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古与考订,诗注与诗评结合,针对性强,表现出了与宋人注苏的不同面貌;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侧重于艺术分析,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比较研究是经常运用的方法。清人注释、评点苏诗繁荣的原因在于:首先,清人标举、学习宋诗,风气日渐浓厚;其次,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再次,清代注苏诗的学学问淹博,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苏诗选评本较苏文选评本要少得多, 见于载籍者仅十种, 主要出现于明中后期。旧题刘弘选录的《苏诗摘律》侧重于苏诗思想内涵的阐释而少作艺术分析; 阎士选等评释的《苏文忠公胶西集》考评结合, 尤推重苏诗关心民瘼与语言丰富生动两方面;张岱选评的《和陶集》措意于苏诗的缺乏情韵, 对其和陶诗时有微辞。  相似文献   

3.
关于苏轼的政治诗,当代一些学者已提出明确的见解。例如:王水照先生在《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中指出:“现存苏轼诗约二千七百多首,社会政治诗比重并不大,但仍是苏诗的一个重要内容,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和社会重大生活的态度和观点。这是评价苏诗思想意义的带有决定性的方面。”吴鹭山、夏承焘、萧湄三位先生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国图藏《钱廷锦评点并跋翁同龢并临严虞惇批明刻〈东坡先生诗集注〉》中翁同龢之题跋及文中严虞惇、钱廷简对苏轼诗歌的注释、评论加之与王文诰本《苏诗集注》的对比,以此来总结清代初期常熟地区的诗歌理论发展规律与诗歌创作风习。  相似文献   

5.
王浩《苏诗编注集成》是清代最后一部比较有特色的苏诗注本,该书在编年上有许多新发明,对苏诗的评点亦间有可取之处,然注释绝少贡献,大多由冯应榴《苏忠诗合注》删削剪裁而成,又不标示出处,其尤为不当,还好就自己的些小发现而自我欣赏,甚至借掊击前人而抬高自己。  相似文献   

6.
镰仓时代大量宋诗传入日本,当中就有不少苏轼之作.而日本五山时期又是苏轼诗词流行的繁盛期,僧人们纷纷学习起了东坡诗作,受其影响,他们创作的诗文中与苏轼相关的痕迹也随处可见.僧人们或通过提及苏轼之名,或引用其诗词来表达自身的喜爱、敬佩之情,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苏诗给这个时期的汉诗文所带来的影响.文章着重介绍日本五山文学中与苏轼相关的诗句,分析五山僧对苏诗的受容情况,浅谈苏轼五山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清代至民国间,出现了好几种苏诗笺注著作,其中查慎行的《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是成书年代最早、学术成就突出、个性特色鲜明的一部.其书编集苏诗以作年为次,考证地名详其沿革,注解典故不乖本事,考述人物详其事迹,驳正旧注有理有据,辑录佚诗几无遗漏,对研究苏轼及苏诗有重大参考价值,加之成书年代又早①,故它在苏诗研究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和优长,《四库全书总目》才多次称道该书.  相似文献   

