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界对杨慎在明代文学史地位的评价,有两种倾向,其一是文学史撰写者过于简单与泛化的评价;其二是从诗、词、曲、文、小说、戏剧史等不同文学范畴进行的文类分割评价,较少立足整个文学史的发展做通贯考察。评价杨慎的文学地位,需结合中晚明文学新变的历史大背景,本文正是以此为着眼点,对杨慎文学史地位的进行了一番再审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坛的璀灿明珠──元曲孟昭燕由于从南宋到元代这段时期,北方兴起的胡乐逐渐代替了燕乐,为胡乐配词的元曲,也就逐渐代替了为燕乐配词的词,而成为文体的主流了。元曲包括清唱曲和戏曲。清唱曲由于不像戏曲那样,曲同用科白连在一起,而被称做散曲。散曲就是元曲的...  相似文献   

3.
杨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学者,虽以文学、儒学见称于世,但在他的小学、文献学论著中,尚有大量考论文字的内容,归纳起来,涵盖了对古籍用字、汉字源流、字际关系、汉字形音义、疑难字考释等字学领域的探究,其论道多精辟可取者,明清字书如《字汇》《康熙字典》等多采其说。今将这方面的文献语料略作梳理,既可观杨慎字学之造诣与思想,亦可窥其对明清文字学之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4.
杨慎的文学评点是杨慎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缺乏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杨慎文学评点的版本凡二十余种。杨慎未评点过《楚辞》与《文选》,但是明代一些《楚辞》与《文选》的汇评本,都从杨慎的著作中辑录相关论述作为评语,这与杨慎声名之著及其《丹铅》诸书影响之大有关。杨慎评点《李诗选》与《杜诗选》,为李、杜诗歌的笺注、诠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杨慎对时人诗文集的评点,每则评语大多很简短,且属于感悟式、鉴赏类的,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杨慎的论诗旨趣与审美倾向。杨慎的文学评点之间表面看似无甚关联,但细究的话,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理路,贯穿其中之一的便是杨慎对《文选》或六朝诗文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杨慎是明代四川的文化名人,他的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名门望族。杨氏家族世家文化的形成,深受其家族优良家风家训的影响,杨慎家族的家训文化以勤勉谨慎、廉洁爱民的"四重"、"四足"家训为主要内容。杨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从小所浸润的优良家风有密切关系,其家族的优秀家训文化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慎与黄娥     
杨慎与黄娥高宗恺杨慎号升庵,明代相门状元;夫人黄娥宦门闺秀、诗人。杨慎因偕同列大臣与当今世宗皇帝争议"大礼"谪贬永昌卫(云南保山县),发配三千里外,永不录用,老死戒所。夫人黄娥伴随杨慎戒所多年,饱尝边寨荒漠之苦,终因多病回转老家新都。夫妻劳燕分飞,在...  相似文献   

7.
叶嘉莹 《中国文化》2010,(2):150-164
<正>一序论"词衰于明",这几乎是研究词与词史之人的一个普遍共识。即如刘毓盤之《词史》,就曾写有专章,题曰"论明人词之不振"①。吴梅之《词学通论》亦以为"词至明代可谓中衰之期"②,至于王易之《词曲史》,则直指明词为"入病"③。但是就在这种认明词为衰落的普遍观念中,我们却应注意到在词之发展史中与此恰好相反的另一现象,那就是如果换一个性别角度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明代却正是女性  相似文献   

8.
我們的家鄉,宋代出了個大詞人秦觀,明代出了個散曲大家王磐。我讀他們的作品,有一點外鄉人不大會有的興趣,想看看他們的作品裏有沒有高郵話。結果是,秦少游的詞裏有,王西樓的散曲裏沒有。夏敬觀《手批山谷詞》謂:“以市井語入詞,始於柳耆卿,少游,山谷各有數篇”。今檢《淮海  相似文献   

9.
清初文人毛际可以性灵为批评与创作之准的,其词作情感强烈,或表达对历史、现实的深切思考,或抒发与友朋间的深厚情谊,或对自然景物进行描摹与体悟等。毛际可的词因性灵抒发而匠心独运,艺术特色鲜明,如直抒胸臆、巧妙运用比兴手法、以组词形式传情达意等。毛际可的性灵主张与词创作,一定程度地丰富了清代词学与词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慎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但有大量的讨论易学的考论性文字。杨慎祖父杨春始治《易》,于是受业者相继,取科第不绝。其父杨廷和深于《易》,杨慎自己也以《易》中试。此外,在杨春教授之外,杨慎另得福建乡进士魏浚易学之传。他之所以不注《易》,乃以经传言性命之详,不愿屋下架屋,而以刊谬正误为意,认为此亦关系至理。杨慎易学以明象为先务,对《周易》字辞音义多有考订,多有独到之见,颇能启人之思,但又时有穿凿附会。他辨疑宋代易图,实开清辨易图之先声。他考订《易》韵读,创新古音学,在音韵学上承上启下,贡献良多,开清初顾炎武《易音》之先。杨慎伪作《古文参同契》,又创商瞿为蜀人之伪说,影响甚大。在易学义理方面,杨慎也有独得之见,如其性情不离之说即得力于易学。杨慎易学开蜀学之新风,在全国易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17,(3)
<正>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族后裔,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被尊为"一代文宗",擅长古文、诗、词、曲,以诗、词的创作成就最大。在长期的学习和创作中,元好问体会到要培养出有文化教养的士人,必须依靠国家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  相似文献   

