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当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象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  相似文献   

2.
黄丽娟 《江苏教育》2005,(1B):47-47
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  相似文献   

3.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孩子放学归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今天实行一项‘新政',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老师说今后只要他上语文课,他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是了."好!好!好!我一连说了几个"好",心想这个"改良",也许在全国都是值得推广的.以后一连几天,我总是问孩子,你们班主任坐着发言的"新政"怎么样了?孩子总说:"我们老师总是一点哪个同学发言,那个同学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老师也总是说,请坐下,请坐下发言."后来,我也懒得问了.近日,我又想起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来,于是问:"怎么样,你们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养成习惯了吗?"孩子说:"还养成习惯了呢,又回到原来那个样子了,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站着发言,老师也不再对站着的同学喊'请坐下发言'了."  相似文献   

4.
百问百答·问:描写表妹外貌时,我运用了许多好词佳句,可妈妈说我的描写并不准确,为什么呢?演员出场都要化妆扮相,这是为了剧情效果的需要,而有的同学却认为描写人物外貌也要化化"妆",美美"容"。例如李冰燕描写"我"的表妹:  相似文献   

5.
一提人物的外貌描写,可能很多同学会嗤之以鼻:外貌描写,不就是写人长得怎样,穿戴什么吗,那有什么难的!既然这样,那么我请同学们看下面这段外貌描写:一张白净的圆脸上,嵌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小鼻子高高地挺着,红润的小嘴巴微微上翘,两只小耳朵像小卫士一样守卫在脑袋两边。猛眼一看,这一段描写文笔不错,把五官写得挺生动的。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问题:这一段描写可能既适合张三,也适合李四,也可能适合王五,就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后果。那么,写好人物的外貌该注意什么呢?我们先  相似文献   

6.
教材所编选的一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背景,教师如何将生活与文本有效"嫁接"呢?   [片段1]: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  相似文献   

7.
教材所编选的一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背景,教师如何将生活与文本有效"嫁接"呢? [片段1]: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相似文献   

8.
我听了这样一堂语文课.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说了一句"晓不得",教师便对"晓不得"这个语词作了分析,说:"怎么是'晓不得'呢?应该是'不晓得'.'晓得'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副词,这副词应当放在'晓得'的前面,不应当插在它的中间.明白了吗?"教师的分析很对,我也点头表示同意.可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站了起来,问:"那'恨不得,中间的'不'字是不是也要提到前面去呢?"教师愣了一下,还未开口作答,类似的问题便此起彼伏:"还有'了不得'"还有'巴不得'","还有'动不得'","还有'怪不得'"……课堂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写人记事,总少不了人物外貌描写,成功的外貌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有立体感。但是,批阅学生作文,发现大多数学生写人物外貌时,要么"千人一面,"没有个性;要么头一句,脚一句,让人读得迷迷糊糊;要么大段的人物外貌描写和中心内容关系不大……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外貌鲜明、有立体感呢?下面我就谈几点拙见。一、抓特征,显神韵,避免千人一面俗话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外貌。我们要善于抓住其显著的外貌特征准确描绘,努力写出一个  相似文献   

10.
史峰 《小学生》2013,(12):22-23
你害怕作文吗?是否需要壮壮胆?有一次语文考试,我做监考。我发现有一位同学其他题目都做完了,就是不动笔赶紧写作文。我小声问他:"为什么还不写作文呢?"他回答:"怕写坏了,不敢写……"还有一次,我让同学们依题目写作文。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些同学还没有动笔  相似文献   

11.
师:老师昨天看了同学的一篇作文,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我的弟弟很调皮,很可爱。他长着黑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扁扁的鼻子,红红的嘴唇,白白的牙齿,多可爱呀。”同学们说这是一段什么描写?生:外貌描写。师:外貌特点是什么?生:黑头发,大眼睛,红嘴唇,白牙齿,扁鼻子。师:人物个性如何呢?生:调皮,可爱。师:人物特点能反映人物个性吗?生:不能。师:为什么?生1:因为外貌描写不生动,不具体。生2:因为人物特点与人物个性缺乏必然联系。师:所以人物个性不明显,不突出,不鲜活。这一节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把人物写活,请大家读一下教学目标。生:1.尝试…  相似文献   

