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杜牧《阿房宫赋》揭露秦始皇挥霍无度时用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话,这里全是名词的组合。在古代文选(如《古文观止》)中一般注为“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冯其庸《历代文选》注释为“视鼎如铛,视玉如石,视金如土块,视珠如瓦砾。”部编  相似文献   

2.
《阿房宫赋》的课后思考和练习第四题,要求比较赋的句式跟一般文言句式有何不同,教学参考书中仅作了如下提示: 一般文言句式如下:视鼎如铛,视玉如石,视金如土块,视珠如瓦砾。笔者认为这个提示并未说明有何不同。赋中句式“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无主动者的被动式。结合后文“弃掷逦迤”,可译为:鼎被视同铛,玉被视同石。金被视同上块,珠被视同砂砾,乱丢乱扔,遍地都是。如果去掉“被”字,简化成鼎视同铛,玉视同石,金视同土块,珠视同砂砾,……称之谓简化被动式。相当于现在常见的“碗打破了”。这个句式由八个名词组成,其中四个(鼎、玉、金、珠)作主语,另四个(铛、石、块、砾)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课文注释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句中显然有词的活用现象。究系哪一个词活用,课文未明确注释,而该课练习第五题,却是要求学生回答这二句“跟一般的文言句式有什么不同”。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所编之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该题提供的答案是:“‘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持此种观点的资料或习题,还有一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对“新郎新娘”中的“娘”字的理解说法不一:有的理解为“娘亲、母亲”;有的理解为“姑娘”。我认为在这里理解为“姑娘”更确切些。《辞海》:“娘,青年女子的通称。《牡丹亭·肃苑》‘待娘行弄粉调味,贴翠拈花,惯向妆台傍’。”《古汉语词典》:“娘,少女。”《新华词典》:“娘,年轻妇女,如渔娘,新娘。”很显然,“娘”字的一个很基本的义项就是指未出嫁的姑娘。毛泽东曾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很多人就把嫁人说成改嫁,娘要嫁人变成娘要改嫁。在这里,实际上也是把“娘”字理解成了“老母亲,老娘亲”,…  相似文献   

5.
翻开我国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带“醉”字的名言佳句比比皆是,如词牌中就有《醉太平》、《醉花阴》等。“醉”字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其意如何?其妙何在?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赏析一下。 对于“醉”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日溃也,从酉从卒。”《辞海》里解释为:一是因喝酒过多或药物等作用以致神志不清或暂时失去知觉。二是用酒浸的。三是耽乐,沉酣。从上面的解释中,我们对“醉”字的含义不难理解。 “醉”字出现在诗文中,往往能起到抒发感情,画龙点睛,令人回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节晚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错别字。在《连队里过大年》这个节目中,四个演员各举一个大红灯笼满场跑,灯笼上斗大的四个字“欢渡春节”,非常抢眼,这个“渡”字的出现,使这台晚会的质量大打折扣。“欢度春节”是常用语,意为欢欢喜喜度过春节,“度过”和“渡过”音同但义不同,区别是明显的。“度过”指时间上过了一段时候,如“度过春节”、“度过假期”、“度过困难时期”、“度过少年时光”等等;“渡过”则指空间上过了一段距离,往往是指从此岸到彼岸,如“渡过大河”、“渡过大海”、“渡过难关”等等。“度过”不同于“渡过”…  相似文献   

7.
“煌煌”与“皇皇”这两个词,形近音同但义不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煌煌”是形容明亮,例如明星煌煌;“皇皇”有三个义项,其中之一是形容堂皇、盛大,例如皇皇告,皇皇巨等。但在社会语言字应用中,人们往往在该用“皇皇”的地方误用了“煌煌”,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几乎到了积非成是的地步。例如。  相似文献   

8.
《阿房宫赋》(见粤教版《语文》必修2)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在教学中颇有争议。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语文》必修2第97页对"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注释是"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也是沿用了这种说法。按照这一说法,此句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名词应该有四个活用了,至于哪四个活用,又是如何活用。  相似文献   

9.
郑士良 《小读者》2011,(10):49-49
“邦”和“封”最初是一个字,“封”的古字是两只手堆土植树的形状,是划界封植的意思。分封制时代,国王将所统治下的土地分封给同姓或异姓诸侯,被封的土地就叫做“封”,后来改叫做“邦”。如《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相似文献   

