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考察不同锻炼情境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实验法、心理测查法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锻炼情境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应显著(Wilk’s∧=0.717,F=3.72,P<0.01)。主要表现在正性情感方面,自主合作组优于合作组,合作组优于独立组。由此可见,不同锻炼情境的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不同,有利于激发锻炼者自主需要、关系需要的锻炼情境,更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作松 《体育科学》2005,25(5):65-68,82
对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1)尽量考虑锻炼时间、锻炼类型、锻炼频率、锻炼强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交互作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 )重视锻炼情境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3)加强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等变量的控制;4 )完善测量工具和规范测量的方法;5 )增加对普通人群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帮助湘西地区城镇居民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锻炼强度、持续时间、锻炼频率对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锻炼项目以技能主导类为主、锻炼强度为低强度、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频率为每周3-5次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最强烈。  相似文献   

4.
采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自尊量表(SES)及大学生身体锻炼参与情况调查问卷,对518名女大学生进行测查分析,探讨其身体锻炼类型、时间带特点及其对锻炼心理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锻炼类型不会直接影响锻炼者的自尊(长期心理效益),但不同锻炼类型会直接影响锻炼者的单次情绪体验(短期心理效益),瑜珈太极类、跑步类较之三大球类,在单次情绪体验中疲劳、心理烦恼的产生显著偏低;不同锻炼时间带不会直接影响锻炼者的心理效益,但它通过与锻炼类型的交互效应来影响锻炼者的自尊,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许是进行身体锻炼的最佳时间带;选择好锻炼类型后,确定合适的时间带对于最终改善长期心理效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非体育类大学生进行16周的体育干预实验,以集体项目篮球和个人项目乒乓球为实验教学内容,并创设不同体育锻炼情境。结果:实验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运动项目和锻炼情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不同,集体项目对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个人项目;竞争性锻炼情境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娱乐性锻炼情境。结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对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采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2个修订量表,对武陵山片区1 226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构建了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资本中介模型。结果显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锻炼时长、锻炼频次和指导情况可分别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在锻炼时长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锻炼频次、指导情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在普通高校健美操课中采用分组互助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两种不同教学手段进行对比,探索研究分组互助教学法在不同持续时间的锻炼过程中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效应。结果:1)在普通高校健美操课中采用分组互助教学法有利于激发锻炼者自主需要、关系需要,有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运动愉快感等积极的心理过程,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正性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2)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同成分的变化对学习持续时间的要求不同,情感成分的变化比认知成分的变化时间更短。3)在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采用分组互助教学法,学生分组是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这样为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后还持续进行锻炼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感和学习满意感。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吉首市锻炼人群集中的8个社区的老年太极拳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包括参与太极拳锻炼者的基本情况、锻炼者的练习拳种、锻炼时间、锻炼者的场所、锻炼者的规模及组织形式、锻炼动机等,旨在为社区老年群体太极拳锻炼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565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保持良好锻炼习惯的职业女性较少。职业女性锻炼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在锻炼频率、锻炼时间有特定的规律,而在运动强度上无特定规律。在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中,锻炼频率、锻炼时间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协吉  高佩琪 《体育科技》2022,(2):18-20+24
文章探讨适宜体育运动对贫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理。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对196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校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相较于非贫困生普遍较低,主要是因为家境贫穷,父母期望值过高所致。不同体育锻炼频次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呈正相关影响,体育运动可以有效降低焦虑和忧郁等消极情绪水平。不同锻炼频率对贫困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贫困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社会支持,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忧郁自卑等消极影响,从主观幸福感的各个层面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主观强度感觉量表(RPE)和SCL-90问卷对117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没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对锻炼者而言,实际锻炼量和主观锻炼感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中等强度的锻炼量及主观锻炼感受轻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优;对不锻炼者而言,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对心理健康状况有交互作用,被试在同时具备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采用自然实验、心理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106名大学女生进行健美操运动干预。结果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直接效应;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应不显著;身体锻炼通过主观幸福感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模型比较显著。结论: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降低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降低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分别通过主观幸福感对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某些社区和公园的锻炼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锻炼者的锻炼(健身)方式、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对场地和设施的满意程度、以及心境状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绝大部分锻炼者,消极心境的得分比较低,积极心境的得分相对较高。对于心境得分,男女锻炼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心境得分与年龄之间相关达高度显著性水平,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状态的锻炼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各种健身方式之间虽存在差异,但均未达显著性水平;不同锻炼频率的锻炼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不同锻炼时间的锻炼者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会影响锻炼积极性的锻炼者与不会影响锻炼积极性的锻炼者之间差异达高度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身体自尊、目标取向与主观锻炼体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47名大学生身体自尊、运动中目标取向及主观锻炼体验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与疲劳的预测都达到了显著性,自我定向不能够预测积极幸福感,任务定向可以作为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进行预测的调节变量.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具体表现为更好的积极情感、更少的负性情绪、较低的疲劳与烦恼.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以及对疲劳与心理烦恼的负向预测都说明,身体自尊就考察运动参与者的主观体验而言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测查315名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体育锻炼情况。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女教师、已婚、教龄长的教师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运动量在正性情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均有显著的主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著,说明在体育锻炼与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锻炼持续时间是影响其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运动量与锻炼持续时间在生活满意感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且不存在交互效应,说明仅仅通过体育锻炼较难对其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测查315名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体育锻炼情况。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女教师、已婚、教龄长的教师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运动量在正性情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均有显著的主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著,说明在体育锻炼与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锻炼持续时间是影响其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运动量与锻炼持续时间在生活满意感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且不存在交互效应,说明仅仅通过体育锻炼较难对其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福建省三地市老年锻炼者的锻炼行为数据,,对该群体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描述,发现不同类型锻炼者各锻炼指标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不同锻炼指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自我决定理论在西方锻炼心理学中的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期展示西方锻炼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和有机整合理论很好地构建了身体锻炼动机的概念以及外部动机进行内化的行为调节过程。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自我决定理论在西方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如何通过社会支持来激发锻炼者的自主性动机,以及对锻炼者进行动机激发和锻炼行为干预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就全民健身路径的健身者的基本状况、活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全民健身路径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使用者,并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锻炼者基本成偏态分布;健身路径的配置、健身价值和锻炼方式使锻炼者进行锻炼的目的、频度、时间和方法上形成固有特点;全民健身路径带动健身场所建设,丰富居民的健身活动,扩大了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