神》的人,我认为这失于审察。从查考资料来看,最早称道《女神》中单篇作品的是宗白华。五四运动期间,宗白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郭沫若经常给《学灯》写诗,宗白华激赏郭沫若抒情的天才,大量发表他的作品,促成他诗歌创作的狂潮。一九二○年一月,宗白华接连写信给郭沫若,称赞他的《凤凰涅槃》中的《凤歌》“真雄丽”,“以哲理做骨干,所以意味  相似文献   

19.
茅盾在四十年代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学生怎样学习文艺》,其中触及到了作文批改问题。茅公虽然不象叶圣陶先生那样从小学、中学一直教到大学,他只教过大学,没有中学语文教师的实践,但他交游面广,洞悉底蕴,深知中学语文教学个中三昧,烛见一些问题,谈得很有见地,体现了变旧革新的精神。文章是在解放前写的,世易时移,今天的情况和过去迥然不同,但我觉得茅公的话还是有生命力的,今天读来,仍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20.
《青年教师》2005,(3):27-28
我在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要求学生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句子时,一个从来不举手的学生找了这样一个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