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用于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文化观念。这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旨在保持封建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学"的文化观念从萌生那天起就带有先天的、不可避免的名实不符性和矛盾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明交流、融合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亟需对"中学"和"西学"的内涵,"体"与"用"的关系做一个全新、现代化的诠释,用新型"中体西用"文化观建构一个居于时代先进行列的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在诸多方面展开讨论,阐述其作用、地位及局限,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不断深入."中体西用"思想和中国近代化问题关系的研究是其中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3.
唐柳  杨霞 《文教资料》2012,(1):85-87
"中体西用"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在中西方文化互动的碰撞下,也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采用的一种"自强之术"。它在中国早期的探索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中体西用"思想从产生到当今社会的演变进行阐述,并对其演进阶段的特征做了分析与总结,对社会主义体制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积极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艳华 《考试周刊》2010,(3):53-54,79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模式是“多元一体”,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以保护、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然而“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华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的文化观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既反对西方化又反对中西文化融合,而主张东方化,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的文化主张中堙有提出“中体西用”论,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是,他在方法论和具体的文化主张上却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相反却使得“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既有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博采众长,也有对自己在湖北推行新政经验的总结升华,成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等重大问题的一家之言,适应了晚清社会的需要,挟朝廷之力广泛传播于海内,成为钦定的维新教科书,促进了"中体西用"思想空前广泛的传播,使"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潮。  相似文献   

7.
“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观点 ,认为“中体西用”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实 ,洋务运动发生于 1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期 ,而“中体西用”论却形成于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初阶段 ,它遵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 ,以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为目标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层面 ;而“中体西用”论却突破了单纯学习“西技西艺”的限度 ,容纳了学习“西政”的内容。可见 ,两者在时间上不重合 ,在内容上又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 ,“中体西用”论不可能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清末“新政”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8.
纵观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始终左右其发展变化,深入研究探讨“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在近代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正确评价“中体西用”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场旨在自立、自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回合)的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完成它的历史进程的.由于洋务派主张对中西两种文化拼合,主张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纲常加上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这就使"中体西用"这个历史的命题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它是作为近代文化的过渡环节而存在,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于中国现代的进程起着不可忽略的消极作用.研究"中体西用"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应以1883年中法战争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在中法战争之前"中体西用"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必要性;在中法战争之后它就由进步性转向了落后性.  相似文献   

11.
江涛 《培训与研究》2006,23(12):41-42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始于传统文化的体用观,在中国近代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体西用”论应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存在两种差别甚巨的文化结合模式即中体西用与体用不二。“中体西用”是第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法,但它不是贯穿中国近代史唯一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之方法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进步思想”;“体用不二”承继了“中体西用”的合理内容,它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历史而产生的优于“中体西用”的文化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体西用"文化观是我国19世纪中后期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本文试从文化教育角度对在近代文化转型期形成的"中体西用"文化模式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类构性"正在受到学界关注。日本文化的诸多范畴的背后广泛存在着一种类构性,这种类构性可以用"超语境识解"这种概念模型加以描述,它是这些范畴的潜在动因,并导致学界围绕其中的部分范畴争论许久、莫衷一是。这些范畴及相关争论包括日本文化的形式至上性、集团主义说与个人主义说之间的争论、"甘え"、看似矛盾的行为模式,以及"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的结果为何不同等。  相似文献   

15.
1.下列论断中,未直接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在欧美和日本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下,士人运用传统"体""用"概念,所提出来的一种试图整合中学和西学矛盾关系的框架和构想。从较早提出这一说法的孙家鼐,到张之洞,再到民国时期的陈寅恪,他们的中体西用观在具体的内涵和倾向上,不尽相同。通过梳理和分析三者的中体西用观的内涵,总体呈现出去政治化和学术化渐浓的嬗变趋势。同时,这种梳理也有助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三位历史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洋务运动的教育方针-“中体西用”思想颇受批评,也颇具启发。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及相关评价入手,联系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反思这一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以期引发人们对相关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教授在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中学"、"西学"、"马学"关系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以体用模式讨论文化问题之有关主张的继承与变革,使得传统"体用"范式从过去的"体用"并举改变为"魂体用"并用。"马魂中体西用"论是对"综合创新"论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充实了"综合创新"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鸦片战后"中体西用"论的流行,李鸿章虽是晚清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名重臣,但他却对西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接受西学、学习西学和利用西学等。在这一时期"中体西用"思想比较流行,但真正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却是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他们本想借西学来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