12.
杨慎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鸿儒,家学深厚,务实勤奋,性情率真,品格方正。其仕途不顺,因其性情之耿介忠贞;其怜民扶弱,实为心存以民为本,亲民惠民,敬民爱民;其胸怀宽广,乐观豁达,虽身处逆境亦能从容自如。杨慎坚守儒家的修齐观念,却又超越了一般儒者独善其身的认识。他坚持重义轻利,面对叛乱,先人后己、挺身而前,杨慎情真意挚,为完成父亲遗愿,勤勉编撰;虽然夫妻分离,情如磐石。他勇于抨击明朝选人用人和科举考试的弊端,勇气不凡。杨慎一生历尽沧桑,笃守方位,故备受尊崇。  相似文献   

13.
一 序論 "詞衰於明",這幾乎是研究詞與詞史之人的一個普遍共識.即如劉毓盤之<詞史>,就曾寫有專章,題曰"論明人詞之不振"①.吴梅之<詞學通論>亦以為"詞至明代可謂中衰之期"②,至於王易之<詞曲史>,則直指明詞為"入病"③.  相似文献   

14.
李元洛 《寻根》2001,(6):16-17
岳武穆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是一曲豪气干云的英雄颂,一阕哀声动地的悲怆曲,也是一道时间的风沙永远无法侵蚀的诗之丰碑。然而,这首名词的作究竟是谁,竟然引起了一场众说纷纭的争论。首先提出怀疑这首诗为伪作的,是近代学余锡嘉。他在《四库提要辨证》卷23“岳武穆遗”条下,提出两点理由:一是此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所编之《岳武穆遗》,徐  相似文献   

15.
杨慎所编辑的《全蜀艺文志》,较为重视选录"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如对唐宋巴蜀"忠谏"士大夫"谏诤章疏"之文,选录"表以出之",是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盛明"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子充等"端士""纯人"诗文的选评,是对自己及议大礼同僚的"遗直"品行的礼赞;对歌咏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的选评,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这些诗文既充分表现出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的文化意图,又是杨慎超越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与这些直节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16.
花譜,花譜,艶絕秦宫歌舞.幾多玉暖香温,惹得游人斷魂.魂斷,魂斷,紙上呼來如見. [清同治]羊城聽春樓主《調笑令》② 二十世紀的學者在研究清代戲曲評論著作--尤其是京劇在北京的強勁崛起之後的戲曲論著時,往往都要面對一個尷尬:清代的戲曲論著很不能說是少,至少是比曲論相當繁榮的明代在數量上多出許多,但是讓學者頭疼的是,其内容跟明代士人之熱衷於考字論調,校聲度曲的興趣卻很不一樣,往往很難準確地把它們定義爲戲曲論著.簡言之,這類論著關心(伶)人的性情容貌年齡比關心戲曲本身的曲詞唱腔要多得多,對伶人,尤其是伶旦的身世長相的品頭論足要遠遠超過對劇本或表演藝術的探討.相較於"空疏"的明代士人,清代學者在中國歷史上以治學嚴謹著稱.  相似文献   

17.
花譜,花譜,艷絕秦宫歌舞。幾多玉暖香温,惹得游人斷魂。魂斷,魂斷,紙上呼來如見。[清同治]羊城聽春樓主《調笑令》二十世紀的學者在研究清代戲曲評論著作一一尤其是京劇在北京的強勁崛起之後的戲曲論著時,往往都要面對一個尷尬:清代的戲曲論著很不能說是少,至少是比曲論相當繁榮的明代在數量上多出許多,但是讓學者頭疼的是,其內容跟明代士人之熱衷於考字論調,校聲度曲的興趣卻很不一樣,往往很難準確地把它們定義為戲曲論  相似文献   

18.
我對王西樓很感興趣。他是明代的散曲大家。我的家鄉會出一個散曲作家,我總覺得是奇怪的事。王西樓寫散曲,在我的家鄉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在他以前,他的同時和以後,都不曾聽說有別的寫散曲的。西樓名磐,字鴻漸,少時薄科舉,不應試,在高郵城西築樓居住,與當時文士談咏其間,自號西樓。高郵城西瀕臨運河,王西樓的名曲《朝天子·咏喇叭》:“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相似文献   

19.
上官姓氏源流□上官子木复姓上官,时有人出于好奇而发问:有识者问,该姓源自何朝贵族;无识者问,此姓是否属少数民族。每每无言以对,遂动念寻根以求先祖之名。上官在《百家姓》中位居复姓第三,仅次于万俟、司马之后,且位于欧阳之前。在明代杨慎所纂《稀姓录》及其同...  相似文献   

20.
悟道之前,王阳明泛滥词章,与李梦阳等明代前七子交游唱和、"学古诗文",其古体诗创作以汉魏古诗为宗;因先祖隐逸操行的影响,且一生皆有归隐田园的桃源情结,加上其哲学与陶渊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阳明创作出了颇具陶渊明田园诗风的作品,并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化用陶渊明诗文;因年轻时溺于任侠、游仙,阳明对李白甚为推崇,创作出了与李白诗风相近的作品,其诗歌创作也有模仿李白诗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