10.
【一字诗】一家文学刊物登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把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网”字表现出来了。【一字社论】1986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全文只有一个字:“妙!”它把该报及其所代表的阶层之态度表达出来,颇耐人寻味。【一字判词】清朝年间,一寡妇想改嫁,而公婆及邻居加以阻挠,她便向官府呈上状子:“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寥寥数语,述说了改嫁理由。县官接状核实后,挥笔写下只有一个字的判决书:“嫁。”【一字嫁妆】清代著名…  相似文献   

11.
很幸运,我参加了省重点扶贫县教师培养跟岗学习. 5月6日,走进福州市金山小学蒋小琴老师《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课堂.这是一节家常课,黑板上醒目地写着端正有力的“浇”字,电子白板上呈现着“浇”字的字典词条.蒋老师从“浇”的字源入手,边讲述边出示古代汉字:“浇”是形声字,从(氵)水,尧声.本义是浇灌,灌溉.  相似文献   

12.
鼎在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制成,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少数方形四足的,称为方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铛”是一种有两耳的平底浅锅。因为有“两耳”,所以有成语“鼎铛有耳”。这个成语常常用以斥责人消息不灵,不了解情况:鼎、铛还有耳朵,你难道没有,什么也没听到?因为有“三足”,所以人们常把三方面势力的对立、抗衡叫“鼎立”、“鼎足”、“鼎峙”、“鼎分”,成语“鼎足之形”、“鼎足之势”、“鼎足而立”、“鼎足而居”、“鼎足三分”或“三分鼎足”,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3.
古诗、对联、元曲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一、写人——蒙娇美白居易《琵琶行》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有“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一个“半”字,写其含羞带怯,诗人用这一肖像描写表现她的难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再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诗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杨玉环刚睡醒,听说汉家天子派使者到来,来不及梳妆打扮,迫切希望见到使者,得到玄宗音…  相似文献   

14.
在很多童话寓言里,将有的“物”(动物、植物)称之为“它”,有的称之为“他”,有的称之为“她”。那么,童话寓言中的人称是否可随意乱用呢?实际上,童话寓言中的“它”、“她”、“他”的运用,还是有章可循的。一般与特殊之分。童话寓言故事中所写的物,虽有的人格化了,但它毕竟是物,因此,一般将人格化了的物,还是用“它”代替。例:“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翠鸟》)“它头撞在田边树桩上,死了。”(《寓言二则》等)。但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突出“物”的精神风貌,展示“物”的美好心灵,可用“他”取而代之。如“许多鸟听说凤凰会搭窝,都到他…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9期,桑进林先生在《“察言观色”还是“察颜观色”》一文中对“察言观色”一词做了详尽的考证、解释,并说,通过查阅包括《汉语大词典》 (罗竹凤主编)在内的多种工具书,发现均无“察颜观色”,只有“察言观色”,从而认定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和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错误使用了“察颜观色”。我认为,桑先生的看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学家。一生使用了许多笔名,如“神飞”,“唐俟”、“巴人”等,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相似文献   

17.
“一”是汉字里结构最简单的字,除可作数词外,还可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一、“一”字活用为名词“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这句的“一”字,译作“一点上”。“结于一”,指集中到一点上,是数词活用为名词。“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统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这句中的“一”字,活用为名词,作“为”的宾语,可译作“一体”。二、“-”字活用为动词“六王华,四海一。”(《阿房宫赋州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相似文献   

18.
三年制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活板》中,有一句“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这两个“帖”字是念“tiē”呢还是念“tiě”?或者是分别念一个音?课文下方的注释中并没有标明具体读音。如果按照教参中的译文“活字不用时,就贴上纸签标明……”这“帖”字就当粘贴讲,通“贴”自然念“tiē”。再查阅一些参考书练习册,也都讲明“帖”通“贴”。问题到此似乎很简单就解决了,但笔者反复思考课文下的注释“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从中实在不能确切得出“帖”有粘贴的意思,所以断定它通“贴”念“tiē”的理…  相似文献   

19.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初中语文课本第6册注释为“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笔者以为“酣”字释为“尽兴地喝酒”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不少教师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时。多乐道于“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对“渑池会”则因其简约(叙写仅401字)而略过。笔者以为,司马迁对“渑池会”的叙写,其实是精心处理、匠心独运的。如果以全景视角观之,我们也许能见微知著,从中体昧到“史记笔法”的精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