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不仅包括与应聘职位相对应的专业知识,而且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性格、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等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软实力",即"非专业素质"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影响到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甚至对于就业结构、就业适应力、就业二次流动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重视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除了客观上就业环境变化导致的结构性就业难之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是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非专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从实际情况看,非专业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的"短板".在考察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非专业知识素质等四种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非专业素质基础上,提出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展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健全非专业素质考核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趋势的日渐严重,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不仅看重专业水平,同时也关注非专业知识能力。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非专业知识能力更能显出高校毕业生的综合水平,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就业现状、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体育专业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以及如何提高非专业能力等问题。着重写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非专业能力的方法,为相关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淑珍  李晓宾 《考试周刊》2009,(15):189-190
现代的企业择用毕业生不仅注重其专业素质,还非常注重其非专业素质。本文探讨了企业对毕业生在非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以及加强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以阐述加强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对高职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本科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就业率。本通过对人才市场的了解和分析,得出目前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非专业就业能力”及其构成因素;提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之一:加强对“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并探讨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加强非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促进高职学生顺利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大伟 《教育与职业》2007,(17):105-1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高职院校学生时,不仅看重专业知识能力,也更看重非专业知识能力.高职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非专业知识能力更能显出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水平,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非专业就业能力"不强这一短板。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本文通过对"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非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教育迎来蓬勃发展的生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其就业情况,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迫在眉睫。而就业能力与学生的职业素质息息相关,职业素质除了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外,更重要的还有非专业素质方面,如人生观、就业观、道德、修养等人文因素,这些修养将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需要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用人单位的高职毕业生素质需求研究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我院高职毕业生时偏好四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办事灵活的学生干部;二是身体素质较好;三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四是专业技能过硬(理工科毕业生).而其中用人单位偏好的三种学生(一、二,三)所具备的素质在教育定义上都属于"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范畴, "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职业理念、从业道德、创新意识、集体协作与交流能力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的特点决定了"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从用人单位的学生任职能力评价和岗位需求来看,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对高职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它们从深层次上关系着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期望能引起高职院校对于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增加高职院校对"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就业维度语境下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重要影响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当前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现状,并对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框架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1.
针对护理学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向社会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作相关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提升对其个人成长、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业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创新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参考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非专业能力缺失的困惑,意识到中职学校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对非专业能力的定义理解出发,阐述加强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中职学校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策略,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考评机制,提高认识,重视培养中职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从而使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受企业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高职院校角度而言.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生显得尤为紧迫。文章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提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由于国内教育体制现状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河北省高校理工科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人文贫血”的现象。人文素质的弱化不但对学生的专业修养、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还直接成为影响其就业、适应社会的“短板”。因此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力图就如何增强河北省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课从属于专业课”的口号下,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基础的现象较普遍存在。由于过分强调对学生就业顶岗能力的培养,忽视对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结果造成很多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知识平平,综合素质偏低,适应面狭窄,转岗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有的职校毕业生参加用工单位的文化知识考试,连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因此不能顺利就业,职业学校的声誉也自然受到了影响。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具有后续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教育部《…  相似文献   

16.
张金成  胡永红 《文教资料》2014,(10):102-103
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之后很快离职,出现“高就业率”假象下的“高离职率”,“高离职率”导致其职业生涯缺乏“渐进和累积效应”,不利于人才长远发展。本文从基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学与教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存在着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注重专业能力而忽视非专业能力、过分注重就业率而忽视职业发展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是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可从构建"平台教学、专业分流、岗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文素质全、专业基础知识宽、专业核心知识精、岗位方向技能强的"点、线、面、体"课程体系,采取"导师+项目+团队"的教学形式,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  相似文献   

18.
肖燕 《考试周刊》2011,(2):13-14
本文针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现状.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进而拓宽其就业面,提高其职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必须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获得就业的机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当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针对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职工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校企合作“互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同时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