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雍位于“北宋五子”之列,为宋代象数说《易》之大宗。其学以自得为主,但也有深厚的学术渊源。首先,邵氏家学崇儒重道,对邵雍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易学、声音文字学上,表现突出。其次,邵雍学术多得于陈抟一系图书派的学术传承,在内容上有物理、义理、性命之学,而尤以易学、《春秋》学为重。此外,邵雍精通《太玄》,著有《太玄准易图》、《正玄》两书,其学术在易图、易数等方面深受《太玄》等先贤遗学的影响。邵雍游历各地,交游甚广,也成为其《春秋》史学、性命之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吴瑶 《华夏文化》2020,(1):12-13
正《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历代注书不辍。自秦汉以降,学者泥于象辞,专于术数,至王弼《周易注》,一扫前代繁冗拘迫之风,开创以义理解读《周易》的先河,并影响此后数千年的《易》学历史。除了《周易注》本身的内容与解《易》之法,王弼《周易注》本身经传合并的编排体例亦成为后世主流的《周易》本体例。对此,程颐的《周易程  相似文献   

3.
何妥是隋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曾历仕南朝梁、北周、隋,得南北学术之所长,《周易讲疏》即为其学术结晶。何妥之《易》学以义理为基础,兼用象数,杂以史论、政论和《礼》学,既融合了南北学术之长,也受到了"蜀学"之影响。何妥家族源出于西域粟特,他从家族浓厚的"胡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学大家,其学术思想渐染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在中古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案例。地域熏习与民族遗传共同造就了何妥在中古经学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韩愈研究易学的宗旨是“施其词陈其义”。他说:“《易》,六经也。学者之所宜用心,原施其词陈其义焉。”意思是说,学者研究《易》,不能孤立的只从文字表面的意思去理解,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从义理方面体会《易》之真谛,并把《易》之义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韩愈运用《易》之义理,一个主要方面,是用来丰富、突出、深化其文章之思想内容。在韩愈诗文中,常引用《易》的话,使其文章增辉、鲜明、生动。现举几例如下:韩愈的《南山诗》,是一首咏景的长诗。其中两句说:“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剥》卦是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三卦;《》卦是第四十四…  相似文献   

5.
陶然 《华夏文化》2004,(3):61-64
曾国藩是清末重要的学者。他幼时熟读四书五经和《史记》、《文选》等书,后入长沙岳麓书院,开始系统接受传统文化和湖南学风的熏陶,并对其一生都有较大的影响。1834年他进京参加会试,在京期间和南归途中,攻读韩愈古文和经史之书,又靠借贷和典当衣物购得一部二十三史,发愤苦读。183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此后他仍勤于读书,锐意进取。他认为,“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  相似文献   

6.
《易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历来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合壁孔子《易传》而成《周易》。周易之周,不仅仅表示周代,更含“天能周匝于四时”①之意。只要剥开《易经》那层占卜形式的外衣,就会发现一座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宝库,自然也囊括酒文化的道理。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下》云:“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也就是说,在《周易》这部国之文化瑰宝中,卦象(当然含爻象)反映事物的形象,卦辞(当然也含爻辞及十翼等)论断事物的本质。本文就将从象数、义理以及象数、义理的结合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探讨我国酒…  相似文献   

7.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8.
杨慎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但有大量的讨论易学的考论性文字。杨慎祖父杨春始治《易》,于是受业者相继,取科第不绝。其父杨廷和深于《易》,杨慎自己也以《易》中试。此外,在杨春教授之外,杨慎另得福建乡进士魏浚易学之传。他之所以不注《易》,乃以经传言性命之详,不愿屋下架屋,而以刊谬正误为意,认为此亦关系至理。杨慎易学以明象为先务,对《周易》字辞音义多有考订,多有独到之见,颇能启人之思,但又时有穿凿附会。他辨疑宋代易图,实开清辨易图之先声。他考订《易》韵读,创新古音学,在音韵学上承上启下,贡献良多,开清初顾炎武《易音》之先。杨慎伪作《古文参同契》,又创商瞿为蜀人之伪说,影响甚大。在易学义理方面,杨慎也有独得之见,如其性情不离之说即得力于易学。杨慎易学开蜀学之新风,在全国易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文本和思想特色这两个方面对《十八空论》进行了考察.首先,通过文本考辨,笔者认为该论虽是解释《中边分别论》部分段落的论书,但却是独立的一部论疏,而不太可能是真谛所著的《中边分别论疏》残本.其次,本文从该论对十八空的归纳和料简、以佛性义释性空以及阿摩罗识义这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十八空论》在解释义理上的特点,指出了论中真谛思想的独特之处,及其与奘传唯识学所说义理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人称黎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写过《原君》、《原臣》、《原法》三篇文章。“原”在这里作推究解。在这三篇文章里,他推究了封建伦理学中设君、设臣、立法之道。我认为其中《原臣》一篇意义更为深广。  相似文献   

