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洪堡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新人文主义色彩,他培养"完人"的教育理念、纯粹科学性习得思想、"教研结合、教学自由、科学统一"的育人原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准则和要求,以及对公共教育的批判性思考都集中体现出其所具有的终身教育导向。通过辩证总结和分析洪堡思想的终身教育元素,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终身教育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对终身教育认识片面、教育方式和内容产生偏差、教育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进而为通过终身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指引。  相似文献   

2.
主要受杜威“教育连续性”观点的影响,在陶行知的教育著述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终身教育思想。诸如,教育不是“短命教育”,而是持续终身的过程;教育不是少数人的教育,而是全民的全程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主体性;教育应该与生活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自我完善的现代人,等等。陶行知的终身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的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己经提出并实践着终身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与教育平等的拓展;“学而不厌”与终身教育连续性的贯通;“学而知之”与终身学习自主性的实现;“为仁由己”与人本教育思想的贯彻;“博学而笃志”与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它为构建现代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和洪堡都是著名的高等教育家。比较他们的“完人”教育目的观之异同,对于反思我国大学教育目的,培养新时代“完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正在推动教育的又一次深刻转型:从“定向专业人材的培养”转向“完人教育基础上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完人教育即香港教育界对liberal-arts education的中译;相当于我们理解的人文教育)。同时,新经济还为新型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新型社会交往条件——互联网。  相似文献   

6.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文学家哈伯·李于1960年发表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作为一本被美国大部分公立学校定为教学用书的文学经典,学者们的研究多以家庭教育与人性呼唤为视角。本文尝试通过一个全新视角,即通过对书中人物“完人性”的分析,论述现实行为主体都具有一定的“完人性”且“完人性”中亦有不可避免的“道德盲点”,并由此对教育中的“完人逻辑”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承认教育对象“道德盲点”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摒弃教育评价中的“完人逻辑”。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正在推动教育的又一次深刻转型:从“定向专业人材的培养”转向“完人教育基础上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完人教育即香港教育界对liberal-arts education的中译,相当于我们理解的人教育)。同时,新经济还为新型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新型社会交往条件——互联网。  相似文献   

8.
高校人文科学教育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高等学校管理要研究人教育、科学教育,努力实施“完人教育”,培养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完人”。  相似文献   

9.
以文献研究为分析方法,对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育理念演进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学会生存》超越了学校教育重新认识教育,系统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从内涵上看是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等的有机统一,从目的上看是造就“完人”,从指导教育实践的路径上看是将终身教育作为改造现有教育结构和制定国家教育政策的根本引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将终身教育理念发展为终身学习理念,将教育发展的重心从侧重教育供给方转到满足教育需求方,主张教育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提出将“四大支柱”作为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原则。《反思教育 迈向全球共同利益?》将教育的公共事业属性上升为人类集体事业属性,主张教育是事关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唯有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才是出路,教育目的在于立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培养人,要将共同利益理念落实到优化教育制度、充实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治理以及发挥参与主体作用各个方面的实践中去。三大理念的内在主线是UNESCO一如既往的人文主义观,体现其一以贯之的民主理想。  相似文献   

10.
终身教育——21世纪的生存概念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中外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的言论,已含有终身教育思想。古典终身教育思想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发展和推进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致力于经济、政治和教育改革,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教育思想广为传播。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既是对古典终身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有着全新的、丰富的内涵,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越来越重要。终身教育被认为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教育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11.
纽曼和赫钦斯作为博雅教育发展史上两位重要的思想家,虽然各自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差近一个世纪,且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但他们都坚韧守望大学培养"完人"的博雅教育理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学培养"完人"的主要目标、核心任务、现实途径和主要教育方法。理解他们培养"完人"教育思想的深层内核,对于当代大学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把握博雅教育的本质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终身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发展终身教育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对终身教育的立法,加大传统教育的改革力度,并增加对终身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培养模式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应当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必须看到,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八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其一,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思想是6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教育思潮。“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一次性教育思想,使人才培养产生了多种弊端。终身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强调高等教育将不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它强调高等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应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  相似文献   

14.
国内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在理念上对“职业”层面过于倚重,而忽视其“生涯”层面以及教书育人的|女质。在此困局下,需要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进行纠偏,以通识教育引领职业生涯教育,以通识性作为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完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式革新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现状。在路径上,职业生涯教育要从生涯意识启发和生涯能力实训两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教育思想,它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在相关领域和层面得以发展。终身教育向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学习要求社会必须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机制,并要求所有成员必须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从终身教育的概念及其主题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主张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而且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个人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应是创造者,要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所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知识经济决定了终身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人们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今天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个体而言,它是一个贯穿终身的过程;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也就是说终身体育是以终身教育为前提的,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的主题思想正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实践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孙纪磊 《成人教育》2022,42(1):12-15
林德曼终身教育思想缘起于社会变迁对终身教育的吁求,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驱动以及个人终身教育实践的引领,主要包括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过程、终身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以及终身教育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形式三个核心观点,为新时代我国终身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基于此,未来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持续性”终身教育体系,营造“无疆界”终身教育生态,形塑“个性化”终身教育模式,以推动我国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塔潘通识教育思想的产生与他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特别是留学德国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塔潘认识到当时大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主张进行通识教育,造就“完人”而不是专才和技术家。塔潘思想对目前河北省师范高校人才培养途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革”中有一种荒谬的逻辑:“大前提,有完人存在;小前提,你不是完人;结论,须忏悔改造”。此即“完人逻辑”。“文革”已是历史,但“完人逻辑”式的思维方式并未消亡,在教育工作中屡见不鲜。“完人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育目标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完人”,即把人类理想中一切优秀品质集中在榜样的身上,使他毫无瑕疵。尤其是近年来,各级树立的英雄模范形象是清一色“圣人”。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对学生质量的要求上,我们按培养文学家的模式教语文,学生能用华美的词藻描述一个虚拟的故事,却不能简…  相似文献   

20.
“文革”中存在一种荒谬的逻辑:“大前提,有完人存在;小前提,你不是完人;结论,须忏悔改造”。①此即所谓“完人逻辑”。“文革”早已成为过去。然而,“完人逻辑”式的思维方式并未消亡,其表现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评价中屡见不鲜,甚至习以为常。它已成为妨碍人们正确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顽石。教育目标。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超人”、“完人”。即把人类理想中的一切优秀品质集中在榜样身上,使他成为纯粹而毫无瑕疵的人。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对英雄模范的抽象神化上,也反映在培养学生模范和对学生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