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个成语叫"饱经风霜".这是用来描写鲁迅救助的那位车夫的。在教这个词时,比较普通的做法是让学生读几遍,然后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很快就能答出:"饱经风霜就是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为了加强记忆,一些教师还会再请一两个学生回答,被点到的学生同样也能对答如流。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13.
[病文入院] 爸爸五十多岁,白头发,高额头,红扑扑的脸蛋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爸爸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看书. 一天中午,妈妈把饭菜都端上了桌,只有爸爸没来,我便到房间里喊爸爸,只见他还在看《三国演义》.我喊了一声:"爸爸,吃饭了!"爸爸问:"什么菜呀?"我把饭碗伸到他的面前:"还有辣椒炒瘦肉呢!"我把饭碗放在爸爸旁边,等我吃完饭再进去时,竟发现他把饭碗当作烟灰缸了. [把脉诊断] 这篇文章人物特点鲜明,但美中不足的是:1.外貌描写没为人物特点服务;2.外貌描写不真实. [处方配药] 怎样描写人物的外貌?  相似文献   

14.
一日老师检查作业,问一位同学:"你完成作业了吗?"学生答:"差不多完成了。"我们一听这个答案,心想:昨晚的十道题大概他有两三道没做吧。可经老师一检查他只写了一道题!这样,他写的作业实在是差很多。可他为什么不说自己的作业只写了一点点却要去敷衍呢?且让我们换位想一想。  相似文献   

15.
看见这个题目,你肯定会问:"谁在茶壶里下蛋呢?"别急,听我慢慢说来。愚人节那天,作文课上,陈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四张小纸条,让大家在纸条上写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写好  相似文献   

16.
写人物就要写人物外貌,外貌描写不仅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面貌长相,还能反映出人物的年龄、性格、经历、处境与思想感情。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外貌呢?下面向同学们介绍四种描写外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让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或找出感受深的句子。什么样的内容是重点词句,怎样去寻觅这些隐藏在文章当中的"金子"呢?写人记事文如果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么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就成了重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一处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联系前文,我们反复阅读这句话,就会发现这句话突出了父亲在废墟中挖掘  相似文献   

18.
在上午的考察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环节,那就是我同以色列GET学校的高年级同学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上学吗?有没有人逃过学?"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逃学呢?"然后我又问:"孩子们,你们都喜欢你们的父母吗?你们的父母打过你们吗?"齐刷刷,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了手,大部分同学都说非常喜欢自己的父母,而且没有一个父母打过他们。我又问:"同学们,你们都怕你们的老师吗?"结果同学们再次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非常喜欢我们的老师。"在近一个小时的对话中,我发现几乎每个  相似文献   

19.
张芳 《小学生》2016,(Z1):32
作文中,同学们要经常练写人物的文章。"一个值得回忆的人""我的小伙伴""我的老师"……是大家常常碰到的题目。有些同学怕写人物,不知道怎样把人物写具体、写生动。下面谈几点,或许能给同学们一些帮助,使你笔下的人物"活"起来。第一,给人物画个肖像。写人通常要描写人物的外貌,好像是给人物画张肖像,把人物的容  相似文献   

20.
<正>《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贾府人物关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熙凤可以在荣国府当家"。当时就有学生冲口而出:"因为贾母喜欢她!"底下的同学哈哈大笑,我趁机就问了:"仅仅因为这个就可以吗?大家想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哦?是不是仅凭‘我喜欢’就可以成功的?"我又问那个同学:"你为什么认为荣国府不能是王熙凤当家呢?"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探讨起来。以前教这篇文章总是把重点落在人物的塑造上面,好像从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