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一般认为,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的支出。本文利用博弈论分析地方政府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偏好行为,这种分权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迅速,但没有增加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西方国家通行的两种机制在中国不能发挥作用,地方政府标尺竞争的压力使得财政支出重点放在物质资本投入上,从而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同时,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制降低了地方政府对公办高等教育的激励。  相似文献   

2.
县乡级政府负担着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财政分权对它们的激励和行为有重要影响。本文从财政支出分权与财政自主性的视角研究了省级和市级政府对县乡级政府的财政分权对于义务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199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和2000-2006年市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各省内部与各市内部对县乡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分权对义务教育支出均有显著正的影响,但县乡级财政自主性有显著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分工理论"和"控制理论"解释分权的有利影响,使用"激励理论"解释分权的不利影响。结论表明,应当重视县乡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但要区分财政支出分权和财政自主性两种财政分权的差异,且应注意县乡级政府忽视教育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厘清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的演化逻辑,能更好理解高等教育地方化背后的学理逻辑。结合中国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可检验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水平的非线性关系,描述以财政分权度为核心变量的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的演化逻辑。当财政失衡度低于阈值(47.8%)时,表示地方政府拥有较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调配能力,可能倾向于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水平,表现出竞争型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行为,并参与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反之,若是受制于“吃饭财政”的生存型地方政府,则倾向于维持现有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两者结果表征为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动态非均衡。展望未来,中央政府迫切需要完善晋升考核体系、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规范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并在城市群空间格局演进中推动地方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分权理论抓住了我国政府间关系的关键特质———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但是在解释地方教育供给时存在分析架构上的不足,因而未能对教育财政支出占GDP 4%的目标实现给出合理解释。本文聚焦于教育的直接提供者,在讨论公共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地市和县支出偏好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教育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地市—县教育职责同构和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县级政府边际教育支出倾向递减,而在以私人物品和俱乐部性质教育供给为主的地市政府,教育支出并未呈现边际递减的倾向。21世纪初以“政策制定集权上收中央,财政支出分权下沉到县”为特征的中国式分权改革改善了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财政分权度对当地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地区财政分权程度提高会对当地的教育投入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规模以及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对教育支出也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以及财政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形成了竞争型地方政府,而各地方政府“因竞争而增长”的博弈过程又加剧了高等教育地方化趋势,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高速扩张。本文结合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财政分权视角,探讨了“竞争型政府”竞争程度对地方高等教育规模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没有对地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产生直接影响,而“竞争型政府”竞争程度可以显著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规模水平,并在财政分权对地方高等教育规模水平的负面影响中产生调节作用;滞后一期的系数估计值有较大的下降,表明地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很可能是地方政府即时性竞争政策的结果,且在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具有异质性。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的高等教育治理要求战略型中央政府调整竞争“尺子”(指挥棒),正确引导地方政府展开竞争,避免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中的竞争观念带进普及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变迁过程,我们发现,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一方面提高了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上的效率,硬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促进了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但另一方面,其所带来的地区差距拉大、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重复建设严重、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等方面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造成这种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以政绩考核为特征的地方治理机制。只有从转变地方治理机制入手,优化中央对地方的激励方式和结构,重构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财政分权理论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而介入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产生。但随着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政府作为仁慈代理者的前提变化,更加注重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不反映政绩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缺乏效率。利用2003—201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收入分权及支出分权的角度分别探讨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诱导所产生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作用,发现财政分权本身与社会保障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而政府过度竞争是阻碍地方社会保障公共品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国财政分权在缺乏"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的约束下,地方政府为追求自身政绩的最大化,不愿意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过多用于任期内对政绩作用有限的教育,而是试图通过学校合并产生规模经济来降低生均教育财政支出,这是导致地方政府断章取义执行中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主要原因。实证结果也显示:在控制人口、交通和城市化等变量的情况下,财政分权度越高,中小学学校数量越少,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越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如何约束地方政府中小学布局调整行为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不仅需要从经济视角考量,更要从政治视角进行多维度的审视.在中央-地方财政分权下,由于受到来自中央政府政治晋升的强激励和因财政体制安排而获得财政激励的双重推动,地方政府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吸引资本流入促进经济增长并获取财政收入,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向资本要素和企业以及政府倾斜,劳动报酬下降,成为引致收入差距问题的体制根源.因此,调节中国的收入差距应从改变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入手,完善财政分权体制,使其更多地对地方民众负责,在财政收入上要尽量避免对流转税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1.
“企业化政府”和“政府企业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地方政府企业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地方政府企业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分权化的财政体制与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地方政府财政危机、GDP导向的绩效评价体制、片面的发展观和不完善的监督体制。破解之策是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和绩效评价体制,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分权国家出现了相对集权的趋势,而集权国家则出现分权的趋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呈相对分权和集权演变趋势,一国市场发育程度对政府间财政关系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应当以政治体制作为确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的基本依据,以适度集权与适度分权作为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准则,以事权与财权的非对称性安排确保中央财政主导地位及地方政府职能的充分行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第一代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梳理,本文探讨了财政分权改革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行为问题。研究认为,"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体制导致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存在"重物轻教"、"重城轻乡"、"重物轻师"等行为偏差,此种状况对教育公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均带来不利影响。改革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民众广泛参与的机制,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性,规范政府教育支出行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被认为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激励机制,然而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笔者从财政分权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激励机理,认为增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效果,努力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匹配,防止将均等化错误理解为平均化是大力推进公共财政转型,完善财政分权制度,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5.
理解财政分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颇为重要。采用2003—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为度量财政分权的指标,用实证研究的办法考察财政的回归结果显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的并不是财政分权的绝对水平,而是财政侵权程度的变动。依据这一结果分析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部六省2000~2009年度的面板数据,对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利用时间固定效应的幂函数与指函数模型研究表明,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城镇化水平正向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而实际人均收入、政府规模和生师比负向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同时考察财政分权度、政府竞争度与政府规模两两之间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交互作用时,政府规模与政府竞争度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通过比较研究还发现,不含控制变量项的时间固定效应幂函数与指函数模型是最优的,财政分权度和政府竞争度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存在地区趋同的现象原因在于处于同一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传统,支出水平趋于相似;处于同一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具有相似的经济基础,其财政支出水平也趋于相似;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造成财政支出地区趋同的原因之一;分权化背景下地方官员的竞争及其互相学习的行为也会导致地区趋同。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县级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994年推行分税制后中国县级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主要是县级财政支出的激励不足.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中国特有的行政集权和财政分权体制下,县级政府基于自身政绩考核和升迁的需要,而将有限的财政资源优先安排给不断扩张的财政供养人口,以确保社会稳定,其次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建支出,从而挤占了教育支出.同时还发现,这两方面的支出对东部与中西部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替代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由于不注重干预机制的设计,上级基于县乡财政困难为由而加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产生了负激励.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学费的持续上涨,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低收入家庭的不安与疑虑,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加重了学费问题的严重性。本文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体制角度出发,推导出地方政府在标尺竞争中“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教育等服务投入”,从而导致目前的财政支出体制转型困难,  相似文献   

20.
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是以各个行政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增长共识"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以接近10%的速度获得高速发展,但却留下了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的盲点.财政竞争、行政性分权、"一人政府"行政体制和政治晋升锦标赛,是我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实施适度的财政分权、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度改革、寻找垂直化管理与属地化管理的平衡、深化党政体制改革以及设定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是破解我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落后难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