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唐继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拥护袁世凯,镇压革命;另一方面却打起反袁旗号,发起护国运动。史学界对其评价分歧颇多。缘于此,分析不同时期唐继尧的思想主张及政治活动,探讨护国运动前唐继尧思想演变的历程,有助于对其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西南为中心的反袁护国运动,参加的阶层之广泛,声势之浩大向为史家所注意。然而,对以拥袁著称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进步党人为何参加护国运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护国运动,以及对护国运动后所造成的复杂结局还尚少研究。本文拟从进步党人对西南的经营入手,以期对这一系列问题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云南护国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及其光荣的历史地位,中外历史学家早有定论.但对护国运动的若干史实,以及主要领导人物唐继尧的评价等问题,至今仍众说不一.经考证认为:护国运动并非蔡锷到滇才开始;护国运动选择云南是历史的必然;唐继尧与蔡锷在护国运动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军务院是护国运动期间反袁各派力量的政权机构,对军务院性质的研究直接涉及到如何评价护国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进步党人(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西南地方实力派的问题;也影响到对护国运动性质的进一步探讨和护国运动史研究能否深化问题。因此,搞清楚军务院性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试对这个问题略论一、二,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1915年末,正当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加紧进行复辟帝制活动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护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护国运动最后粉碎了袁氏洪宪帝制的美梦,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得以复生,避免了巾国近代历史的一次大倒退。在这场反袁斗争中,地处祖国边陲的东北各族人民亦奋臂相从,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奉天的辽西、辽东、辽北等地组织了反袁护国军,进行了讨袁活动,有力地配合、策应了国内其它地区的反袁斗争,这其中以辽东护围军起义的规模、声势为最大。多年来,史学界限于缺乏历史材料等原因,未能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学术界对唐继尧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局着眼,借鉴与传主同时代当事人的评价,并对研究对象取一种“同情之理解”,设身处地地“知人论世”,就应该对唐继尧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孙玉玲 《天中学刊》2007,22(3):104-107
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提出联日反袁的策略,这一思想主张在内容上是进步的,在理论上也有其可行性。随着形势的发展,其进步性、合理性逐步消失,但孙中山却未能抛弃这一战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华革命党在反袁运动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唐继尧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曾参加过辛亥云南起义,为资产阶级革命在云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后来带兵驰援贵州革命,稳定了贵州政局。蔡锷调离云南后,唐继尧回滇继任都督。唐继尧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参加并领导了护国运动。如果没有他,可能护国战争的进展不会那么顺利,甚至不会在云南首先爆发。然而,史学界对他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历来研究很少,即使有研究,评价也过低,本文目的就是针对这一问题,依据有关史料,作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张永 《历史教学》2004,3(3):44-48
梁启超<上大总统书>是护国运动中的一份重要文献,但此信的写作时间、地点,在众多著述中却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说法,本文通过详细考辨认为此信写于1915年12月12日而非4月底,是写于大连并非天津.这一考证的意义在于清晰地揭示改良派从拥袁走向反袁的徘徊动摇的复杂历程,进而区分其与革命派在反袁斗争中立场的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旧桂系军阀头子陆荣廷和其它派系军阀一样,在民国历史上,是同人民对立而存在的,是社会前进的一种惰力。但是,他在反袁护国运动中,做了加速洪宪制破产的有益的事情,我们应当客观地,历史地对他给予公正的评价。本文拟从陆荣廷加入护国运动的原因、行动及其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1912年3月,唐继尧率滇军入黔,推翻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贵州军政府,滇军入黔开创了民国成立以来,以武力夺取邻省政权的先例,对西南政局有重要影响;其后在1923年唐继虞再次入黔。两次入黔都对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对贵州的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遗民陈忱的《水浒后传》今传两个刻本,即绍裕堂本和蔡元放评改本。通过对上海图书馆藏绍裕堂本和蔡元放评改本进行比勘发现,他们之间最有可能是底本和改本的关系,蔡元放改后的本子在艺术上更加成熟。绍裕堂本稍早于蔡元放本,应该刻于乾隆九年到乾隆三十五年之间,应该是初刻本。此时,蔡元放已经在小说评点界闻名,所以,绍裕堂本的评点盗用了蔡元放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蔡絛撰<西清诗话>甫成即遭政敌弹劾落职,此事误导后人对<西清诗话>发生了一些误解,一直被简单化为独尊元祐学术,实乃自宋迄今之误会.此书为蔡絛待制徽猷阁时自撰,其内容无关政治,唯载唐宋名贤诗话诗事,并非"独崇元祐之学".其论诗首重情致,论诗人颇具见识,所载诗事富有史料价值.蔡絛又有<百衲诗评>一篇,以唐宋14位诗人为生平宗师,持论公允.  相似文献   

14.
在华夏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许多周边民族,其中也包括不少高丽人,泉氏家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将碑石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主要考证了这个家族七代的世系情况,与此同时,还围绕着这个家族历代人物的事迹,对唐与高丽的战争,泉氏家族的政治地位,这个家族入唐后的命运,民族融合问题以及史籍疏漏的许多史实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唐继尧作为中国和云南近代史上褒贬不一的风云人物,一生从政从军的同时,还躬行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为云南的近代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继尧对云南近代教育的贡献主要是其政治理想——成为"东大陆主人"的产物,透过他在云南近代教育史上的这些作为,可见其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旧军阀儒雅知文的另一面。他在教育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救民的情怀、开阔的现代视野、远大的抱负和知行合一、勇于实践、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是云南近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虽以军事立身,却能以文治省,神威奋勇、文武兼备、功勋卓著应该是唐继尧较为客观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6.
蔡伸一生干犯权贵,以致仕途蹭蹬,加之身处大厦将倾、追亡逐北的动荡年代,足迹遍及吴、楚,阅历深厚,因此,其词作涉及的题材较广,包括怀人、羁旅行役、壮志难酬、咏物、闺情、滑稽戏谑、唱和等方方面面,有《友古词》一卷传世。蔡伸词作不但题材广泛,而且创作手法上亦能独辟蹊径,因而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17.
蔡邕的抒情小赋题材丰富,涉及面甚广,艺术成就颇高。其述志纪行赋反映现实,讥讽时事;爱情婚姻赋纯洁无邪,大胆直率;山水人物赋夸饰铺叙,暗寓情感;咏物游戏赋贴近生活,富有情趣。蔡邕面对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把他独到的人生感悟渗透于抒情小赋之中,推动了赋体文学抒情化的进程。东汉抒情小赋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蔡邕又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故其抒情小赋在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代古文运动作为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指导并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作为与韩愈并驾齐驱的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柳宗元辞赋创作也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有了新的面目:首先是辞赋创作纳入"文以明道"的理论关照;其次是辞赋文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唐诗学的研究中,对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研究成就突出。从生平事迹考订,到作品整理校注和思想艺术成就探讨,已取得许多重大的甚至是带有总结性的成果,并在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这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学观念的进步,也标志着人们对李商隐诗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但是,李商隐研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其研究进程充满了曲折。大体上说,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夕,是继承乾嘉以来笺注考证之学并加以发展总结的阶段;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是在现代域外新思潮和新化运动的影响下,呈现出新变的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未是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曲折以后掀起李商隐研究的第二个高潮,总结与创新并重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