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极大丰富和激烈碰撞的一个关键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民主主义、民族主义争社会主义三种教育思潮.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因其自身局限和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未得以实现.但民族主义教育思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采取虚心学习的态度,关注人在革命时期的发展问题,这对中国当代国学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活教育"学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以人为本"和"以生活为本"成为这一学说最显著的特征;为了"人"的教育反映了陶行知先生的高尚人生境界和教育家情怀,其饱满的激情与丰富的内涵,其前瞻性、科学性和本土性、实践性特点,不仅成为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精神财富和理论宝库,并且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更具有指导性、应用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仰、信心与信用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的基础教育.信仰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有了信仰,才能坚定信心.信用与信心都受信仰的支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三信"教育,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陈鹤琴“活教育”的三大思想理念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的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重新深入研究陈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鹤琴 《教育》2009,(7):60-60
活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一定会有人提出这一问题,我可以很简单的回答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构成了陈鹤琴“活教育”学说的三大目标,而他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活教育”学说而展开的,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所形成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仍对现今的儿童音乐教育有着创新启示。  相似文献   

7.
教会教育与中国人自办教育的长期共存和并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双体"结构。在清末新政推行之前,教会教育在中国的新式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新式教育建立起来,教会教育受到治外法权和传教宽容条款的保护,与中国人自办的新式教育并存。民国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高涨,经过收回教育权运动,绝大多数教会学校开始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双体"归于"一体"。  相似文献   

8.
一、自主教学的薪火相传:从发轫到继承 1928年,中国当代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创办了上海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初名为工部局北区小学.针对当时中国面临外族入侵的社会局势和教育领域几十年来鲜有变化、一味推行"死教育"的情况,陈鹤琴先生创立了经典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课程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方法论).三大目标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提倡课程与教材应根据儿童的心理与社会需要来编选,教学活动应集中在学生的"做"上,这其中包含了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想元素,主张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自建校那天起,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坚持和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的民间教育社团之一,基于改进其时中国教育、构建"新教育"体系之需,该社积极展开教育交流活动.通过邀请欧美教育名家来华讲学、考察、指导教育改进以及主动参与国际教育会议、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新教育状况等方式,该社敏锐地跟踪世界教育新潮,从而引领着其时国内的新教育运动,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10.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我国首次提出了英语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中职英语课堂如何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呢?文章积极探索了中职英语课堂里的"活"元素--活动、活泼、活力、活意等,来还原素质教育的本色.  相似文献   

11.
故事生动形象,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日渐疏离生活的教育要回归本真,就需要故事:链接生活,活用资源演绎知识故事;激发潜能,引导学生成就个性故事;倾注真情,以身垂范书写师爱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内外部规制的不健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一是,高校教育基金会宏观法律制度缺陷:“双重管理体制”限制发展、基金会存在行政隶属和法律地位平等相互冲突的矛盾、内外部监督机制缺失;二是,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运作中的法律制度缺陷:基金保值增值相关法律不足、基金会的公益支出和运作成本问题、投资风险承担的问题、捐赠协议的履行。最后简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文化史,同时又是一部教育史。人类的文化可分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为后者导向,后者为前者奠基。而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文化的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指科学文化的教育,"两种教育"长期处于对峙、冲突、制衡状态,形成教育的"钟摆现象"。"钟摆"的失衡要求"两种教育"走向整合,以使教育的"钟摆"和谐律动,这是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外语教育、教学思想的一场变革。它证明了长期以来就能够感觉到的东西:摒弃那种存在已久、根深蒂固的所谓“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双师型”教师是具有中国话语权的职业教育专业术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落实“职教20条”提出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文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对实施培养专业认证、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善认证评价标准、搭建专业实践平台、组建教学团队、深化职教教师教育改革、健全培养培训体系等源头性、基础性工作进行全方位规划,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6.
1999年6月,欧洲29个国家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共同签署了旨在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博洛尼亚宣言,启动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在博洛尼亚进程中,有关高等教育公平的议题尤为引人关注。文章对博洛尼亚进程所体现的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有何启示进行阐述并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7.
论素质教育是“三个面向”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 ,以全面性、全体性、主体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教育 ,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是教育面向现代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规定着教育必须具有主体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高等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周远清同志从1992年5月至2001年4月一直在国家教委(教育部)负责全国高等教育工作,身处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此期间,他积极领导高等教育理论的探索,坚持思想指导下的改革发展实践,对"建设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和"怎样建设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这些思考和设计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生教育”:多维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生教育”的理论探讨,应该从多维的视角对其进行探索、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化其本质,丰富和完善“三生教育”的理论基础。事实上,“三生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类型化、实体化的教育。“三生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具有多重特性,它是一种体验性、发展性、过程性、和谐型、基础性、立体型、渗透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估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是“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与高教评估改革”。会议讨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的问题,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对高教评估改革的影响,探讨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多元化评价体系,交流了各级各类学校在高教评估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