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呀!"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112-118
西南官话中"晓不得"结构甚特殊,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它是古汉语的遗留。"晓不得"是"晓得"发生语法化之前的否定式。"晓不得"与"不晓得"共存并用,到晚清时期,"晓不得"在书面语中消失,保留在了西南片区方言中。  相似文献   

3.
一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教"先乘除后加减"法则.教师让学生看书、质疑.几分钟之后,一个小男孩举手了:"老师,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不规定'先加减后乘除'呢?"执教的是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她讲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小明到文具店买7支铅笔,每支8分钱;又买6本练习本,每本6分钱,他要付钱,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同学们回答:应"先做乘法后做加法".不料,有一些小朋友也举了生活中的实例.有个女孩说:"星期天我和妹妹到文具店买铅笔,我买8支,妹妹买5支,每支8分钱.那么,付钱的时候怎么算方便呢?"  相似文献   

4.
当下,感悟体验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时尚.课上,学生还没读几遍书,教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你的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有时还一阵穷追猛问:"你还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的体会或感受?"事后美其名曰"感悟".学语文重在培养"语感",其中的"直觉',很重要,而这种"直觉"有时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我称之为"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5.
常有学生问:"文章怎样才能‘深刻'?"也偶有学生会问:"什么是‘深刻'?"我有时被问得笑起来.我本以为到了高中.学生综合思维得到发展,判断能力提高,不会有这样幼稚的问题的.现在的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强.阅读积累不够,也缺少论辩的机会以磨砺自己的思维,一旦听到深刻之论,或是目瞪口呆,若梦方醒;或是肃然起敬,自愧弗如.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应当把"见解深刻"作为一种基本能力去追求.  相似文献   

6.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习惯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能'与‘想'有什么区别?""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次,我看了五年级数学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内容是教学九册58面上的例5: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将工程总量假设为"1",再列式、解答后,便顺利地结束了新课.教师针对例题,将工程问题的解法作完小结后,询问:"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道:"二程总量可以不设为'1',而设为其他的数吗?"听此提问,教师面露难色,思绪也显得慌乱.他一会儿说"能",一会儿又说"不能",说来说去,总难自圆其说.最后,对此问题作结论时说:"不设工程总量为'1',还是不行,只能设工程总量为'1'.你们看,书上都  相似文献   

8.
嘻嘻姐姐发言: 在进入本期 的"读'来'读' 往"之前,我们先 来看一段有趣的 对话!未对末说: "你戴上大盖帽就了不起了?"末对未说: "削尖了脑袋也没见你爬上去。"代对伐说: "挎把大洋刀出来吓唬谁呢?"伐对代说: "裤腰带都丢了,还有脸出来逛?","说:"谁敢说我不是青蛙?"。"说:"镶上钻石,俺也是结婚戒指。"一对二说: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对《》说: "头发少才是智慧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洗泥鳅     
"扑腾,扑腾",塑料盆中的泥鳅不安分地乱蹦,溅得我刚刚洗干净的脸上,多了几个泥点子。我问:"妈妈,'老泥鳅'怎么这么脏呀?"可正在洗菜的妈妈头也不抬,直到我刨根问底,她才不耐烦地说:"泥鳅生长在泥塘里,怎么会不脏呢?"接着,妈妈又想起了什么似地甩甩手,蹲下来问我:"哎,旭旭,你为什么叫它们'老泥鳅'?"我得意地说:"因为它们都长着长胡子嘛!"小机灵鬼儿!"妈妈笑着说,便又干活去了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开展的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执教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课,例题是这样的:"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3/5.'小明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7/9.'谁看的页数多?"请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1.
"你知道'清华大学'名字的由来吗?"外公眯起眼睛问我。 "不知道。"我想了想。 "朱自清,你晓得吧。" "知道,他有篇著名的作品《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要‘不喊'、‘不叫'、‘不跑'、‘不跳'?"这是一封学生告状信中的第一句话。记得是在新学期开学初的一个早上,两位六年级女生气冲冲地拿着一封信放在我桌上,"哼"的一声,扭过头便走了,一句话也没说。一般说来,学生进入校长室还是有点胆怯的,可这是为什么呢?我急忙打开信件看了起来,原来这与我们新学期的一系列规定有关。  相似文献   

13.
曾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庄子知鱼乐>: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相似文献   

14.
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他听 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高潮。  相似文献   

15.
奶奶的拎包     
我的奶奶今年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了,但她每天仍给家中买菜、做饭.   今天早上,门刚关上,我就知道奶奶又去买菜了.果然,在我吃早饭时,我叫了几声:"奶奶,您在家吗?"没有人回答,妹妹却被我的叫声惊醒了,走出卧室说:"姐姐,你干嘛呢?明知奶奶出去买菜了,还叫‘奶奶'干嘛?"我说:"我只是想看看奶奶还在不在家嘛,你这么生气干嘛呢?"便背上书包上学去了.   ……  相似文献   

16.
学古诗《春晓》时,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颖:洋两个"'春眠不觉晓'说明睡得香。究竟是早睡得香。这卜|r一晨一川气劝刀引思。还是晚上睡得得香?" "匆花落知多少'中的'知'是知道的意作者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这样的间题把学生引进了一种深层的思考境界。他们人人在想,个个欲答。} 一个同学是这样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我认为是早上睡得香。  相似文献   

17.
念啥     
小强刚读一年级,上语文课阅读课文时.遇"啥".不认识了.就去问正在批作业的老"这个字念啥?"老师看了一眼说:"念'啥'。"小强又问:"是呀,它念啥呀?"教师又重复一返;"念'啥'。"小强还是没变过弯来,于是又问道:"老师,我问的就是它念啥?"老师有些不耐烦了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 "叶子"主题活动进行一段时间了.孩子们饶有兴致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对其特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一天,一帆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一段葱管,很神秘地告诉大家:"我的葱叶子还会‘唱歌'呢!"大家看了一帆的表现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叶子还会‘唱歌'吗?怎样才能让叶子‘唱歌'呢?"根据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利用我园地处农村的有利自然资源,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一、现象扫描如今的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很多教师都能给予学生平等的交流机会。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热闹的交流情境:"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还有不同的方法……""老师,我还有补充……"你说我说他说,真是不亦乐乎。然而当教师提出:"他们主要讲了哪些方法?""你认为他们讲得怎么样?""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一类问题,让学生梳理前面学生的不同表达内容,或者进  相似文献   

20.
芊和 《家教世界》2022,(1):48-49
在网上看到一个超级可爱的小视频,一位妈妈哄自己2岁多的儿子睡觉,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妈妈!妈妈!"虽然已经关了灯,但宝宝毫无睡意. "怎么了?"妈妈疲惫地回应着. "你说'唉!'"宝宝认真地教妈妈回答. "你话太多了,可以闭会儿嘴吗?"妈妈可笑又无奈地说. "我不可以闭会儿嘴,我本来就是一个话匣子呢,妈妈!"宝宝奶声奶气地回答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