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托物寄意散文比较多,如《白杨礼赞》、《荔枝蜜》、《茶花赋》、《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等。这类散文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通过大自然中的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腻的描述和刻画,引伸出深刻的哲理,表达出浓郁的思想感情,寄理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简言之,就是“托物”以“寄意”。要搞好这类散文的教学,就  相似文献   

2.
备考提示写景咏物类散文主要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寄托深意。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借此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常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作者往往用含蓄的词句点明文章深层的主旨以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这种题材的散文一直是高考散文阅读选材的重点,也是多数学生感觉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散文(抒情散文)。“新课标同步导学”和教材的单元提示将抒情散文的特点概括为:状物写景要抓住物、景的特征;托物抒情,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状物文章的层次和按时间顺序写景;散文的象征手法及形散神聚等。这些特点自然是教学重点。作为教学重点只是讲授些知识要点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4.
《爱莲说》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精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  相似文献   

6.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单元写作训练的任务是练习写新诗。具体内容是“写景或咏物”。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对于写诗都是有兴趣的,但苦于不得门径。为此,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施救: 一从咏物诗练起诗歌是一种强烈的抒情形式,无论写景或咏物,都是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当然,这二者也有区别:景,往往不是由一个事物构成的,所以写景的诗往往涉及许多山水楼台、花草树木,而咏物诗的吟咏对象往往只是某一件具体事物。从这个角度讲,咏物诗比写景诗更容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所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散文(抒情散文)。新课标同步导学和教材的单元提示将抒情散文的特点概括为:状物写景要抓住物、景的特征;托物抒情,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状物文章的层次和按时间顺序写景;散文的象征手法及形散神聚等。这些特点自然是教学重点。作为教学重点只是讲授些知识要点是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11.
历代文学作品从其描写对象上,大致可以有记人,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这样几种基本类型的划分。“咏物”者,顾名思义即是“吟咏物象”者,似乎应当归属于“状物”的辖区。但事实上,在我国丰厚得几近于沉重的艺术宝藏中,更多的咏物精品却是“言”在此物,而“意”属彼情的拥有双重身份的特殊公民。无论是咏物诗,咏物赋,咏物词,抑或尚无咏物之名而已具咏物之实的一些寓言文字(如韩愈《马说》),这种假状物之名(有时也包括写景)而行曲折抒情之实的现象都是极为普遍的。那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中国文坛上开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 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 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 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 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小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从语言上分析,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以“爱”衔接,言近旨远。全文共八句,七句言“爱”。“爱”字的频繁出现, 没有罗唆之感,但觉一气呵成,抒情自然。起句开宗明义,指出“水陆草木之花”的可爱,一个“爱”字  相似文献   

14.
陈文 《初中生辅导》2008,(Z4):24-28
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诗词中的"意象"。它  相似文献   

15.
综观2002~2006年高考语文阅读鉴赏试题,散文阅读占绝对优势。作为文苑中的大家族,散文包括的面很广,而咏物散文是其中鉴赏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因为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征是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因而文意也就多了一层隐含义,给阅读鉴赏造成一定困难。那么如何才能解答好高考咏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试题,现根据命题角度作了如下几点思考。解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寻所咏之物的象征意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情,而是青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这里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这种“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一、导语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二、引出考点我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意象,而这些意象成为推动诗词发展和丰富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对意象的鉴赏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是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散文也不例外。在散文作品中,“形象”的表现形式有:山水游记和写景状物散文的“景物”、“风物”,托物言志散文的“意境”、“意象”,写人记事散文的“情趣”,哲理散文的“理趣”等。一、以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作品的解读这类文章的主体是包孕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或“风物”,所以,“形象”也就是文章中的“景物”或“风物”。———那么,应该如何解读这类散文的“形象”呢?下面我们通过对具体文章的解读,来阐述之。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出发走上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一、意象的含义和认识。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一般来说,诗人多取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  相似文献   

20.
李国栋 《快乐阅读》2011,(13):124-125
众所周知,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