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相似文献   

2.
朋友之间相识日久,一旦见面却叫不出或是叫错了对方的名字.不仅大煞风景,更为交友之大忌。真正的朋友,本当“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可连作为“标志性代号”的名字都给忘了,这“朋友”在其心目中的位置也就可想而知了。师生相处,虽说有别于一般的交友之道。但一连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下来,为人师尚不能记住几个学生的姓名.课内课外,一概以“他”、“你”称之,或是张“名”李戴,人与名对不上号,这样的老师,说他“心中有学生”恐怕就有些勉强了。自然,他们欲博得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拥戴。让学生喜欢你进而爱上你的课,恕我直言,恐怕很难。  相似文献   

3.
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与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将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相似文献   

4.
教师,人称“老师”,自古以来就是尊称,现在依然看好。君不见如今在公共场合或电视上出现的大有作为或小有建树的人,尽管从未当过教书匠,只要年纪大一些,或稍大一些,一般人也亲切地称其为“老师”。中国早有“五十而艾”、“六十日耆”之说(《札记·曲礼》),荀子有道是“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不管在“教师圈”以外被称为“老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师道论”震撼时局,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师说》中。“师”指传授古文、古道的“儒师”。“道”非完全的孔孟之道,亦非一成不变。“耻学于师”乃师道之不传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7.
仲辛 《教师博览》2013,(6):57-57
<正>韩愈《师说》中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是教师的通称,自先秦沿用至今。老师这一当今最广泛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着种种精彩的别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史知识,对我们尊师重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无裨益。先秦时代,人们将教师统称为"师傅"(即  相似文献   

8.
教师之说,起于民国。清末兴学堂,师一度被称为“教习”,稍后有“教员”、“教师”之称。清以前,教师之别称甚,上溯秦周,有保母(内师)、外傅(外师)之称,又统称师傅。如《榖粱传·昭公十九年》:“羁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内师者,《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于宫中(常典此不断句,亦通),择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此则为古之君主之子师,异于今之“保姆”。盖贵胄之服侍,各有专别,保母则专司启蒙教育之职。约之平民,则不必具。…  相似文献   

9.
力排佛老、复兴儒学、大倡师道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师”之阐释可谓空前绝后。关于其结构艺术及斐然文采,前辈的分析已近完善,实已无话可说。但在个别字句上,仍觉有可商榷之处。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之“书”字,许多通行的译注文本均将其释为“书本”之意。阙勋吾等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将该句译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拿书本教孩子,学会其中的句读,并不是我所讲的传授儒家之道、解答疑难的老师”;《教师教学用书》则如此解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  相似文献   

10.
教师古称     
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掌管宗室子…  相似文献   

11.
邢雯芝 《现代语文》2006,(11):111-11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丈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辽宁教育))2007年第5期梁福忠的《惊天一问》.颇有感触。但作者最后并没有说明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未就《麻雀》一文的主题是“母爱”或是其它做出定论。笔者就此查阅了有关资料,认为此课的执教者刘老师在讲课中有所偏误,《麻雀》一文所强调的主题思想应该是“爱”,是亲子之情,而不是母爱。  相似文献   

13.
“老板”者,老班主任也。因老板与老班音相近,故得此名,其实“老板”实在不像老板,高高的,瘦瘦的,标准一书生。  相似文献   

14.
对仗而已     
1、儿解犬字 有教小儿者,初,教以“大”字;翌日,以“太”字问之,仍日“大”。(师)乃诲(教)之日:“中多一点,乃太公之太也。”又明日,教以“犬”字,儿笑日:“吾得之矣,此点在外,乃外太公之太也。”自作聪明者,难免不闹笑话。  相似文献   

15.
“反生态作”之生存状态:长、美、高、巧 长:不知从何时起,“长短”成了判断习作优劣的重要标准。许多老师认为,长能达到叙述具体的效果,特别是在同题习作时,更显得参与的态度端正。老师们对长的欣赏和推崇,使得孩子们的习作也形成了“从长计议”的风。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孩子写自己家的小狗波比,要达到老师规定的500字。好不容易写完了,一数,惨喽,才400多字。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文》2004,(7):19-19
本期我们选用了语文报刊网(www.zgywsb.net)之语文论坛上“高中师生茶座”里绿水清荷老师首先提出的“古代诗歌中‘落英,与‘落花’如何区别”的问题。在这里,几位老师的讨论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宝贵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18.
看图写话是低中年级的常见作文形式。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教学看图写话--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词语吗?比如老师找到了“门”“窗子”,你们能找到吗? 生:我能找到“窗帘”“桌子”“凳子”。生:“老师”“电脑”。生:我能找到“作业本”“文具盒”。生:我能找到“举手”“发言”师:我能找到“勇敢”“自信”。生:我能找到“专心”。  相似文献   

19.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国以师为重。”‘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传道”,首要的就是师必须道德高尚。可见,师德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