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眼又到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已经是2005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样……银河的一边,牛郎披着牛皮,带着他的儿女们飞奔而来。银河的另一边,织女也加快了脚步。他俩终于碰面了。“牛郎哥!孩子们!”织女激动地大声喊。“织女妹!”“妈妈!”牛郎和孩子们也兴奋地叫起来。又是整整一年没见面,牛郎和织女互相倾诉着思念之情。说着说着,织女伤心起来:“牛郎哥,王母娘娘太狠心了,她无情地拆散了我们,只允许我们一年见一次……”说到这里,织女不由得哭起来。“织女妹,你别哭,明天我就去求玉皇大帝,让他老人家成全我们。”…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董永遇仙传说里的“仙”从“天之织女”变为“三仙女”之一再到“七仙女”之一,数量从一到三再到七。究其原因,或是受到中国古代数术思想、星宿文化以及不同时代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特征的影响。七仙女群像的生成对董永遇仙故事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始衍生出其他六位仙女的传说故事,“七仙女”群像已经成为一种深切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民俗符号。  相似文献   

3.
“牛郎织女”的神话源远流长,织女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但是,《郭翰》却对其进行无情的解构,反传统的改写,这与唐代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精神,以及唐代“小说”这一特殊的体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常有同学问,复习好经济常识有什么秘诀?笔者认为,在复习过程中,如能当回“织女”、“渔夫”、“抢手”,就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那么,如何当好“织女”、“渔夫”、“枪手”呢?一、当“织女”,织好“知识网”当织女,是指编织“知识网”。渔民有了网才能捕到鱼,同样,考生有了“网”才能得到分。在考试中,考生失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文人骚客也纷纷借题发挥,抒发情怀。《诗经·小雅·大东》云:“维天有汉, 蓝亦有光。跛波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籍。”意思是说“天上有条银河,照人有光无影。织女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说七次行进,织布不能成纹。牵牛星儿闪亮,拉车可是不成。”诗给牵牛织女星赋予了人的感情。这大概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6.
梁忠义 《学周刊C版》2010,(10):200-200
“牛郎织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另三个分别是“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一传说流传的历史进程中,文人墨客又纷纷借题发挥,给它加进了很多时代元素,从而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尤其历代诗词,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重要文化珍宝。  相似文献   

7.
说“飞星”     
秦少游《鹊桥仙》词中“飞星传恨”的“飞星”,现在流行的唐宋词选注本一般都认为是指牵牛、织女二星。如,对“飞星传恨”句,唐圭璋主编的《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所作的注释是:“飞星:指牵牛、织女两星。这句说牵牛、织女两星怅恨终年不得相会”。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新版)的注释是:“飞星,这里指牵牛、织女两星。传恨,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的注释是:“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无时不闪现出因离別而愁恨的样子。”我以为,如象上面提及的几种选注本那样看待少游词中的“飞星”,则有一问题令人费解:为什么词人偏要在“星”前着一“飞”字用以指代牛郎、织女两星呢?其用意  相似文献   

8.
《菜根谭》说“:见微知著,守正待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善于发现并抓住教育契机,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所以,班主任要戴上一副能放大百倍、千倍的“神奇眼镜”,从发生在班级里的小事中及时捕捉教育契机。一天中午,自习课的上课铃声已经响过,可教室里还是争论声不断“:牛郎织女一年才能见一面,这是书上说的,准没有错!”“牛郎织女是一天见上一面!”“不对不对!应该是织女见牛郎一天一次,牛郎见织女一年一次!”原来,这天上午,语文老师讲了《牛郎织女》一课,学生到现在还在争论牛郎和织女到底多长时间见一次面的问题。我快步走进教室,争吵的学…  相似文献   

