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叙述学又称“叙述文分析”,是与结构主义密切相关的“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叙述分析首先要把对象看成一个具有“能指”和“所指”的符号系统,然后从层次划分开始,确定叙述的基本单位,再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组合规则。但由于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使得层次划分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叙述问题的探讨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小说叙述理论的庞杂。  相似文献   

2.
文体,是个性化的文本,是作家内在的语言存在和表现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成熟的“文体家”。传达一种抒情性主导功能,是“萧红体”最重要的特征。一种悲凉蕴藉的情感构成萧红作品叙述的抒情基调,使貌似松散的外在结构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感,以此为叙述方式的聚焦点,叙述的自由语体、叙述的题材选择、叙述的限制视角、叙述的情节结构和叙述的情调模式等五个方面互相关联,营造出萧红“散文诗式”小说特有的情致和韵味,也铸就了“萧红体”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从三种理论视角论述了余华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叙述的和声”,指出“叙述的和声”是“虚伪的形式”的显著特征,并分析了“叙述的和声”与作家创作理念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水浒戏曲”承继现代语言文体变革的既有成果,其叙述话语经历了抗战时期及其之前的个性化叙述方式和延安时期及“十七年”时期的集体性革命叙述两次大的转化,直到新时期才真正实现了叙述行为的自由性、多样性和融合性。实际上,今天重新梳理及反思这一活跃的“文学遗产”,对于传统戏曲乃至文学资源的利用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6.
三点前提性认识--关于确立小说中人物"他"的叙述者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小说中以人物“他”的眼光叙述的作品逐渐增多,但由于受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习惯影响,人们对这个新出现的叙述者“他”不予认可,往往以文本中个别的视角越界和叙述话语不符叙述者身份来否定“他”的叙述者地位。但是我们若把“他”的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叙述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些否定理由并不能成立。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使“他”的叙述者地位得以认可的三点前提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学史的误会。《棋王》的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可是英语版的“盲人摸象”大家未必读过哦!那么现在就快快打起精神来,听听用英文是如何叙述这一简单而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吧!  相似文献   

9.
“文革”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作家面对的最近也最压抑的历史,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不同作家的叙述与书写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形态。论文考察新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作家,面对文革这段历史时,这些读史者是如何去“读”和“叙”,对文革的历史叙述存在哪些历史误区与困境,如何建立关于文革的历史叙述的有效而丰富的生态。  相似文献   

10.
真实的世界是实现了的“可能的世界”,为弥补不能亲历其他未实现的“可能的世界”的遗憾,人类通过叙述构建出种种“虚构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与“虚构的世界”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堂吉诃德所患的“叙述蛊惑症”在一般人身上也有存在。叙述永远具有述史功能,读者借助“虚构的世界”来认识真实的世界,后者因此常打上前者的烙印;然而人们毕竟依赖后者来认识前者,前者中的逻辑规律与“可能”的标准必须从后者中化生出来。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魅力在于过去“不在”与过去“实在性”之间的难以重合的断裂,而连接二者是史家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叙述。在这些叙述程式各具特色的文本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个人倾向,从而呈现出比真实历史更为丰富的文本叙述历史。对此,历史研究者所能做的不是否定与排斥,而是正视与利用,是在不同程式的历史叙述中寻找其共同性与兼容性,比较文本之间的冲突与差异,从而完成对事件的更为全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当代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空灵、淡远,留有大量“空白”。这些“空白”主要存在于叙述语式和叙述结构这两个叙述层面上,表现为推理的不完全叙述、序列的不完全叙述、情节的不完全叙述、故事的不完全叙述和结构的不完全叙述。“空白”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创设过程,语境对“空白”起着阐释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叙述章法的构成涉及叙述在时空中的运动变化,它的整体结构有“向心式”(叙述围绕一个轴心运动)、“往复式”(叙述在几个轴心间往复来去)和“转移式”(叙述不断地向新的轴心转移)三种基本形态。由于三者各有利弊,又产生了结合它们所长的复合型结构。“蟠蛇章法”是形态较理想的叙述章法,叙述的运动在这里划出一个圆形——“类蛇之自衔其尾”。各种形态的整体结构都有可能趋近“蟠蛇章法”。整一性是从“蟠蛇章法”中提取出来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经典小说叙事学的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写作、叙述人、叙述声音、叙述眼光等几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和辨析,探讨了“谁在小说里讲述故事”的问题。到底谁是故事的叙述绝不是一个像初看起来那样简单的问题,对小说叙事的诸多误解,差不多都来自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处理。把叙述人与“隐含的作”混为一谈,进而又把“隐含的作”与现实中的作混为一谈,就是一种对小说叙事的最常见、最严重的误解。这种误解导致的后果就是,仅仅把小说叙事归结为对现实的现象的或本质的再现和反映,而对于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叙事性”则多有忽略。另外,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的混淆不清,也是小说解读中常见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不仅使我们搞不清谁在以谁的观点讲故事,而且也难以准确地把握故事的错综复杂的细节和内容,以及充分地领略小说叙事技巧所显示的种种奥妙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借鉴了日本私小说“三位一体”的叙述方式,但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标准的影响,郁达夫在叙述人称与视角的使用以及文本中叙述时间的安排上,体现出不同于日本私小说作家的艺术追求,达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话本小说叙事模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话本小说“拟书场”的特殊叙事模式进行了总结。指出话本小说以模拟的说书人为特殊的叙述,以假想的听众为程式化的叙述接受,而固定的叙述声音与全知的叙述眼光构成其基本的叙事视角方式。  相似文献   

17.
《病相报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其主要表征是:关注人的价值与命运,运用“圆圈”叙述与多视点叙述的方法,采用“聚焦式”结构,选取意象,描写幻觉、梦境等。  相似文献   

18.
论叙述性人物的类型及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不仅在叙述中生成,是故事讲述人“讲述”的对象,同时还具有为叙述服务的功能,是在讲故事活动中发挥多种作用的“叙述参与者”。本文即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具有帮助真正的作者讲述故事等功能性作用、充当故事讲述者的叙述性人物进行论述,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新的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武侠小说是指描写凭藉武术行侠仗义的叙述学作品。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着重描写武术,二是要体现侠义精神。所谓侠义精神就是维护社会正义,所以侠士们往往是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英雄。如果凭借武术去破坏社会正义,那就是“盗”而不是“侠”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成为一种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随着“先锋派小说”、“意识流小说”、“新感觉小说”、“新写实小说”等小说流派的出现,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刘索拉、马原、余华的叙述方式的革命,到王蒙小说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流动,到莫言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狂欢,到方方、池莉、刘震云叙述低调的感伤……小说叙述结构的辐射、叙述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叙述线条的多样性、叙述节奏的复合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小说的审美格局在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