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以李渔的《闲情偶寄》与西方的戏剧理论进行比较 :1 李渔的结构论不同于阿里斯多德的新思维、新方法。尤其是“一事”论与西方的不同 ,澄清国内沿袭了十几年的误比。 2 李渔的“科诨”论是西方戏剧理论弱点的一面镜子。西方戏剧理论不重视研究科诨艺术 ,李渔的科诨理论可以补西方戏剧理论之不足。 3 李渔的“体验”论先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2 5 0年 ,而且自成体系。 4 指出布瓦洛《诗的艺术》 (16 74)与李渔的《闲情偶寄》 (16 71)都是 17世纪东西方戏剧理论名著 ,二人都是“歌功颂德”派 ,都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 ,但国内有人对李渔贬之甚低 (包括鲁迅先生 ) ,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2.
论胡适的戏剧观与戏剧创作祖芳宏,谢昭新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胡适不仅首挑“文学革命”大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理论倡导文章,而且在诗歌、小说、戏剧各个体裁领域,都作了创作上的“实验”。就戏剧言,他不仅...  相似文献   

3.
李渔在总结前人戏剧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主张,拓荒性地提出“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一人一事”成为“立主脑”之核心。他的戏剧结构论透视出重戏剧结构、戏剧叙事性和有机整体观的审美趋向。戏剧结构论成为李渔戏剧理论中的一个以叙事性为中心,以有机整体性为灵魂,且二者高度融合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西方儿童戏剧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从3个维度对戏剧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进行了阐释。儿童戏剧教育“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态势,为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2007年度目录     
《中文自学指导》2007,(6):77-80
学者三萧论傅刚2007 .1“公寓空间”与沈从文早期作品德经验结构姜涛加07.2论“绍兴和议”期间的文学生态沈松勤2007 .3现存中国戏剧资料之类型与特点车文明2007 .4二十世纪以来的《方言》整理华学诚2007 .5明末藏书家徐渤与《红雨楼集》杨光辉2007 .6新维度普鲁斯特的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对西方儿童戏剧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从3个雄度对戏剧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进行了阐释。儿童戏剧教育“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态势,为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沙恭达罗》不仅是一出纯粹印度式的戏剧,更是一出着意表现和传达“味”的戏剧。它从情节、人物到戏剧冲突、戏剧风格乃至舞台表演都体现了《舞论》所规定的“味”论的美学准则,且自始至终围绕艳情味与另一种占主要地位的对抗性味——英勇味的和谐统一用以揭示印度人关于事物在矛盾中必归于和谐的传统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8.
论“师范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师范人格”的形成与培养杨诚德曹丞杨连瑞一、关于“师范人格”问题的提出(一)人格的涵义“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rsona,意指“面具”,是指戏剧中演员所带的特殊面具,它表现了戏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把面具指意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了既具有表现于...  相似文献   

9.
“味”最早见于《舞论》,极似中国的“滋味说”。味就是戏剧的基本情调,由情而生。情为“使存在”,即途径。由此见出戏剧与效果的关系为感染,是古代印度重道德教诲的表现。情中含常情,是味之根本生发处。说明味论具有现实主义因素。欢增提出韵,揭示了情的意义层次,并从创作和欣赏角度考察,深化了味论。他的“领会义”与中国的“味外味”相似。东方说味,而西方鲜见,其原因在于东方人重心灵感受和内在表现,注意到了口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诗学”一词,源于亚里斯多德《诗学》,本是以古希腊戏剧艺术为对象,从创作论的角度来谈戏剧尤其是悲剧创作技术的一部理论著述,后来在西方引申为探讨所有文学艺术之基本特征和规律的理论,相当于今日高校通行的“文艺学”。1980年代以后,“诗学”之名始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引入汉语知识界,有了“比较诗学”、“中国诗学”、“中国现代诗学”之名。故此,“中国现代诗学”的命名,包含着如下知识学假定:亚氏从创作论的角度出发,以古希腊戏剧为经验对象而获得的结论,具有超越具体的艺术门类和思想范式的普世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戏剧实践家和理论家。长期以来,西方戏剧都为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论所左右,从古希腊悲剧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家都追求“给大众以真实幻觉”。布氏登上戏剧创作舞台以后,一直力求打破亚里斯多德的幻觉主义,追求建立“在生动的表达中叙述”的史诗剧观,他曾将这种史诗剧观命名为“异化”或“陌生化”。1935年,中国戏越大师梅兰芳应邀访问苏联。  相似文献   

