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职业圈》2014,(13):41-43
幸福企业,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是充满爱与关怀的企业,是让每个员工都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企业。幸福企业不一定规模很大,不一定利润很高,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幸福企业。  相似文献   

2.
崔丽苹 《职业圈》2012,(26):145-145,147
一、企业关注员工幸福指数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与社会比较密切相关。通过对员工幸福指数与一般民众幸福指数对比分析,可以对本企业员工幸福感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有效的管理,让员工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从而为决策管理层深入了解员工需求、不断提升员工生活质量、促进员工成长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员工工作幸福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主体构成是人。如何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是用人的关键。而工作幸福感又正是决定了人尽其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工作幸福感正逐步成为管理的核心和基础。组织行为学家、社会学家和企业管理学家都认为,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幸福的员工是生产效率较高的员工,员工工作幸福感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行为,它与员工的流失率、工作积极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胡巧维 《职业圈》2012,(6):8-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的地域范围和规模空前扩大,那么靠什么来维持庞大企业的统一呢?靠什么把不同国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凝聚起来呢?那就只能依靠共同价值观、共同的企业目标、共同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企业形象既企业文化方能办到。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于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企业而言,要想做强、做大,关键在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培养出一支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员工?怎样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与企业发展进步是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在《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对企业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当今时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企业战略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融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员工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靳莉莉 《职业圈》2013,(9):14-14
文化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就形成了企业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深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构建好企业文化。企业才能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从而达到更高的发展境界。企业追求企业文化不能走入以下误区:一、企业文化可以脱离员工独立存在。员工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只有在员工中体现出来才能算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有这样一家上市公司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经常在报刊上见到它的各种经营理念。但对自己的员工却刻薄有加。不顾国家法规任意加重劳动强度。根本不讲员工的权益。企业的员工对于自己的企业是厌恶甚至是憎恨,那它还有何文化可言?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大转变之下,许多传统管理模式开始失衡.无论是领导力或生产力,都期待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一愿景就要以开发人们的心理资本和提升工作幸福指数为切入点,构架起全新管理模式——幸福管理. 时代呼唤,幸福管理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幸福中国的重要主体.从幸福到幸福感,由幸福指数到幸福经济,再到"幸福管理",倡导把"幸福"作为企业文化概念融入管理之中,贯穿以人为本理念来调整设计企业规章制度,使管理从"功利主义"向"幸福主义"转型."幸福管理"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开发员工的幸福感和提升工作幸福指数为切入点,构架起的全新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刘淑萍 《职业圈》2014,(16):74-75
现在很多知名的企业都开始重视员工的幸福感,甚至很多聪明的企业家认为:“要想让企业兴旺,就必须让员工幸福.”为此,有的企业给员工提工资,有的给员工加福利,有的给员工盖公寓,有的给员工减压力.让员工们满足,让员工们快乐,让员工们看到未来和希望,甘心情愿积极主动地与企业一起开辟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邓正红 《职业圈》2008,(19):66-68
企业是—群生命体的集合,因而,企业是个大写的“人”。 从汉字形状分析,“人”字结构相互支撑,那么,企业靠什么支撑呢?就是顾客和员工。企业的“两足”分为外足和内足,外足指的是顾客,内足指的是员工,所谓“把企业做小,把顾客与员工做大”,就因为企业是靠顾客和员工支撑起来的,如果过分突出企业的分量,忽视或削弱顾客和员工的力量,再大的企业也立不起来,正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根基不稳,企业终究要垮下来;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企业文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思想,注重人的因素,倡导人本文化,通过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在站中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弘扬先进的良好风气,用先进人物、优秀作品和模范行为激励员工,把员工的自身价值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才能加大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设力度,以先进文化铸就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孙传报  贾利杰 《职业圈》2011,(17):144-145
幸福工程绝不仅仅是政府工程。“提升职工幸福感”已成为国企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煤矿企业职工来说,“幸福”就是安全有保障,就是物质需求能满足、个人价值能实现、对未来憧憬有希望,这也是煤炭企业长期以来提升职工幸福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唐滑源 《职业圈》2011,(10):86-88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全国网民交流时对“幸福”作了表述:“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全国两会期间,与会代表热议“幸福感”话题,并形成共识:以GDP指标评价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完整,在为GDP退烧同时,国民幸福指数可以逐步成为评价社会进步的重要补充指标。它还具有促进政府作风改变、促进区域民主和谐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平 《职业圈》2014,(13):80-82
山东中矿集团是中国“金都”招远的金牌企业。他们以统一的价值观念引导人,倡树“利己利人利社会”的理念,培育践行企业“人本文化”的价值观;以“岗位责任制”“人事动态管理”“特殊事项奖惩”三大激励机制鞭策人,把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明晰化、制度化,动真的、采实的;以“军事化管理”“日考核、月评估”制度和“诚信档案”三大约束机制塑造人,严格管用试想再添加点春风般的“温度”和春雨式的“湿度”会怎样?  相似文献   

15.
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是人们在某一时期内的一种期望,是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用来反映人们幸福感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是一个综合考量。让油田企业离退休老同志过一个“幸福、安宁、保持尊严”的晚年,正是“幸福指数”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宋欣 《职业圈》2014,(16):31-32
提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多数企业领导认为:加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给员工培训(出国)等等措施就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究竟是不是这样?效果如何?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恒信移动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主管兼投资者关系经理刘青.  相似文献   

17.
杨林贵 《职业圈》2012,(29):145-146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通过向员工宣贯“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电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全面贯彻行为准则,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认同感、幸福感以及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8.
玉茗 《职业圈》2014,(25):30-31
无论是惠普的“惠友”俱乐部、SK集团的“亲和型”经营哲学,还是通用电气前总裁韦尔奇的“手写纸条”,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构建幸福企业。2014年6月29日,稻盛和夫在回答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吴子豪时也说到,营造让员工感到幸福的工作环境,为国家贡献力量,给社会带来帮助,这些才是企业最重要的。可见,幸福企业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追求的目标。近日,记者对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胡柏剡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9.
崔小苏 《职业圈》2008,(17):27-27
文章从“仁德、诚信、求实、创新”论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建立企业文化的思路,并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对人的“灵性管理”,又通过“忠义、精艺、璞熠、睿毅”,进一步阐述了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全体职工中弘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建立优秀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君论 《职业圈》2014,(25):26-29
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两个:一是为社会创造幸福,二是为员工创造幸福。幸福企业就是能够满足员工幸福以及为社会谋求福利需要的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