11.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的思想,是对以往易学和经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发展,其理论针对性是批评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以及朱熹易学以图解《易》的治《易》方法。这亦是对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其经学与气学的结合,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高培华 《寻根》2012,(4):12-17
《易》即《易经》,又称《周易》,其中“八卦”之八个“数”和“象”,是人类最早的八个数字和八种物质概念,存有原始先民的思想轨迹;其中卦爻辞,记录有三代渔猎、畜牧、农业等生产情况,婚嫁等风俗习惯;《易传》十篇,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可以说《易》在一定程度上堪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渊薮。  相似文献   

13.
《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其注释特点有三:第一,以程氏之学为主,兼采时人之说;第二,承袭、增损改易汉唐古注;第三,通经以求理。《论语集注》既注重探求经文之本义,又注重义理阐发,从而将训诂学与义理学熔为一炉,避免了对经文的穿凿附会,使其阐发之义理建立在对经义的解释之上,因此成为《论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14.
《易》以道阴阳,《周易》六十四卦俱是由阴阳爻组成.本文先从组成六十四卦的不同阴阳爻比例入手,探讨了虞翻因何以“卦变”说解《易》,又分析了其“卦变”说中的不当之处.并从阴阳爻是否应变当位方面探讨了其“成既济定”观点.并参考民国时期两位象数大家尚秉和、杭辛斋的观点,对虞翻理论的得失进行了讨论,最后重申应全面、客观的看待虞翻的易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正孔子以好学著名,他的"学"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影响也非常大,《礼记·学记》《荀子·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当然由于《论语》体例所限,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论"学"思想进行梳理。前人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都进行过相对详细的论述,我们仅对孔子"学"的选择思想进行论述。一、"学"内容的选择:君子之学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对象选择非常重要。孔子认为"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相似文献   

16.
许衡治经,重在求理以行道。由此他重视《小学》和“四书”,并通过《大学》、《中庸》来阐发义理。进而他重实理,批评宋儒近理而乱真的流弊;并重躬行践履以行道,强调圣人之道不在训诂章句,而在真知践履。这体现了许衡经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易经》难读,《易传》也不易读。要读懂《易传》,就必须正确认识《易经》与《易传》的关系,掌握它的象数体例,了解它的义理内涵。 我们知道,《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易传》七种十篇大都形成于战国时期,二者是  相似文献   

18.
刑名相杂 穿凿好异——论《尚书新义》的特点与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尚书新义》是羽翼其变法之作,独行科场60余年,在训诂义理上有不少创获。但王氏解经穿凿好异,又杂刑名之学,当时学者以经学为媒介与王氏新学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尚书新义》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反对的强大力量而退出了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19.
胡宏提出经所以传义的思想,重理义、重道是胡宏经学的显著特点;由此批评汉学章句训诂之末;主张经史结合,把义放在经史之上;重"四书"及"四书"义理之学,其地位在"六经"之上。胡宏的经学思想体现了时代思潮的转向,为宋学与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正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卒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死时41岁。他早年师从梁人焦延寿学《易》,是汉代易学象数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元帝时《京氏易》为官方推崇,东汉光武帝所置今文十四博士中也有《京氏易》,由此可见京房及其学说在汉代的影响。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等书著录,京房易学著作十分丰富,但在后世流传中大都亡佚,今仅存清代王保训辑录的《京氏易》八卷、《京氏易传》三卷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