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泽东的视域下,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世界格局不是简单的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判断标准的两大阵营对垒的雅尔塔两极格局,而是以是否维护世界和平,是否尊重平等与独立等国际关系法理基础,以及国家的独立程度、经济发展程度等为依据的"两极"至"三极"的世界格局。通过敏锐捕捉世界格局的微妙转换,毛泽东积极、及时地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出调整,从而使中国在险象环生的国际背景下能够始终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三次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至20世纪末,以苏联解体宣告了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经济动因刘培成李金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以美苏为主体的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了。世界政治格局从此进入了由两极向多极转换的过渡时期。那么,促使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演...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世界历史,其主要时代特征是世界呈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为此,本单元内容的复习可以从政治力量的对比、国际关系的格局、经济发展的趋势三个方面入手,掌握时代的特点,捕捉时代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是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无不集中反映了大国和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历史时段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变化的基本形态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冷战,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但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以"一超多强"的态势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阶段特征“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在此期间,亚非拉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但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相继陷入“滞胀”状态。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  相似文献   

7.
~~一、重点理解的内容1.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③“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地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  相似文献   

8.
一、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两级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全课的教学都应围绕这一重点进行。在教学中我重点讲述了以下内容:(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2)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变换中的世界格局;(5)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6)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六个方面都是围绕世界政治形势变化这一重点内容而展开。最后课堂小结时,我又围绕这一重点提出思考题:“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政治产生哪些影响?对中国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9.
丁强 《历史学习》2001,(11):9-9
20世纪60年代是国际关系动荡、分化、改组的十年,东西方两大阵营内部先后出现了分裂,在西方阵营中突出表现为法国向美国的权威挑战。以法国为首的西欧集团,要求以实力为基础,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旨在打破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局势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阶段;两大阵营的分化瓦解、两极格局的解体阶段;多极化格局的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阶段。随着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中国的对外政策也不断得到调整和发展。回顾和总结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发展过程及其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复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美国的霸权政策”、“50至 8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苏美争霸”、“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等节教材时 ,要结合高三的政治教材第五课《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所学的内容 ,将两门课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相互启发。这两部分教材所涉及的当代政治、经济问题是相同的 ,内容是重复的 ,如果把它们揉合到一起复习 ,会提高我们的复习效果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以下一些问题在两门教材都从不同角度讲述过 :联合国问题、美国霸主地位和动摇、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  相似文献   

12.
郑晓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依托的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第25课。本单元教学着眼于世界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关于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教科书以“两极格局的形成”为课题,以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为主线组织材料展开叙述,中心问题是强调美苏对峙与争夺。  相似文献   

13.
~~签订密约,同意外蒙古独立,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自近代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成为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后,美苏两国因实力大增而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国际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关系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雅尔塔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主要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  相似文献   

14.
教学思路"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甚至有历史学家还将两极格局结束后的时代称为"后冷战时代"。"冷战"教学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其第23个专题"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规定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时代主题,从总体上看是战争与和平,如从前后两个时期看,则分别是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变动很大,一战后由多极到多极,二战后由多极到两极,苏联解体后再由两极到多极。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仅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当今国际关系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全新的创意,例如:多极化、多样化、立体化、国际化、全球化、经济化、数字化、民主化等等,由此看来,21世纪很可能是“化”字独领风骚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的和平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1.新中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佚名 《科技文萃》2004,(11):174-176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被称之为"新军事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兴起的主要背景,一是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大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仍时起时伏;二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及编制体制的调整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场新军事变革具有划时代的特征,实质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张伟 《中学生阅读》2010,(1):100-101
本专题主要讲述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瓦解和在此过程中的国际关系变化。在学习中,应重点掌握两极格局的演变,了解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必然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消长、国际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志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战略的思考朱成德,张小可当世纪之交即将来临的时候,世界各地区、各国的领导人都在思考以何种态度进入21世纪,在未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从全球的角度看,两极格局结束以后,各国之间的斗争转向了以经济和科技为...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和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江泽民审时度势,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亲自领导并参与“伙伴战略”的实施,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先后与俄、美、欧、日等大国或国家集团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既为国内的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又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负责任、有影响力、有建设性作用的良好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