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儒家尊重生命,认为人的生命具有道德性,可以超越生死,获得不朽。儒家生命观启发人们,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体验生命的学问,教人成为有体验、有情感、有意志、有价值感的完整的人,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是生命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王嵘 《文化学刊》2009,(1):136-139
色彩负载着人们对生活的体验,积淀着记忆情绪。“黑色”内涵丰富,透过其传统文化观、哲学观、心理观、艺术观等来解读其泛文化意义,为跨文化交际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3.
国家文化形象建构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内涵要素认知不足、建构行动不系统、多主体协作意识不强等是当前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中的重要观念障碍。在核心行动方面,应建立广义的国家文化形象观,与时俱进地推进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建构过程要注重丰富推广体系、创新载体方式、建立情感纽带、优化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4.
无论汉民族文化抑或少数民族文化,都有将花视作民间信仰的传统,这种多民族之间不谋而合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共通性,即对生命的敬重及族群情感的维系。花神信仰既是勾连本族人民的共同情感和本土文化意识的纽带,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交互融的枢纽,尤其是在当前多民族交融语境之下,花神信仰起着沟通交流的关键作用,同时其自身的意义也在不断丰富,书写着当代实践的多样篇章。该文探索了花神信仰在当下的实践模式,以舞剧《花界人间》为例分析了花神信仰的现代性叙事表达,进一步肯定当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革新和新内涵的赋予,在延续民族精神和审美内涵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大众对花神信仰的文化认同感,继而从文化认同层面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陆机生命意识中有两个矛盾:一个是乐生哀死与生死如一的矛盾上,另外一个矛盾体现在陆机追求对生的超越上,也就是儒家入世"三不朽"与道家出世隐居思想的矛盾。陆机的生命意识由乐生哀死改变到生死如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陆机的生命意识看似矛盾,实则是陆机在经历了那残酷的社会现实体味惨淡黯然的人生之后,穷极思变思想自然回归道家思想时必然会有的一种体悟。  相似文献   

6.
墨子"尚力而非命"的观点,强调人们通过劳动和进取获得生存的态度,反对"听天命"的人生态度;墨家道义高于一切、为义可视死如归的生死观,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墨家通过信鬼神来实现治国利万民的做法值得肯定,对当代人的死亡意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本文从墨家思想出发,具体探讨墨家的生命观、生死观、死亡观,进而探讨其对当代中国人死亡意识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图腾形成于原始时期,种类丰富,不同的图腾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虎被喻为百兽之王,是强壮和权利的象征,因此虎被彝族奉为圣物、奉为祖先。彝族人将老虎作为民族图腾起源于最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的认识,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生命意识,并通过对生命意识的认知不断生成自然崇拜。这种崇拜的形式表现在彝族将虎图腾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和服饰设计中,形成图腾崇拜背后深厚的文化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基础是人的生命,教育必须依据生命的特征来进行.然而,现代教育在对实用和功利的追求中淡化了生命教育的追求.探索高等教育生命缺失的原因,发展生命的内涵,促进教育的回归,以期对当今的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的现象逐渐增多,沉迷于网络世界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情况源于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存在问题,这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大教育者的思考.文章从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两个角度进行实际情况调查,了解当代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现状,并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形成目前状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先人执着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他们确认自身与山水处于和谐的人生伙伴关系,进而将山水视为对象化的自身,山水与人有类似的感觉和情绪。当这种渊源深远的集体意识转入到艺术领域,音乐家首先发明“移情”山水之说,画家以“势”表现山水的生命态势,文学家以“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表述人与山水双向交流的关系。山水艺术的生命意识在绘画领域得到更生动更直观的表现,从荆浩到郭熙,画家们描绘山水鲜活的生命有非常自觉的意识,进入到山水“人化”的境界;继而至石涛,提出“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新命题,山水真正地成了画家的自身,画家生命意识与山水的生命态势有了主客一体契合无间的融合,于是中国山水艺术再次上升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最高审美境界,辉煌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1.
煮泉论道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的“高子夏时幽赏十二条”中有一条“三生石谈月”,他说:“中竺后山,鼎分三石,居然可坐,传为泽公三生遗迹。山僻景幽,云深境寂,松阴树色,蔽日张空,人罕游赏。炎天月夜,煮茗烹泉,与禅僧诗友,分席相对,觅句赓歌,谈禅说偈。满空孤月,露清辉,四野轻风,树分凉影,岂俨人在冰壶,直欲谈空玉宇,寥寥岩壑,境是仙都最胜处矣。  相似文献   

