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心雕龙·定势》篇乃是"龙学"势论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项重要篇目,文章欲拟从"势"的语义内涵的界定出发,以《文心雕龙》的文本文义作为根据,联系刘勰文论中关于情、体、势三者关系的递进建构,对"定势"这一概念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与指向,进行简单的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3.
“体”是《文心雕龙》中重要的文论概念,具有十分丰富复杂的内涵,是一个概念系统,涉及《文心雕龙》一书的文章学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来看,“体”主要包括有“体”(体类)、“体要”、“体貌”、“体性”、“体势”等不同的含义,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体”的复杂观念共同构成了“体”的意义系统,表述了刘勰关于“体有六义”的文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释“势”——从《文心雕龙·定势》篇看风格的客观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中,《定势》可看作《体性》的姊妹篇。《体性》篇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定势》篇则论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体性》篇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文如其人”的概念的发展,所谓“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以贾谊等一大批作家来做例子,证明了这点。二是语言修辞风格的提出,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体,这是刘勰的创说,(在这以前,曹丕、陆机仅就文体的角度上说过)为以后司空图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势”和与其密切联系的几个概念——“体”、“气”、“泽”的关系加以辨析,认为“势”这个概念在《定势》中理解为“语体标准”或“语体特点”较为恰当;由此指出几个在理解“定势”思想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以相应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拟以刘勰《文心雕龙》中专论文学风格和风骨的《体性》篇、《定势》篇、《风骨》篇为研究对象,并以一些作家作品为例,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探析风格,说明并阐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从风格、文体、风骨三方面分别论述与作品的关系:具体解释风格"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体"即体成势,自然之趋";风骨"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涵义和对创作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究竟讨论的是什么性质什么类型的问题?①从大家公认是刘勰原作的残篇来看,刘勰本人给“隐”和“秀”下有首尾一贯的定义。“隐”是什么?“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重旨”就是与此一作品的言辞的意旨有所不同的又一层意旨。这一层意旨来自何方呢?“斯乃旧章之懿绩”,也就是说来自于前人文章中优秀言辞的意旨。既如此,作家要使作品具有“隐”,就必须“复意为工”,学习前人有成就的言辞,并与它们形成互文互体,以便达到“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境界。“秀”是什么?“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刘勰又补充说,“秀”是“言之秀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9.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10.
刊林撷思     
《师道》2023,(12):61-62
<正>文体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我国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文体问题便引起普遍的注意,此时不仅“文体完备”,而且有“文”与“笔”的区分。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通变篇》《定势篇》《总术》等篇,探讨的都是文体的问题,由此可见刘勰对文体的重视,亦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文体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定势》篇中的"势",各家颇有争议,"势"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势"和"风"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依据"自然之势"、"势有强弱"来探讨"势"在刘勰文中的具体意蕴,逐一对"物势"和"文势"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势"是自然呈现的风神情韵,即"神韵"。  相似文献   

12.
关于刘勰的思想渊源,多年来在学术界争论不已。概括地说,主要有五种说法:一、以儒家思想为主。持此说的学者甚多,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刘勰撰《文心雕龙》,立论完全站在儒学古文学派的立场上。”①二、以道家思想为主。持此说的学者主要有漆绪邦、姚汉荣等。如漆绪邦《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从(文心雕龙·原道)看刘勰的基本文学观.附论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基本线索》云:“以道为体,以儒为用,才是刘勰论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刘勰的论文之源是“以道家所揭示的‘自然之道’为文之根本。”②三、以佛家思想为主。持此说…  相似文献   

13.
满分作文有没有方法可循?回答是:有。我国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曾经说过:“启行之辞,逆盟中篇之意”,“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这三句话,就是满分作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变”的文学发展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因而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通变》篇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所论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如何解释“通”与“变”的具体涵义?它的主旨是什么?在这些与理解《通变》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略抒浅见,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5.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183;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17.
鲁迅论《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尖锐批评刘勰因笃守儒家“诗教”而形成的保守的封建功利主义的文学思想: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尖锐地批评过刘勰神秘主义的文学源论;在《吃教》一文中分析过刘勰“杂拌儿”式的思想体系。但是鲁迅仍然充分肯定了《文心雕龙》的重大贡献:“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则”,并在若干体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了刘勰的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18.
黄侃作《文心雕龙札记》,依傍《文心雕龙》原义,对"位体定势"之术进行了深掘,虽囿于个别篇章而未成体系,但其对"体"与"势"的具体阐释,已颇具灼见:论"文之体",以"大体合六义"而言明写作有一定之规;以"八体并陈"言明风格作为一种文坛现象并陈,并无轻重高下之分;论"文之势",辨析了"势即法度",举"文有三势",从"体势相...  相似文献   

19.
《体性》篇说:“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所谓“八体”就是指八种风格,“八体说”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风格类型说。现在的问题是,刘勰本人对这八体是不是寓有褒贬之情、轻重之意呢?历来的《文心雕龙》研究者对此认识很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彦和之意,八体并陈,文状不同,而皆能成体,了无轻重之见存于其间。”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勰对其中的新奇和轻靡两体略有贬辞。还有的同志则认为他赞成典雅、精约、壮丽而不大附和繁缛、新奇、轻靡等。那么,刘勰对“八体”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讲究文采是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刘勰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雕缛”就是修辞和文采。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缺少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不会流传久远。可见讲究文采的重要性。那怎样才算是有文采呢?《考试说明》中对“有文采”的要求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写作时,怎样才能做到有文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