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以氯化镍为镍源、氨水为碱源及赖氨酸为结构导向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出前驱体Ni(OH)2粉末,经过400℃煅烧得到分散均一直径约2.5μm的Ni O微球。使用XRD、SEM等检测手段对样品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法对Ni O微球进行电化学性能的测试。在电流密度为5m A·cm-2时,比电容高达243.8F·g-1,说明以Ni O微球为活性物质制备的工作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卡铂碳包铁纳米壳聚糖微球,摸索最佳制备方案,检测该微球的各项性状,并与卡铂纯铁纳米壳聚糖微球进行比较.方法以吸附药物的碳包铁纳米磁粉为磁性内核,壳聚糖为基质,卡铂为负载药物,采用反相微乳法制备卡铂碳包铁纳米壳聚糖微球.卡铂纯铁纳米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相似,不同的是以无吸附药物能力的纯铁纳米磁粉为磁性内核.检测和比较两种纳米药物微球的形态、粒径、磁响应性、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结果两种药物微球的球形圆整,平均粒径210nm±26nm,粒径分布150nm-300nm,磁响应性强.碳包铁纳米微球的载药量(11.15±1.03)%,纯铁纳米微球载药量(9.21±1.10)%.碳包铁纳米微球1d、2d、3d、4d的体外释药量分别为60%、74%、84%、92%;纯铁纳米微球1d、2d的释药量分别为81%、91%.结论通过活性碳吸附和物理包裹双重机制载药的卡铂碳包铁纳米壳聚糖微球不但载药量高,而且释药速度平稳.多重机制的有机结合是优化纳米微球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模板技术是制备介观尺度下具有多重结构材料的简单有效方法。本工作围绕纳米微球及其组装结构,一维纳米纤维及其组装结构而开展。其中重点关于核-壳结构凝胶微球的制备,并以此为模板制备包覆复合微球和中空微球,实现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特征尺寸的控制。通过化学改性对单分散聚苯乙烯胶体微粒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单分散凝胶粒子。以核-壳结构凝胶粒子为模板,制备了二氧化钛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及其中空的二氧化钛粒子。发现在无机前体的溶胶凝胶过程中,电场能诱导复合粒子表面形成贯穿的多孔结构。同样思路,制备了二氧化硅、导电聚苯胺及其复合的核-壳结构和相应的中空微球。对聚苯乙烯胶体晶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核-壳结构的胶体晶凝胶。以此为模板,与第二种具有响应特性凝胶进行复合,得到了敏感特性的胶体晶凝胶。并研究了此复合凝胶的形态及外场响应特性。以多孔氧化铝膜为模板,制备一维结构及其阵列体系。通过调节孔的润湿性,调节一维结构的形态(纤维或中空结构)并可调节双组分核-壳结构纤维的内外相相反转。  相似文献   

4.
磁性微球因其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价值成为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磁性微球的制备过程及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磁性微球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磁性微球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散聚合法合成了微米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对影响粒径及其分布的各种因素,如单体、引发剂、稳定剂、分散介质以及反应温度等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大粒径微球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单体和引发剂浓度,微球的粒径增大,分散性变宽;增加稳定剂的量,微球的粒径减小,分散性变窄;此外分散介质的极性和反应温度的影响也很明显。通过合理调节各种影响因素可制备理想粒径和粒径分布的PMMA微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二氧化硅球为模板,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间二苯酚为碳源。经高温煅烧,去模板制备纳米空心碳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其形貌,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其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芬顿试剂为主的PMMA化合物的制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逐渐成为目前工作中人们研究的重点和工作要点,也是现代化工程领域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一部分。本文采用了分散聚合法制备方式为主,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以水和乙醇作为分散介质来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制备PMMA微球的方法和要点,以供同行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芬顿试剂为主的PMMA化合物的制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逐渐成为目前工作中人们研究的重点和工作要点,也是现代化工程领域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一部分.本文采用了分散聚合法制备方式为主,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以水和乙醇作为分散介质来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制备PMMA微球的方法和要点,以供同行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最佳条件下(TiCl30.15 mol/L NaCl饱和溶液,170℃,4 h,含0添加剂/Ti摩尔比1/10)用水热法在玻璃基板上制备TiO2材料.SEM和XRD技术表征结果说明,生成的TiO2晶体为金红石型.