12.
庄月江 《文化交流》2016,(10):50-52
正3月的一天,龙游画家包美珍来看我,我请她在孔府花园小坐。小包说今年下半年她要在衢州市群艺馆开个人画展,事情由美协筹备。我说好,眼下莺飞草长,到时秋花烂漫。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阿衡(朱秉衡)发来一首配画诗,叫我看看。于是,我俩的话题便转向阿衡与小包。小包回忆,1988年她从衢州师范毕业后分  相似文献   

13.
Age curves, which relate age to creativity or exceptional achievements, seem to take two forms: some artists bloom early (Picasso), others later in life (Cézanne). We argue that this objective fact is not related to their mode of creation according to which some artists proceed by drawings made prior to the painting's execution, while others are more likely to imitate and achieve this through color and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itself. JEL numbers:Z10,Z11A very preliminary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s a discussion at the conference Measuring Art: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of Paris, June 2003.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0月13日,杭州钱江新城杭州市图书馆,一场独特的雕塑展正在进行。观者需通过一段黑暗的盲道,触摸粘贴在墙上的盲文,方才豁然得见:一道沧桑的铁轨、一张银钉突兀的圆桌,一段身躯,静静地等待着,沉沉地呼吸着,默默地诉说着……  相似文献   

15.
金煜 《文化交流》2010,(6):25-28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曹聚仁之子曹景行,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1989年曹景行移居香港后,曾在媒体任职,现为大学教授和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16.
耀忠 《文化交流》2011,(11):68-71
杨洪基是总政歌剧团的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少将军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演唱的那首气势恢宏的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被亿万歌迷传唱。而最近,杨洪基唱的一首校园流行歌曲《不怕不怕》又流传大江南北,他唱起这首节奏欢快的歌曲充满了青春活力。2011年5月10日,杨洪基作为北京  相似文献   

17.
方小宁 《文化交流》2008,(10):14-17
我曾多次探访冰心老人,每次都为她那正直的民族良心而震动,但又怕她忧思太重伤心,影响睡眠,有时候就请她说说寻常趣事。那天,她坐在大书桌旁的转椅上,纯白漂亮的爱猫咪咪静静地蹲在桌上,窗台上有盆盛开的君子兰。老人缓缓地笑说着,那双饱经风霜却依然澄澈如水的眼睛,使人悠然地想起"五四时期"的冰心。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个平凡的农民, 他是一位非凡的奇人. 个人办起博物园,园内藏品少说也有3万件!令人惊叹的,更有博物园群房,全为古代民宅,而且从砖头、瓦片到木料,都从异地拆来,修旧如旧.人们置身其间,仿佛时光倒流,感受前人古朴生涯,勾起一份淡淡的乡愁,使人流连忘返,为美丽乡村添上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9.
正当名闻遐迩的西泠印社一百周年纪念之际,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题画诗集《吴昌硕题画诗笺评》,经昌硕故里李弘伟君历经7年的精心编撰,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全国发行。 作为大师故里后辈的我,有幸担任此书的责任编辑深感荣幸,然而读着编着,忽然愧惶和汗颜起来:是啊,大师的书画篆刻艺术早就盛名赫赫,被世人推为一代宗师。然而作为大师的诗艺,我却不甚了了,这次一篇又一篇地读着这部集800余首诗作之大成的皇里巨著,我的心灵顿时被震撼了!原来这位中国的伟大艺术家不仅在书画篆刻艺术上为国人创造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在诗之艺术上,也为世人立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20.
龙山 《文化交流》2012,(6):68-71
休闲,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在我国藏区,有着多种风格和形态的休闲风俗。每年七月,藏族同胞在大自然中享受灿烂阳光、清新空气和大美景色,显示出他们理解休养生息、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