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慎的文学评点是杨慎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缺乏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杨慎文学评点的版本凡二十余种。杨慎未评点过《楚辞》与《文选》,但是明代一些《楚辞》与《文选》的汇评本,都从杨慎的著作中辑录相关论述作为评语,这与杨慎声名之著及其《丹铅》诸书影响之大有关。杨慎评点《李诗选》与《杜诗选》,为李、杜诗歌的笺注、诠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杨慎对时人诗文集的评点,每则评语大多很简短,且属于感悟式、鉴赏类的,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杨慎的论诗旨趣与审美倾向。杨慎的文学评点之间表面看似无甚关联,但细究的话,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理路,贯穿其中之一的便是杨慎对《文选》或六朝诗文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世纪以来欧美地区久负盛名的一部中国文学通史,《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在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的新文学史观影响下,充分体现了欧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视角、学术传统和研究模式。尽管受他者视域的影响,这部文学史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但其西方语境下独特的文学思路,以及立足文化视角的文学史编撰理念、探求文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撰述模式、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等书写特点,体现了域外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接受态度和评价标准,也为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不少学坛大师如明世王世贞、李贽、徐谓等都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评点杨慎,在评价上作出过强烈反应。清代学人更着重致力于辑编汇总杨慎著述为《文集》《全集》《合集》《遗集》;为杨慎编制《年谱》,拟为后人重新评价杨升庵保留并奠下文献史料基础。历时愈久,升庵所享有的历史评价愈高,愈全面。  相似文献   

4.
杨曼 《世界文化》2009,(8):46-47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东传日本后,也给日本文学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廷敬是康熙朝一代重臣,有两千一百馀首古今体诗传世;然而在文学史上,其地位似乎无足轻重。本文从后世对其生年记述模糊不清的状况入手,探讨了其文学地位不彰的原因,分别就其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加以分析,并与其同时代诗人王士稹作了简单的比较,试图揭示文学史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陈廷敬及其文学地位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廷敬是康熙朝一代重臣,有两千一百馀首古今体诗传世;然而在文学史上,其地位似乎无足轻重.本文从后世对其生年记述模糊不清的状况入手,探讨了其文学地位不彰的原因,分别就其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加以分析,并与其同时代诗人王士禛作了简单的比较,试图揭示文学史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杨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学者,虽以文学、儒学见称于世,但在他的小学、文献学论著中,尚有大量考论文字的内容,归纳起来,涵盖了对古籍用字、汉字源流、字际关系、汉字形音义、疑难字考释等字学领域的探究,其论道多精辟可取者,明清字书如《字汇》《康熙字典》等多采其说。今将这方面的文献语料略作梳理,既可观杨慎字学之造诣与思想,亦可窥其对明清文字学之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梳理了杨慎书法作品的风格及特征,对现存书法作品的存世情况进行具体介绍,从中能够看出杨慎在书法作品方面的深厚造诣。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史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文学史家对经典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选择和阐释是重要的内容."鲁郭茅巴老曹"构成现代文学史的核心框架.这一"六大家"序列在文学史著述中的提出和定型,所体现的正是现代教育和学术体制下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0.
杨慎是明代四川的文化名人,他的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名门望族。杨氏家族世家文化的形成,深受其家族优良家风家训的影响,杨慎家族的家训文化以勤勉谨慎、廉洁爱民的"四重"、"四足"家训为主要内容。杨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从小所浸润的优良家风有密切关系,其家族的优秀家训文化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慎与黄娥     
杨慎与黄娥高宗恺杨慎号升庵,明代相门状元;夫人黄娥宦门闺秀、诗人。杨慎因偕同列大臣与当今世宗皇帝争议"大礼"谪贬永昌卫(云南保山县),发配三千里外,永不录用,老死戒所。夫人黄娥伴随杨慎戒所多年,饱尝边寨荒漠之苦,终因多病回转老家新都。夫妻劳燕分飞,在...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文学”的历史记意,必定影响作家的当下写作。在此意义上,重写文学史,不可避免地介入了当代文学进程。在二十世纪初正式引入“文学史”的教学与撰述之前,中国文人并没有认真区别文学理论、文学批秤与文学史的必要。几乎所有的文论,都是三位一体。这么一来,提倡文学革命与重写文学史,往往合而为一,比如,标榜“秦汉文章”,或者推崇“八代之文”,都既是“论”,也是“史”;既指向往昔,也涉及当下。即便以引进西方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五四”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3.
李荣昌 《寻根》2011,(4):17-21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作家,对他的经济状况进行考辨是有积极意义的。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如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蒲松龄“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认为其“清贫的家世,塾师的生涯,  相似文献   

