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各级电视台在扩大发展中积极申办扩充播出资源,成立各种专业频道,形成了一台多频道的格局。同时,对以节目生产为核心的中心制进行改革,于是以频道为运营单元和以收视为核心的频道总监负责制(简称频道制)应运而生。一些传媒学者提出要以频道制为运营主体,建立电视台——频道——栏目三级管理体系。一些地方台更是将频道制作为深化内部改革、转换运营机制的主要措施推而广之。然而频道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制度设计?目前学界尚没有一个明确、权威的定义,那些已经实行频道制的电视媒体的说法也莫衷一是。频道制究竟是优是劣?一时难下定论。  相似文献   

2.
任陇婵 《声屏世界》2007,(10):55-56
频道制是频道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应该说,当下国内电视台的频道制基本上都是台一级管理层下以频道为单位设置的综合管理层或行政事业实体(只有少数专业频道实行了公司制)。如果严格用现代传媒企业和严谨、科学的公司制治理结构的标准来考量,即便央视离真正意义上的频道制也还有不小的距离。或许我们可以从广电处于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这一角度,  相似文献   

3.
由于区域差异和历史原因,我国内地电视台在管理体制上差别很大,较为主流的是全台大一统的中心制和各专业频道诞生后随之衍生的频道制。但频道制只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并没有具体、明确的特征界定.实行频道制的各电视台在运营模式上各不相同.运营结果也大相径庭。为总结频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探索较为全面、实用的频道制运营模式而撰写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周斌 《视听界》2002,(2):28-28
频道制是指频道总监对频道内的栏目设置和节目日常管理、人力资源使用、报酬分配等实施管理,这是独立频道的频道制。广电集团体制下的频道制还有所不同,它遵循局(集团)的集约化管理,实行相对独立运作的原则。集约化管理:频道定位由  相似文献   

5.
奚小兵 《视听界》2013,(1):62-63
“频道是观众打开电视的第一接触点,也是按下遥控器按键的直接反映,因此我们必须以频道为基础单位进行经营,着力提高观众规模和频道忠诚度。”世界传媒大亨、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认为,频道制运营对于电视媒体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过在我国,长期以来频道只是作为一个播出平台或呼号而存在,并没有成为运营主体。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事业属性的影响,加之频道资源匮乏,  相似文献   

6.
在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城市电视媒体的组织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和多变.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实现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已成为城市电视媒体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今,我国各级电视媒体在运营体制上不外乎两种模式:中心制和频道制.中心制将节目制作、广告经营等集中统一到各个中心独立运作;频道制则将各种权力下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对于城市电视媒体来说,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一般都是从本台实际出发,要么实行中心制,要么实行频道制.笔者通过观察后认为,城市电视媒体实行中心制与频道制在运作过程中各有利弊,而"一台多制"更符合城市电视媒体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张立勇 《中国记者》2012,(7):108-109
今年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面向全球传播的中文频道开播20周年,20年来经历了中心制、综合制再到频道制的多种管理体制,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改革的20年,作者以亲身经历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一、1992年-2000年,第四套节目中心制管理1992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CCTV-4)开播,从1992年开播到1993年11月这一年多时间里,这个中文外语频道一直由中央电视台对外中心和第四套节目编辑部两个部门在运营管理。中央电视台对外中心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视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电视台自身规模的急剧扩张要求内部组织结构与之匹配,于是,一些电视台开始改革沿袭多年的中心制,向频道制转型。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制改革震动业界,引发了关于频道制与  相似文献   

9.
熊忠辉  周欣 《视听界》2007,(3):16-20
2000年9月25日,CCTV-9英语国际频道开播,频道总监负责制改革开始试水,之后波及全国。七年过去了,频道制凸显了优于中心制的种种好处,也暴露出了频道同质化竞争、频道机构叠生复归于“台”的格局等弊端。如何有效统分,科学地实施频道专业化,优化频道节目资源、人力资源,激活频道的活力,提升集团(台)的整体实力?这些,是业界同仁面临的问题,也是《视听界》本期重点探讨的话题。熊忠辉和王朋进两位博士从宏观的层面,对中美两国电视传媒的组织运作进行了学理分析,来自湖南卫视和杭州广电集团的文章,对我国省级卫视和地市级广电的卓越代表的成功实践作了归纳和提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湖南电视台频道制的成功运作和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制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走上了频道制的道路。万变不离其宗,制度的改革给电视媒体带来了便利,但是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节目。优秀的节目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观众,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除了引人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展开深度对谈。三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背景,就近年来主题出版取得的成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主题出版从宏观到微观、从选题到市场、从国内到国际,以及从内容到形式四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题出版的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目前主题出版工作需在解决公益性和市场性、时效性和长久性等方面努力;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来自出版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出版单位的主动作为、编辑个人的成长需要、读者和市场的驱动四个方面,其根本动力是以人民为中心;制约主题出版动力机制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出版单位、作者和市场,出版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最大化发挥出版单位的作用;主题出版动力机制优化要强调目标导向,在策划方面转变观念,形成政府推动、出版单位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格局;目前主题出版缺乏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主题出版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为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评价有机统一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创新机制与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阐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指出作为管理创新主体的图书馆应有创新意识及创新对策,并简要分析了图书馆管理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图书情报网络化的机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图书情报网络化的发展机制 ,应是集中管理与分散建设相统一。要依此原则 ,建立一个图书情报网络化的管理系统 ,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 ,形成多渠道投入和共建机制。参考文献 3。  相似文献   

14.
论网格技术及其信息服务的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焦玉英  李进华 《情报学报》2004,23(2):225-230
GGG技术是刚兴起的一门信息技术 ,是Internet技术发展到今天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本文论述了网格技术的基本概念 ,产生背景 ,并探讨了网格信息服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数字图书馆复制着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图书馆为中心,制约了知识灵活的共享与传递。E-Knowledge机制的诞生为数字图书馆带来勃勃生机,使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能进行有机交互。文章阐明了在E-Knowledge机制下新型数字图书馆在知识组织、应用环境以及知识服务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ERP同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87-90
以ERP同化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包括质量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的ERP同化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框架,然后通过对已实施ERP系统企业的实证调研验证模型和假设,最后根据模型结论提出提高ERP同化程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引文分析研究及发展历史全面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对引文机制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溯源,具体涉及近代科学发现优先权争论的突显、学会组织的出现和学术期刊的问世、学术界参考习惯的建立及参考文献标注规范的形成等,并从学术规范、检索语言和引证文化三个不同层次对引文机制中蕴涵的价值进行论证分析,以期对引文分析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文化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图书馆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图书馆文化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档案问责的科学化是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有效压实档案工作主体责任的现实保障。档案问责的有效和有序展开,应基于档案问责的主客体、情形及其程序的整体框架,对其内在的运作逻辑作出系统性的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档案问责不断走向成熟,但其在具体运行中依然存在协调性、规范性和常态性不足的现实弊端。当前,应通过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多元协同机制、覆盖关照机制、程序操作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和理念引导机制,推动档案问责实现科学重构,为推动新时代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信用:机制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指出图书馆必须建立信用机制以解决图书馆购书经费流动性困境。而后从图书馆的实际工作出发,运用理性的经济模型。对这个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多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不同形式的信贷手段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