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不断发展。在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演进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回顾,总结归纳不同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特点,并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为新时期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在认识层面,应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之中,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将家庭、学校、社会有效联系起来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各方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在实践层面,应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以增强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丰富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在保障层面,应切实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保障体系。在研究层面,应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近30年中国知网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进行分析,可将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初步探索阶段、低滞阶段和深化阶段.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主题包括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对象、劳动教育的现实情况、劳动教育的国际比较等.未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需要形成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研究话语体系,拓展与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推进劳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需要把握最新阶段劳动教育的研究概况、研究重点和前沿趋势。文章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从年度发文量趋势,核心作者和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等方面进行可视化信息分析,系统勾画2012—2022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最新发展图景。未来劳动教育研究需要进一步形成价值共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研究主题,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以适应劳动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受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本文通过梳理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我国各阶段劳动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分析各时期教育目标间的联系与区别,力图在定位新时期劳动教育目标时能够明确劳动德育目标的主体位置,劳动认知目标的基本地位,以及其他衍生目标的辅助地位,进而平衡好各功能目标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新时期、新背景、新条件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新中国成立开天辟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劳动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劳动教育政策发展历经探索、发展、调整、再探索、再加强五个阶段。在政策变迁中表现出:以社会需求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摇摆和断裂中曲折发展的变迁形态;将劳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贯穿始终的发展线索;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保障。未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发展要坚持方向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引领劳动教育发展;要唤醒内生性:挖掘劳动教育丰富的育人价值;要注重系统性:构建涵盖大中小幼的劳动教育政策体系;要凸显地域性:强化劳动教育地方及校本特色;要彰显时代性: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提出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等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生产劳动、素质育人、全面育人三大价值取向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劳动教育逐渐由简单模仿他国转向本土化研究;劳动教育目标由关注社会效益转向个体和社会双维度发展;劳动教育内容在横、纵双向进行深化;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由工具性为主转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渐进统一。未来劳动教育更要以人为本,以应对时代挑战;以生命教育为根,以获得全人发展;区校差异为准,以求得扬长补短;理论研究为导,以促进科学长效。  相似文献   

8.
劳动课程目标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指南,在劳动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劳动课程目标呈现出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重视学生劳动技术能力提升、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不同特点。结合劳动课程目标演变轨迹,分析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目标的六方面新变化。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表现形式,系统强调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要求更加多元,劳动知识与技能地位去中心化,劳动习惯意蕴丰富,劳动精神系统凝练。推进课程目标落地,还需要系统思考劳动知识与劳动能力、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在劳动课程目标中的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问题,开始加强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1953年至1957年,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与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技术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978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动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学科和课程地位再一次得以确定。1993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动技术教育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新课程把劳动技术教育变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客观上削弱了它的课程地位。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要素,应还原它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0.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功能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其课程形态已从最初的规范化课程、专门性课程发展为完整独立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存在师资力量、资源建设、实践场域、制度保障、家校社合作等方面的现实不足,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有待提高。通过总结建国以来的劳动教育改革经验,新教育实验认为,应以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强化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创新劳动教育的学习方式、优化劳动教育的支持环境、加强劳动教育的外部保障为理想追求和具体目标。