8.
对苏诗的研究,向来众多,而从叙事角度对苏诗进行分析,却很少见。本文试对苏轼《芙蓉城》诗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叙事的角度初步探求苏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桐城文派的后劲,方东树的苏诗论评颇受其古文理论主张的影响。首先,方氏以古文之法探讨苏诗七古,注重开合起承、格局布置、虚实详略、字句气节等写作技巧。其次,桐城先辈论文的一些概念与术语也被方氏用来评述苏诗。再次,方氏还以是否有文法来重评苏轼某些为前人所争议诗的优劣高下。方东树亦有突破桐城家法的地方:第一,桐城派文人标举江西诗派与黄庭坚,方氏则认为苏诗胜黄庭坚诗。第二,在方氏看来,苏诗摆脱蹊径,自成一家。第三,方氏崇信义理,其苏诗评论难免染有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10.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文选》在从单注本发展到合注本后,在正文和注释上都出现了调整与变化。主要有正文的改动、音注的增加与变化、注释内容的调整以及异体字的大量使用等等。这些调整与改动或优或劣,影响到人们对五臣注价值与地位的评价。而《文选》合注本中的五臣注,也已经偏离了五臣注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12.
钱曾《牧斋有学集诗注》对钱谦益《有学集》的用典作出了详密而准确的注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历史上较为著名的诗歌注本。但也存在误注、缺注和失注的问题,误注有穿凿附会、误引书证、误解诗意、误解典故、不知有典等五种情形。缺注虽有注释,但并不完整;失注是该注而未注。三种情况在古代诗歌注释的实践中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粤诗总集是研究岭南诗歌的重要资料,根据《四库全书》系列丛书及《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书的著录,考证出现存最早的粤诗总集为明代谈恺《广中五先生诗》二卷,为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此后重刻数次,大致还有十种左右版本,如明嘉靖乙丑(1565)陈暹《广中五先生诗选》二卷附汪广洋诗五卷,明嘉靖隆庆间刊俞宪《盛明百家诗》后编《广中四杰集》,明崇祯丁丑(1637)葛征奇《南园五先生集》二卷、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琯朗《南园五先生集》二卷、清乾隆戊辰(1748)一篑山房本、《四库全书》收清抄本《广州四先生诗》四卷、清嘉庆间刊罗学鹏《广东文献》初集卷之九至十四《南园前五子集》、清同治九年(1870)南海陈氏樵山草堂刻本《南园前五先生诗》五卷《南园后五先生诗》二十五卷附刻南园花信诗一卷及现代整理本1990年梁守中、郑力民点校《南园前五先生诗、南园后五先生诗》,可见其影响之大。广中五先生即南园五子,开岭南诗派风气之先,自此之后,粤诗总集便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前三卷包括十位注者,是苏诗十注本的残余。十注本后来发展为《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类注本)。通过两个注本的对照,赵次公、程绩、李厚、宋援、林子仁、赵夔、师尹、孙倬等八人身份可以确定。十注本中傅、胡二位名下的注文,与类注本中的傅=(上++下深)、胡铨、胡仔的注文都不一致,而是分人赵次公、程绩、师尹、林子仁、赵夔、任居实等诸人的名下,这些注文的特点与所归之人的注释风格皆有吻合之处。另外,有些傅、胡名下的注文,显然出自赵次公之手。因此,傅、胡二注系后人的伪托。  相似文献   

15.
初语三册第25课《诗五首》中《使至塞上》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吕继红 《现代语文》2006,(11):116-116
李白的《望天门山》像启蒙诗一样,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老幼能详。小学《语》课本第九册就收入了这首诗,各种参考辅导书因版本的不同对这首诗的注释与讲解也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的认为:《望天门山》描述了天门山夹水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相似文献   

17.
陈静 《现代语文》2011,(10):45-46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选择的是黄庭坚的《清明》,诗后有注释: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这条注释介绍了诗人创作《清明》的背景,极大地帮助了考生理解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世事无情”、“看似消极,实则愤激”的思想感情。2010年全国卷II古诗词鉴赏,选的是欧阳修的《梦中作》,注释中这样说道:“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于1994年手订《槐聚诗存》。本对诗人1946-1949年的诗歌试作注释。诗人其间的诗,有抗占胜利的欢快之情,有在台湾讲学期间的吟唱,有写给学人、诗人周振甫、乔大壮与冒效鲁的诗什。本引用了振甫先生的赐函。  相似文献   

19.
清嘉庆《常德府志》根据苏辙《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的内容,推断曾巩《归老桥记》是为筠州刺史柳平而作。这一说法还误导了后来的学者。根据曾巩之文和苏辙之诗的写作时间,及诗与文内容的有关细节,可以判定曾文和苏诗不是写在同一时期,也不是为同一人所作:曾文是为柳拱辰而作,苏诗是为柳平而作。  相似文献   

20.
日本室町时代五山禅僧月舟寿桂(号幻云)曾编辑《三体诗幻云抄》,其中收录了王维诗的注释,这使得我们得以看到15世纪到16世纪日本五山禅林流传的王维集版本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当时日本广为流传的《王维集》版本之中,应有现在中日两国都没有见到的宋版《王维集》。这部版本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王摩诘文集》和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藏的《王右丞文集》有所不同。此外,元刻本《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是目前的海内孤本,《中华再造善本·集部·金元编》存其影印版本,因无"帮手",无法确定其刊刻年代,但在《三体诗幻云抄》中明确记录了这部版本的刊刻时间、刊刻人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