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中,不论利用弹簧秤还是体重计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其现象的可见度和稳定性都较差.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我们采用如下演示装置实验,效果很好.一、演示装如图1所示,用一个矿泉水瓶,在其底部开一个直径2cm的小孔(作通气和注水孔),把一块橡皮膜(最好选用避孕套)扎在瓶口上,橡皮膜宜扎的稍松弛些,在瓶内装入适量水后,橡皮膜成一个水球.实验时,通过观察水球的大小的变化来研究水的超重、失重现象.二、演示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该仪器存在如下缺点:一是测力计太小,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二是从动指针设计不尽合理,太松则容易滑动,太紧则主指针难以推动,造成实验成功率太小。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测力计无疑是演示器的主要构成部分,为了使演示效果更加明显,我们使用圆盘测力计代替原有的测力计,并在其上加了一个记忆指针来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圆盘测力…  相似文献   

3.
参考一些资料所介绍的情况,我们作了一些改进,自制了一种既可以演示“超重”和“减重”现象,又可以演示完全“失重”现象的仪器。现简介如下: 演示器主要由硬塑料管、上下盖板、弹簧、螺丝以及电池和小电珠等组成,总体图见图一(考虑到在制作时材料、条件不尽相同,在这里就不介绍详细数据,制作时可灵活掌握)。①、②分别为上下金属盖板(形状见图二所示),⑥为焊在上盖中央的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1设计原理用杠杆的平衡变换来反映超、失重现象。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杠杆处于平衡;当物体发生超、失重状态时候,杠杆的平衡会发生变化,杠杆发生倾斜,我们根据杠杆的倾斜方向来确定物体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如果挂钩码的一端向上倾斜,…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第一册《超重和失重》一书,教材是利用站在升降机内测力计上的人通过升降机的上升、下降,观察测力计示数的例子讲解的。内容叙述简单,学生看不到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很难理解。为了使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我在教学中自制了一套简易的超重演示器和失重演示器,定性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效果明显。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制作器材5N平板测力计、400g钩码、薄弹性金属片。2制作方法a.超重演示器。①将薄弹性金属片剪成1mm宽、7mm长的细条。②将平板测力计的挂钩从指针以下2cm到…  相似文献   

7.
我是株洲市二中的一名实验教师,对贵刊特感兴趣,对看到的一些实验,如果操作简单方便,我都去试一试,看能不能为教学所用。今看到2000年第6期29页黄新成老师的《超重和失重现象演示器的设计和制作》一文,于是我便去做这个实验,发现有一些不妥。先说我的实验现象吧,首先我用比较短的绳吊起滚摆去实验,看到的实验现象是滚摆和此端杠杆同上同下的情况,根本看不到滚摆上、此端杠杆下,或滚摆下、此端杠杆上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后来我把绳换长一些再做此实验,刚放手滚摆到滚摆下落到最低点之前,还是可以看到失重现象的,但是到后…  相似文献   

8.
物理教学中演示超重失重一般是用手提着挂重物的弹簧秤,先读出弹簧秤的读数,然后使它加速上升及下降,在加速上升过程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物体的重量即超重;在加速下降过程中读出弹簧称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量即失重。现有的“超重失重演示器”也是使用弹簧秤的,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需要在弹簧秤上升或下降过程中读数,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三年级物理教科书(1991年版)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中,以升降机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为例描述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但超重和失重概念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且超重和失重实验又是演示实验中的一个难题。为填补超重失重知识点的实验空白,突破这...  相似文献   

10.
常用的超晕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在演示超重现象时,向下拉绳环,圆盘测力计向上加速运动,可以看到,圆盘测力计的指针沿顺时针方向向下偏转,说明测得的钩码重力增加了,发生了超重现象.在演示失重现象时,松开绳环,使圆盘测力计向下加速运动,可以看到,圆盘测力计的指针沿逆时针方向向上偏转,说明测得的钩码重力减小了,发生了失重现象.然而,在演示过程中,笔者发现,图1所示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所演示出来的现象只是一瞬间的,不便于学生观察,也不便于其对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关于超重失重现象的实验安陆市教育技术装备站张智(432600)目前,演示超重、失重现象的实验方法很多,但总有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是被演示的物体总要经历静止→加速→减速→停止这样一个过程,超、失重现象总会先后出现,这一过程又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中,不论是利用弹簧秤还是体重计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其现象的可见度和稳定性都较差.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我们采用如下演示装置进行实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超重失重演示器结构如图1所示:红色游标红色指针测力计蓝色游量程O一ZN标指m以槽码)一重锤钩码袋、习黔共”…、抖’1阁!_上睦.4图1 1演示超重使m锤>m物 m计(m锤即在祛码袋中放置钩码)用手拖住袋底,使之静止.拨动红色游标正对红色指针.此时教师提问:红色指针指示什么?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94年第2期和1995年第3期曾刊登过有关超重、失重实验的演示实例.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简单、明了、尺寸大”演示教具的选择原则,采用如图1所示的“圆形测力计”来演示,现象明显,效果较好.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演示实验与产生原因的分析进行如下设计.问题1;如何用测力计称出物体的重力?  相似文献   

15.
一、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传统的演示超重、失重的实验方法就是在弹簧秤下挂一个勾码,在静止时读出读数,然后用手提着弹簧秤加速向上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大,即为超重;加速向下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即为失重(中师物理教材采用此一方法)。这一演示方法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弹簧秤较小,可见度差;二是弹簧秤是运动的,指针一闪而过,学生不容易看清读数,等弹簧秤静止下来,指针也回到原位,这不利于学生对超重失重的理解(也许由于上述原因,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干脆省略了此演示实验)。二、原因分析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发现,该实验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有幸拜读了贵刊2002年第七八期合刊鲁国政等老师关于《超重失重演示器的改进》一文,受到一定的启发。笔者经过操作该演示实验并作了一些研究,现谈一谈笔者的改进意见。一方面,正如鲁国政老师所说:传统超重失重演示器太小,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鉴于上述原因,笔者以方便学生观察、操作和研究为出发点,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a.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1个定滑轮、2个J2103(5N)弹簧秤、3个200g钩码b.操作过程。①将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沿,如图1所示装…  相似文献   

17.
超重失重演示实验一般用J2142超重失重演示器来完成,但实验成功率不高,其结构图(正视)见图1(a)。主要问题是实验者还没完全看清楚指针式圆盘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实验就已结束了;当实验快结束时,老师必须用手接托或拉住物B以降低测力计和物A的速度直到停止,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使测力计与物A相连的细绳1断开,有时连一个班也做不到头,如果细绳1断在测力计内转动轴的连接处,则很不好修复,即使修复了,称量物A时大多不准。这两个问题着实令人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18.
一、仪器特点及用途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比较抽象的,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因此,增加一个演示实验是有必要的。本装置可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取材容易,原理简单,现象直观,效果明显,设计合理,思路巧妙,做工精良,外形美观。尤其突出的优点有以下三点: 1.能紧扣教材,和教材配合非常紧密,能  相似文献   

19.
在杠杆教学中,学校实验室里的杠杆的支点固定在中点。在演示杠杆省力、费力时,用的是等臂杠杆。一而且生活中的杠杆的支点往往并不在正中。于是我就自制了一个支点可以任意移动的杠杆,见图1。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提供了一种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演示效果明显的的演示仪器,让学生切身的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克服教材演示实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