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宝玉 《陕西教育》2001,(10):33-34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置疑、释疑的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找到好的归宿。毫无疑问,这是探索发挥小学教育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途径,是改变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费时低效现状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这也是“质疑教学”模式所力争达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历史教学中设疑、置疑、解疑三个环节对培养、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用的阐述,强调了“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知识的源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首先要使学生喜爱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一位著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教得都讨厌数学 !”怎样使学生摆脱厌学情绪,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 ?我认为,课堂上乐学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现就简要介绍我在课堂教学中以疑激趣创设乐学情境的几个环节:   1.新授阶段置疑激趣。置疑即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知识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4.
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训练,但现在的课堂中存在着问题质量浅层化等种种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学提问应该是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精心预设和有效生成结合,是全体师生思维平等对话的过程,应该从教师“置疑”走向学生“质疑”。  相似文献   

5.
焦桂琴 《甘肃教育》2011,(10):79-79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了学校教学的核心任务。而一切创造性的教学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问题解决结束。教师如何启之以疑、导之以问、引之以思、教之以法,就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其中,成功的置疑则是前提。笔者就“置疑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过程中,置疑、思疑和解疑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一种教学艺术。通过置疑、思疑和解疑,能激发学生求知与深思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掌握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教师讲好一堂课喻为唱好一出戏,“开场戏”固然有镇住观众的作用,而“收场戏”更有撼动人心的功效,即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那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演”好“收场戏”呢? 一、易中置疑,再起波澜 一般地说,教师授完课,学生的课堂学习便由难变易了。就在学生准备心安理得地结束本课学习的时候,教师巧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如“性别决定”一节,教师在“收场”时,故意节外生枝地置疑:中国古代医书中曾记载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则曰:  相似文献   

8.
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讲好开头,引起学生“注意”;善于置疑设问,引导学生思考;精讲多练;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入时政;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层次置疑、实践参与法等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浅谈置疑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鸡西市教育学院李阿康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曾说过:“学者先要会疑。”在学习中,只有“疑”,才能提出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置疑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对历史课投入精...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  相似文献   

1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创造 ,贵在置疑 ,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创新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 ,创设积极思维问题的情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中 ,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 ,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1 巧妙置疑 ,以疑导思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 ,我增设这样一个实验 ,让学生自己完成。取一塑料软瓶(如大可乐瓶 ,矿泉水瓶等 )使其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然后将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 ,迅速拧紧瓶盖 ,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奇迹般地瘪下去 ,学生可亲自从中…  相似文献   

13.
本刊于2000年第4期刊登了我们撰写的文章:《试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再就这一课题作进一步的研讨.1 置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石所谓置疑,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而巧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借鉴他人经验、结合个人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倡导实施了中学数学“四疑”教学法,即:设疑定向、引疑探究、质疑回授、置疑拓思。中学数学“四疑”教学法实际就是将动态的教学过程演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四疑”教学法,是引导和促进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进而学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我从置疑、激趣、创境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置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人们探求新知的动力,有疑才可能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置疑问、引导质疑,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应巧妙地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许多学…  相似文献   

16.
纵观当前教坛上,各种教法如雨后春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归源还是启发式教学。而在启发式教学中,离开了“启”就无从论“发”,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点化、引导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并按科学的方法去学习、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置疑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要把握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性,通过观察能力、置疑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来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课题教学的一点体会江苏喻海林,郭学德第一阶段:解题置疑,读文觅答。这一阶段的教学,就是在揭示课题之后,教者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再围绕课题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例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在学生理解“办公室”的意思之后...  相似文献   

19.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当、灵活而适时适用,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足背书,不是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我们知道,思考与疑问、置疑与探究、质疑与释疑都和问题密切相关。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问题讨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所谓“深度置疑”,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置疑已经具有对文本进行反思意识的置疑。“深度置疑”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时刻,是学生和文本的批判性对话,是较高层次的师生智慧交锋。细析起来,学生的深度置疑往往又呈现三个层次,因此教师引导也应针对其不同特点,以求自然和谐,水到渠成。上《爱莲说》时,学生的几处置疑颇有见地,细析起来,便很能展现教与学的层次。第一层次:生品词生疑———师举重若轻生:老师,我觉得“世人盛爱牡丹”的“盛”应该是“甚”。因为“甚”才表示非常的意思,这个地方用表示程度的词语来修饰比较好。师: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