与尿素相比,加酸性含O添加剂不能生成TiO2纳米棒阵列薄膜,但能生成的TiO2微米球或微米花,微米球或花由纳米棒自组装而成.加中性含O添加剂所生成的TiO2材料的形貌最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头孢曲松钠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一种简单的柠檬酸盐热分解法制备了新型高温超导Y_3Ba_5Cu_8O_(18)材料。差热/热重分析表明,其前驱体退火温度须在830℃以上才能得到纯相Y3Ba5Cu8O18超导体。室温磁性和低温磁性数据揭示,所制备的样品具有室温铁磁性,其超导转变温度在91-94℃左右。低温下场冷却曲线向上翻转,预示低温下样品可能存在超导和磁性共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造影剂的颗粒度,减少血池造影剂透过血管壁向组织间质渗出,影响血池造影剂的造影效果,采用液中干燥法( in-liquid drying method)制备了三碘苯酚乙基纤维素微球,研究了三碘苯酚与乙基纤维素的比例对微球成球性,粒径以及载药量的影响,发现两者的比例为1:2时成球性最好,所得微球为规整的球形,微球粒径最小,平均粒径D50为3.68um, 载药量为41.4%。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了淀粉微球制备方法、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并对淀粉微球的应用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微球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药物载体。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球制剂制备过程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探讨了微球制剂在各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微球制剂在制备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发微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在Pt/Ti/SiO2/Si衬底上制备了BaZr0.75O3,(简称BZT)薄膜。对其先体溶液进行了差热与热失重曲线(TG—DTA)分析,并以此来确定了薄膜的热处理工艺。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650℃时已经基本形成了钙钛矿结构,结合原子力显微图确定薄膜的热处理温度为750℃。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光刻、热解工艺制备了碳微结构阵列,在光刻胶碳化的过程中,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碳微结构表面一体集成了SiO_xN_y纳米线结构。通过对工艺过程分析,探究了SiO_xN_y纳米线在碳微结构表面的选择性生长现象,揭示了热解和纳米线生长一体化的微纳集成原理,实现了纳米线在三维碳微结构上的定域、有效集成。对该结构进行接触角实验,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熔融一烧结法制备了不同Na/Ca比的微晶玻璃材料。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方法分析了基础玻璃的热性质并制定了微晶玻璃的烧结制度。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微晶玻璃样品的晶相组成,用光学显微镜分析了样品的组织形貌,测试了微晶玻璃的显微硬度,并讨论了不同Na/Ca比对粉煤灰微晶玻璃的晶相组成、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a比的减小,样品显微硬度值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鹏 《大众科技》2012,14(3):109-110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BaTiO3-CoFe2O4两相复合陶瓷粉体,并通过成型1200℃烧结制备BaTiO3-CoFe2O4两相复合陶瓷,测试XRD和TEM,并对其介电,漏电,铁电进行了研究。XRD分析制备的BTO陶瓷为四方结构,铁电性较好,具有较大的介电常数和较低的介电损耗,CFO陶瓷为尖晶石结构,复合陶瓷具有两相结构,同时具有铁电性和磁性。  相似文献   

19.
单分散性陶瓷微球由于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在高科技陶瓷、催化、医药、分离、提取等领域得到了足够重视并且应用广泛。本文对陶瓷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各制备工艺的原理及应用,并阐述了各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纳米司莫司汀磁性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将药物治疗与热疗相结合的靶向抗癌药物新剂型一司莫司汀磁性脂质体。方法:用改良化学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磁性粒子,运用透射电镜和PE热分析系统进行表征,在高频交变磁场下进行体外加热试验。采用反相蒸发超声法加高速搅拌制备纳米司莫司汀磁性脂质体,用透射电镜、图像分析系统和能谱仪对其进行表征,HPLC法检验脂质体中司莫司汀的包封率。结果:Fe3O4纳米磁性粒子近似球形,粒径10~40 nm。居里温度在120℃~140℃之间.其磁流体在高频交变磁场下可升温至35℃~47℃并保持恒定。以此磁性材料为载体制成的司莫司汀磁性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84.5nm,其中含有Fe3O4成份,药物包封率达到73.72%。结论:Fe3O4纳米粒子是制备医用磁性脂质体的良好载体,采用反相蒸发超声法加高速搅拌可制备纳米级Fe3O4磁性脂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