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深空探测一般指对月球及以远的地外天体进行空间探测的活动。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开启了深空探测的序幕。迄今为止,已发射深空探测任务超过240次,对太阳系内包括月球、行星、彗星、太阳等天体进行了探测,飞行最远的探测器距离地球超过200亿km。通过深空探测,取得了大量科学探测和技术成果,拓展了人类对太阳系和宇宙的认识,推动了空间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深空探测起步于月球探测,按照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任务规划,  相似文献   

2.
蒋文兵  郭涛涛 《大众科技》2012,(7):20-22,25
深空探测活动离不开深空测控网的支持,但是,现有航天测控系统不能满足深空探测工程的需求。VLBI测量技术测量精度高,定轨时间短,是一种很好的深空测量方法。文章讨论了VLBI的概念和差分VLBI的基本原理,VLBI的定位体制及角度测量的变换,详细分析了差分VLBI的测量精度,并展望了ΔVLBI在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发展,为新时代青年学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行星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深空探测的关键技术难题,急需青年学者投身其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青年学者的发展。文章从青年学者的视角梳理了其投身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促进青年学者参与实现我国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的强国梦。  相似文献   

4.
从深空探测大国迈向行星科学强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伽利略1609年将望远镜指向星空迄今,已逾400年。1959年苏联"月球2号"首次抵达月球,开启深空探测时代。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催生建立行星科学。纵观人类深空探测60年,先后出现两次探测热潮、两个深空探测大国(美国、苏联)。苏联领先又衰落,仅留给历史一个深空探测大国的背影,而美国成功转型为深空探测强国,至今在世界行星科学最前沿领航。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深空探测大国,我国应该怎样立足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强国之路?文章参照历史,梳理现状,畅想未来,给出我们的思考:大力培养行星科学人才,尽快实现科学引领深空探测。  相似文献   

5.
行星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一次国际深空探测热潮。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科学。行星科学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由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产生。当今世界美国成为独一无二的行星科学强国,缘于其率先建立了行星科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学引领深空探测的发展思路。当前国际上处于第二次深空探测热潮的上升期,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然成为崛起中的深空探测大国。但是,我国的行星科学学科尚未建立,亦无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匹配和支撑国家深空探测战略规划的实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深空探测强国和行星科学强国的瓶颈。因此,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有条件、有能力、有优势率先建成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继而带动相关高校共建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和引领未来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我国成为行星科学强国。对比美国行星科学发展历程和当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优势,有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6.
最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成功返回和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入轨,以及后续的小行星、木星系和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已迈入深空探测发展新时代。行星科学是深空探测战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行星科学研究涉及地球科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多个学科,具有鲜明的交叉科学特征。本文在分析交叉科学研究和国内外深空探测科技发展基础上,讨论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现状、机遇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信息》2011,(23):18-18
日前.在第二届江苏省自然科学学术活动月启动仪式上,国家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首席专家.被称为“嫦娥之父”的叶培建院士作了《探索太空,服务人类》的精彩报告,在让人们领略太空的奥秘和未来我国深空探测蓝图的同时.也领略了“嫦娥飞天”的幕后故事。  相似文献   

8.
“嫦娥奔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中国人登月的梦想长久以来却只能存在于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随着“神舟”五号发射日期的初步确定、中国载人航天梦想实现日期的逐渐临近,科学家们的眼光越来越集中到深空探测领域,而月球探测作为深空探测的第一站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  相似文献   

9.
相关资料纵观世界各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历程,月球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因为月球是研究地球、地——月系和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的关键对象,月球还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也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  相似文献   

10.
《大众科技》2011,(2):7-8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体之一,对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火星探测是2l世纪人类深空探测的重点之一,我国正在积极开展火星自主探测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从古时开始,人们对于月球的遐想与向往就未曾停止。千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了月球的神秘土地,也揭开了它的一些神秘面纱。如今,由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深空探测中心")组织,重庆大学牵头研制的"生物科普  相似文献   

12.
“嫦娥二号”正在征程.作为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一步,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成果也不断涌现。各种专利十余项,正在申请的有近60项。  相似文献   

13.
深空探测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探月工程用20年的时间圆满完成“绕、落、回”并升级形成“勘、建、用”的新构想;同时,世界各国的月球探测发展已呈现出常态化和商业化的趋向。月球水资源的探测研究利用引发了各国和航天机构之间的广泛兴趣和激烈竞赛,成为科技制高点上的新焦点。月球水能够帮助揭示地月系统乃至太阳系形成演化的关键过程,是行星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月球水资源的开发能够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燃料和保障人类在月球上长期生存,是各国各机构扩展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利用地外资源造福人类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月球水资源的探测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深空探测工程和行星科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强的战略高技术领域。深空探测已成为国家战略。行星科学是深空探测战略的主要科学牵引、重要实施保障和关键成果出口。然而,当前我国尚无独立的行星科学学科设置,也缺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深空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业已迫在眉睫。根据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文件中的规定,利用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在"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及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5.
正空间机械臂是一类仿人类手臂构型的空间机器人,是融合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系统。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空间探索的不断深入,空间机械臂已经成为各国深空探测和在轨值守不可或缺的组件之一,在空间站、卫星、深空探测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空间机械臂的特点是能够像人类的手臂一样抓取和搬运物体,在太空中对在轨单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行星科学已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当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对来来我国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深空探测方面,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装备,特别是宇宙飞船、天文观测和深空探测器方面。例如,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以天文学家哈勃为名、在轨道上环绕着地球的望远镜。它于1990年发射之后,已经成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仪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0-10
我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成功从172万公里外深空传回第一批科学探测数据。目前,嫦娥二号卫星状态良好,各类飞控事件执行正常,剩余推进剂约115千克。  相似文献   

19.
数字     
《发明与革新》2013,(4):2-2
2000万公里 截至2月28日10时18分,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成功突破2000万公里,标志着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能力实现新的跃升。目前,卫星状态良好,各项飞控事件执行正常,嫦娥二号卫星正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  相似文献   

20.
吴季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1):1635-1641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指示,我国航天事业在近年来出现了可喜的发展。空间科学成为越来越多从事航天事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关注的对象。然而,对于空间科学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科学卫星这三类任务中如何发挥其作用,仍然有不少疑问和困惑。文章从空间科学发展的起源,以及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科学卫星各自的特点,探讨空间科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