在行动路径上,应该通过专兼评聘的方式扩充优质师资,借助研发卓越劳动课程、制定习惯养成计划、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共同体、加强配套政策供给等行动解决问题。在新教育的视角下明确劳动教育的理想追求,结合新教育的行动路径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高效落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要教育文献,发现劳动教育政策变迁是一个语强与实弱、持续与断裂、钟摆与频变矛盾交织的复杂过程。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化面向未来的劳动教育研究。从斗争之维、道德之维、政治之维、经济之维、价值之维五个维度出发,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通过对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理路进行深入分析,希冀为当下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反思与智慧支持。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研究经历了探索起步、曲折发展、调整改进、深化创新等阶段;就研究团队、发文者状况和期刊来源而言,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体,跨界合作不足;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聚焦于核心目标与价值旨归、逻辑遵循与课程开发、现实畸变与路径分析等方面;研究前沿表现在多元培育主体的深度协作机制研究、"人工智能+劳动教育"新型培养机制探索、动态化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建设等.展望未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可从自觉性、前沿性、协同性和前瞻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渐进性制度转换、探索性制度置换、建构性制度微调等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可以发现,政府决策和社会市场需求等宏观性因素影响着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效应及高昂的运行成本等阻碍性因素使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产生路径依赖。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市场、学校三方的权力博弈。如何抓住制度创新的重要契机,不断突破路径依赖,是我国劳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1992—2021年收录的关于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发现:从年发文量看近三十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经历了波浪式起伏、平缓式下降及突破式增长等三个阶段,且目前仍处于突破式增长阶段,未来该领域依然有极大研究价值;从研究者和机构看,刘向兵、顾建军、檀传宝等人是该领域高产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是该领域核心研究机构,但总体高产研究者数量少且跨机构合作密度低;从关键词共现和突现上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实践路径""职业院校"等是热点,围绕热点主要讨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劳动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区分与课程开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征与路径、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及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育人模式等主题研究.基于分析结合当下劳动教育发展要求,提出未来劳动教育应"开发自身价值,顺应新时代要求;转变单一研究观念,拓展多维度视角;构建科学评价模式,促成完整性发展",最终实现劳动教育横纵向深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有必要厘清国内外研究进展,呈现当前研究热点,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以1998-2019年国内外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劳动教育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为主要研究工具,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热点及趋势进行空间可视化计量比较分析.研究进展:(1)主题阶段:国内发文量少于国外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研究领域:国外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和融合性的特点;(3)研究机构:国内研究机构数量少,联系松散,国外机构则形成多个核心机构群;(4)文献共被引:国外文献共同关注的主题层次更为多元,内容更为丰富,维度更为多样;(5)作者共被引:国内外作者身份各具特色,国内作者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国外形成了核心作者群;(6)资料共被引:国内外关注主题各不相同.研究热点:分别从主体研究、中介研究和客体研究进行了比较,各有千秋.研究趋势:分别对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展望,各有不同.借鉴国外经验,寻找自身差距,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对我国当前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就是劳动教育,同时在小学和中学时期也是养成劳动精神,学习劳动精神的重要阶段。但是我国劳动教育在社会中、学校中、家庭中并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被迅速弱化。因此,本文分析了劳动教育与 STEM 教育进行融合的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当代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核心观念,同时也是美好生活的来源。劳动教育在我国有着很高的地位,社会各个方面十分重视劳动教育的发展。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彰显了马克思劳动观的时代价值,通过教育与劳动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体现,研究中小学劳动观教育的策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要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构成要件,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要素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1949-1976年)、初获成效阶段(1978-1999年)和深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通过对多种观点的分析发现,我国教育要素的理论研究还有如下不足:缺乏对非正规教育活动的关注,以理论思辨为主,但缺乏系统论证,且成果难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应由人的要素、工具性要素和保障性要素构成.教育要素研究作为一种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扩展研究视角,注重跨学科整合,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提升教育要素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为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中国知网1949年至今的期刊和学位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作者、机构、路径和阶段。结果发现,民族职业教育研究当前存在研究的社会贡献力不足;缺乏系统有序的研究网络;民族地区研究内生动力不足;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量化研究少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提高研究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建立核心的研究网络,注重研究的内生发展并加强实证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访谈的形式回溯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经历,发现其经历的劳动教育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我国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具体表现为:日常劳动教育被忽视,内容安排脱离生活实际,生产劳动教育形式单一,职业体验等重要环节丢失,服务性劳动教育缺失,等等。基于此,中小学阶段应重视对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落实。其中,日常劳动要加强发挥家庭的作用;生产劳动教育要融入职业化教育,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服务性劳动教育要加强社会的参与与支持,构建规范的服务性劳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