14.
晚清“文学研究法”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体系的雏形,此法凡41条,规定了文学研究之要义,与“历代文章流别”和“古人论文要言”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体系,最终演变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中心,对亚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辐射和影响。二者在文学史上也并非孤立发展,可以说中印两国在亚洲文学审美范式的塑造上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中,传统的"抒情"精神成为亚洲文学传统乃至整个亚洲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表现。作为中印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娇红记》(中国古典戏剧)与《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约创作于公元  相似文献   

16.
以词为曲是明代散曲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代风气对杨慎以词为曲产生了影响,而杨慎对以词为曲的主观倡导又反过来助推了明代以词为曲的创作风尚。杨慎以词为曲主要表现在其以词之格律入曲、以词之句法章法入曲和用前人词入曲(包括檃括、化用、袭用等)、以词风为曲四个方面,以此扩展了散曲创作的艺术手法,使其散曲风格呈现多样性的同时,更偏向于婉曲之风。  相似文献   

17.
杨慎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但有大量的讨论易学的考论性文字。杨慎祖父杨春始治《易》,于是受业者相继,取科第不绝。其父杨廷和深于《易》,杨慎自己也以《易》中试。此外,在杨春教授之外,杨慎另得福建乡进士魏浚易学之传。他之所以不注《易》,乃以经传言性命之详,不愿屋下架屋,而以刊谬正误为意,认为此亦关系至理。杨慎易学以明象为先务,对《周易》字辞音义多有考订,多有独到之见,颇能启人之思,但又时有穿凿附会。他辨疑宋代易图,实开清辨易图之先声。他考订《易》韵读,创新古音学,在音韵学上承上启下,贡献良多,开清初顾炎武《易音》之先。杨慎伪作《古文参同契》,又创商瞿为蜀人之伪说,影响甚大。在易学义理方面,杨慎也有独得之见,如其性情不离之说即得力于易学。杨慎易学开蜀学之新风,在全国易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史整体观的确立及现代思想文化学术资源研究的深入,胡风文艺思想烛照出丰富的现代性内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史的背景梳理,还原胡风文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特定的问题情境和精神诉求,描述出胡风对五四启蒙主义战斗传统的坚执与捍卫、深切的认同与现代自觉.  相似文献   

19.
杨慎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鸿儒,家学深厚,务实勤奋,性情率真,品格方正。其仕途不顺,因其性情之耿介忠贞;其怜民扶弱,实为心存以民为本,亲民惠民,敬民爱民;其胸怀宽广,乐观豁达,虽身处逆境亦能从容自如。杨慎坚守儒家的修齐观念,却又超越了一般儒者独善其身的认识。他坚持重义轻利,面对叛乱,先人后己、挺身而前,杨慎情真意挚,为完成父亲遗愿,勤勉编撰;虽然夫妻分离,情如磐石。他勇于抨击明朝选人用人和科举考试的弊端,勇气不凡。杨慎一生历尽沧桑,笃守方位,故备受尊崇。  相似文献   

20.
作者附记:景宜,著名白族女作家,现任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副社长,主要作品<谁有美丽的红指甲>、<骑鱼女人>、<岸上的秋天>、<金色喜马拉雅>多次获得国家文学大奖,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她的评传被列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和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东方文学史>.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妇女文学交流中心主任,中国电视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