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课堂强调预设与控制,现代课堂追求生成与建构。"预设"与"生成"自然也就成了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一线教师绕不过去的话题之一。毋庸置疑,课堂中面对生成,教师需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以顺应学生及时进行"二度教学设计",让学生的灵性和智慧在课堂上尽情流淌,使课堂教学演绎灵动、真实的精彩。  相似文献   

2.
道德思辨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儿童自身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堂须源自"真实",基于学生的实际道德困惑和成长需求,创设有效的体验活动情境,为其思维发展搭建台阶,引发学生真思考;营建轻松而宽容的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呈现生活的复杂性,引领学生展开真探究,才能以"真体验"引领其道德真生长。  相似文献   

3.
现场体验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倡导的道德学习方式。立足学情和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托教材中的体验活动设计直接体验、形象带入和道德留白等"微剧场",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现场体验活动,可以更好地把握教材活动设计意图,激活现场体验活动的价值;并通过剧场"小达人"和游园评价等方式,从课堂延伸之日常生活,通过创意考评引领儿童的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4.
舒丽群 《江西教育》2011,(11):43-43
<正>近期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少,练习得多,似乎是竭力做到"精讲多练"。教师站在讲台上,俨然是一个"点将员":"你说""他说""嗯"……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说、活动、练习。笔者认为,这些课未必就是"精讲多练",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观察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接着让一位学生上来观察比划,再由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5.
目前小学品德课堂不再是冷冷清清,而是精彩纷呈的学生活动,但是透过活动现象,细细琢磨,就可以看到好多活动有着"浮华"和"无效"。针对活动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通过结合实际,让活动教学真实自然;指向明确,让活动教学简洁高效;关注生成,让活动教学更显和谐;及时反思,让活动教学精益求精等策略,有效构建活动教学,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品德课堂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些课堂出现的虚假繁荣现象,许多人倡导教学中要讲"原生态",不要搞"课堂秀",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将"原生态"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多一些自然、真实和朴素,少一些喧闹、花哨和浮躁,更有常态味道,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当然数学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绝不是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手段原始,不注重教学效果,而是教学理念更深层,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实际.它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真实、自然的课堂,它追求的是朴素、简洁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让"活动'生活化;让"活动"体验化;让"活动"情感化;让"活动"个性化.教师要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设计真实、有效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真知.  相似文献   

8.
把品德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覆盖到儿童的整个生活,构建小学品德全过程教学:一是从教学时间上延伸,把品德教学时间从原来的课堂"40分钟",拉长到"一百天",以学期为单位整体安排实施;二是从空间上拓展,把学习环境由教室"小课堂"扩大到整个社会"大课堂",以最接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场景选择"课堂";三是从教学路径上拓宽,从较为单一的课堂活动,扩展到综合性学习,从而让学生从刻意的课堂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获得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的提问不仅仅是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分配问题的"给定"、"目标"、"障碍",注重教学的预设与教学生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多层次的提问方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使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0.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品德教师追求的目标,但是公开教学中教师表演多,基于学生的生成少;多媒体运用多,学生深入思考少;盲目跟风多,钻研教材的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现实始终困扰着教师。有效的品德教学,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活为蓝本,以教材为依托,追求真实的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把握好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真实的练习。品德教学应努力追求自然真实、质朴无华的境界,用精于心,简于形的课堂理念,真正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蔡玉琴 《教师》2013,(21):39-39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敏锐的慧眼,面对"意外的生成",能灵活机智地把握时机,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我们灵动的智慧把"意外的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细节演绎出别样的精彩,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倡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培养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下引领学生多关注生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课堂十分强调学生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很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安排——"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这早已深入人心、也早已流行于课堂的理念的召唤下,如今的课堂确实是热闹了,活泼了。但"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口号;而"能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实效。"真"语文,需要的是"真"活动;语文课上的活动,也需要求"真"打"假"。如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活动的表象背后,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冷眼旁观,需要我们冷静反思:"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理念;"能让学生动起来",这已是行动;而"真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彰显思维发展的道德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课堂要素与设计要点。其课堂要素包括使学生充分参与思维活动、逐步优化思维品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其设计要点突出"两把握",即把握思维阶段,提升教学思维逻辑;把握学生表现,深化思维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儿童的真实是课程的基础,真实的品德与社会课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与追求。给学生一个真目标,让学生体验真过程,使学生流露真感情,让学生做出真选择,对学生做出真评价,用真实演绎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彩。一、制订真目标,让出发点和归宿统帅灵魂教学目标是课堂的"魂",教学目标是一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真实目标的制订与实施,是教师进行课堂教  相似文献   

16.
"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预设"错误",预约精彩生成;预设"问题",预约精彩生成;预设"弹性",预约精彩生成。教师课前多一分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分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分发展。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出"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音乐课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课程,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多,双边活动频繁,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也会特别多。处置好这些"意外",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科学探究要求"以求真为目的",而"真实是由简约得来的".物理探究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设计追求形式、探究实验包办太多、课堂提问缺少思维含量、赏识性评价过于频繁等问题,症结在于教学行为对接度较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课堂节奏调控不足,因此,在以学生科学探究为主的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教学三维目标展开,为学生创设"真情境",引出"真问题",实施"真探究",付出"真情感",从而习得"真知识",生成"真智慧",使科学素质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正>食材因烹饪而各具风味,课堂因活动而增添"滋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将课程性质定位为"综合性、活动型",这催生了新一轮"课堂革命"。2017年新课标倡导的活动型课程之"活动",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和形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是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素养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基于此,可以把课堂活动分为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道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思维、让学生形成活动能力、让学生学会组织参与活动等五类。因教学目标差异和学生群体需求的变化,设计不同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正>品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感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一、创设活动情景,有效体验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