13.
历代论大都从学、作、时代等角度来阐述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而较为忽剧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以杂剧的表演艺术的视角,从接受、创作与导演、表演三个方面来阐释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便能更为关注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  相似文献   

14.
前言本文是由几个独立的理论部分所组成的,但有其内在的联系,主要是“冲突说”的原则,贯串于其间;可以说,它是属于“冲突说”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危机说”在戏剧理论中,本无关重要,不过,借此论及偶然性在戏剧中的作用问题,故仍另立一章。作者限于学力,所论必多谬误,切望专家读者,不吝教正!戏剧的基本法则——「冲突说」戏剧理论上的“冲突说”,它的目的在于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什么才是戏剧的主要题材”?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批评家布雨纳丹(Brunetiere)接受了黑格尔戏剧理论的暗  相似文献   

15.
“小说家有的是时间和空间,而戏剧作家正缺乏这些东西。”这是法国十八世纪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译文见《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1期)里所说的一句话。它道出了戏剧区别于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学者们常不无自豪地认为:与西方美学重“模仿”而导致“典型论”相异,中国美学重“表现”而产生“意境论”;而在这一艺术传统熏陶下的中国小说,便具有了某种诗化性格。高尔太先生就指出:“不论小说戏剧是否确是从诗歌发展而来,中国的戏剧小说都有浓厚的抒情性,同中国诗的性质相近。”诗化作为中国小说中特有的普遍现象,在承认这一有目共睹的事实上,人们的态度基本一致;只是在对诗化本质内涵的认识上,我们发生了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教育与戏剧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现代意义上肇始于西方的教育戏剧,发展至今已经百年有余。随着泛娱乐时代的来临,最初作为方法引入我国的教育戏剧被曲解乃至浅薄化应用,苦药糖衣式工具论大行其道。为了打破“教育为体,戏剧为用”的割裂式观念,论文辨析了纯粹娱乐与创造娱乐、高台教化与主体教化两组对立性功能概念,重新反思教育戏剧的信念传统与立场,进而试图唤醒与定位我国新时期教育戏剧探索的方法自觉、理念自觉与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8.
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以意大利剧作家卡梅罗·苯为个案,以“战争机器”和“生成女人”等美学概念为理论基础阐发了“弱势戏剧”这一后结构主义诗学范畴.弱势戏剧是“减法戏剧”,通过删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国家机器、官方历史、文本、结构、对话、语言常量等,对稳定的意义、权力关系、再现、意识形态、文化霸权进行批判与颠覆.“弱势戏剧”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维度,进一步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再现文学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是艺术功利论者 ,他把戏剧当作一种思想启蒙和革命宣传的重要武器与工具 ,但他又谙熟戏剧艺术的自身特点与规律 ,因此 ,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反对动辄给艺术家和戏剧作品“戴帽子”、“打棍子”等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做法 ;他站在马克思主义功利论的立场上 ,针对当时重思想、轻艺术的“左”的倾向 ,提出并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从而丰富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在广采博取中外文化的基础上 ,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实现戏剧的民族化 ,是周恩来戏剧观念的又一重要特征 ,也是他一贯主张和毕生追求的艺术理想 ;此外 ,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卓拔的艺术鉴赏力 ,进一步升华了周恩来的戏剧观念。  相似文献   

20.
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将戏剧融入教学”,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这是一种“教育戏剧”的理念.“教育戏剧”主张“把戏剧活动引入教育领域,利用戏剧的情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发挥戏剧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