9.
一、“变心”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必须拥有童心、热心,学会动心。1.童心会文。解读文本时,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离开丈夫焦仲卿家之前辞别“阿母”,又辞别“小姑”。在辞别“小姑”的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意思是要小姑今后在“初七”或“下九”嬉戏高兴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她。那么,“初七及下九”的“嬉戏”到底是什么呢? 先说“初七”的“嬉戏”。“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妇女们在这天晚上要进行“乞巧”的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技术”的意思;织女善女红,心灵手巧,是劳动能手,故妇女们希望从她那里乞得智巧。七月七日,民间本来有各种活动,如祭祀牛郎、织女以乞求富寿,拜祭天神以乞求送子,有的在这一天制药丸、曝衣物、晒经书。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露天设置)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乞富乞寿,  相似文献   

11.
李欣  赵俊槐 《教师》2010,(22):127-128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牛郎织女”故事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异文性”特征。音乐剧《鹊桥》剧本创作根植于“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经过广阅异文版本与深研叙事演进,以吸纳继承和创意改编的路径对“牛郎织女”故事进行“对内抒情”“对外叙事”的音乐剧唱词创作、人物角色高度“拟人化”塑造、戏剧“愁苦因子”铺撒、戏剧“临界绝境”设置以及“戏剧裁决”之“绝境突破”技法运用,实现了对戏剧人物角色的深度刻画与叙事情节的层级推进以及“牛郎织女”故事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述与再释。  相似文献   

13.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不是互文? 答:不应是互文。虽然初看起来,当成互文是有道理的,牵牛星似乎也可以用“皎皎”,河汉女用“迢迢”也无妨;但仔细推敲,则会发现,本诗是从织女的角度来写离别之恨的,“迢迢”形容其远,常用来指游子,对于织女而言,“迢迢”自然指的是牵牛。同时本文既然重在写织女,那么必然要写到织女的容貌,“皎皎”用来描写女子的容貌之美更为合适,如诗经《月出》:“月出皎兮,  相似文献   

14.
《诗经叫、雅·大东》鸣织女、牛郎之不平,所谓织女“不成报章”、牛郎“不以服箱”,这就透露了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相会之故事雏形。尔后有天帝为织女主婚,以释织女之怨情,并解孤独。由此切入,就敷衍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东汉以来大量有关记述神异和习俗的典籍,只把牛郎、织女“限河梁”当作故事的前奏,而把鸟鹊填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视为故事的圆满结局。千百年来,我国人民把“七夕佳期”当成喜庆节日,并以之为习俗年年庆贺。诗人词客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把七夕喜庆当作永恒主题予以讴歌。七夕节的基调是儒家的和乐美满,不过又打上道家的神仙思想的烙印,因而带有超现实的神秘色彩,终于使牛郎、织女相会成为千古不衰的爱情佳话。有人认为,七夕节是个哀怨日子,当日婚嫁不吉利,这一说法显然不妥。  相似文献   

15.
“工具说”、“权利说”、“资源说”,是语言认知的三个视角,其中,“资源说”最为恰当地为方言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苏州话是一门有悠久历史并仍在被使用着的,具备资源特征的方言。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了它的资源价值:作为吴文化资源;作为审美对象资源;作为文化产品资源;作为人文科学研究资源。  相似文献   

16.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相似文献   

17.
孙鸿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5):46-48,52
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既昭示了魏晋个体意识的觉醒,又昭示着魏晋审美意识的自觉。本文从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文化基础等方面探讨文气说产生的背景,并以此进一步探讨文气说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初唐杰出文学家陈子昂,在诗文革新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包含“风雅说”、“兴寄说”和“风骨说”三项内容,不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以“风雅说”为体,“兴寄说”、“风骨说”为用。陈子昂在实践其理论的创作活动过程中,对当时的绮靡文风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百灵鸟是树林里著名的故事大王,这不,它又开始讲它的故事了:“天上有条银河,隔河相望的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和织女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可狠心的王母娘娘硬是拆散了他们。”好奇的黄鹂连忙问:“难道他们就一直不能相见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