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殷恒婵  卢敏  王新利  陈雁飞 《体育科学》2007,27(5):41-46,56
对32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的现状和特点。进一步探索了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即压力、人际关系、情绪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而且,这3个因素所起的中介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是压力、人际关系、情绪,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测量,并对运动处方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及阳向项目数、总分均高于国内青年常模;2)运动处方锻炼的新生代农民工与非锻炼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3)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运动处方锻炼是一条行而有效的途径,且运动处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的改善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3.
情绪在运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当前大学生的总体情绪状况,以及运动与非运动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状况和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情绪的7个维度(紧张、抑郁、愤怒、慌乱、疲劳、精力、自尊)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紧张、愤怒、疲劳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抑郁、慌乱、精力、自尊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精力、自尊、抑郁、慌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层面分析北京市肥胖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与特点,为研究体育锻炼促进肥胖中小学生自我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自我认识量表对北京市972名肥胖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北京市肥胖中小学生的体貌、运动自我维度和总体自我认识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总抽样样本;②性别和年级对肥胖中小学自我认识水平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③在控制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影响后,不同群体对肥胖中小学生的总体自我认识及其各自我维度的效应显著.结论:运动群体肥胖中小学生的学业、外貌、人际关系和运动能力的满意度和总体自我认知、评价水平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方式与中职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宝鸡3所职业技术学校随机抽取的575名中职生为研究对象,按运动方式将其分为安静组、室内运动组和室外运动组,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对测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1)“室外运动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其正向情绪、社会关系与社会适应、自我概念各维度上显著高于“安静纽”和“室内运动纽”,在负向情绪得分上显著低于“安静组”和“室内运动组”,“安静组”和“室内运动组”的中职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运动方式与中职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相关显著,均达到.05的显若性水平。结论:室外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运动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网球运动对不同人群情绪诱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量表测试等方法,分析了网球运动对不同人群情绪的影响.结果认为,网球运动能对人的即时情绪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老年人会产生良好的情绪效益,能激发中老年群体的活力,使他们充满激情,对人们身心平静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从事网球锻炼也会导致中老年人生理疲劳的出现,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乌鲁木齐市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现状评估,分析存在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乌鲁木齐市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的合理化干预对策。方法:统一采用SCL-90症状量表的对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134名听力残疾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生明显差,总体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接近44.03%,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强迫、躯体化、敌对、精神病症状是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好的听力残疾中学生比家庭关系好的听力残疾中学生,在抑郁、强迫症状、敌对心理问题上较严重。结论: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急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社会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作为评测工具,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讨论情绪,自我认识,人际关系3个方面有心理内容与体育锻炼行为是坚持性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坚持,进而提高锻炼效果,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太原市部分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长短等方面与心理健康关系加以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参与活动次数的多少、活动时间的长短对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活动次数越多,活动时间适当的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方面都较强,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找出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体育锻炼对策。方法:以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和体育锻炼问卷为工具,通过随机抽样207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利用SPSS25.0软件进行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10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症状)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职称在各项因子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各项因子与体育锻炼之间均有着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P<0.05;r<0);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各项因子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t<0)。结论:(1)高级职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教师中较为严重。(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各项因子均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3)保持适当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niversity-based instruc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A) courses and changes in overall PA levels and negative mood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 The study also sought to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change in PA requir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mood in course enrollees. Method: Participants were university students initially completing PA below the level recommended for health who were either presently enrolled in an elective instructional PA course (treatment group, n = 52, 69% female) or not presently enrolled in such a course (comparison group, n = 32, 69% female). Validated surveys assessed volumes of PA completed per week and overall negative mood from baseline to course end. Mediation analyses assessed group effects on mood through PA changes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 between PA and mood changes.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crease in PA and significantly more reduction in negative moo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hange in PA complete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and change in negative mood, and change in mood complete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and PA.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a reciprocal, mutually reinforc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PA and mood. An increase in PA of at least 2 days/week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negative mood, with no greater effect for more increase. Conclusions: Results provided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based instructional PA courses and how they might be leveraged to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ossibly contribute to their academic success.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身心健康指标测试情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部分身心健康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认为,实施心理教学法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未实施心理教学法的学生,在人格、情绪、个性、焦虑、敌对、偏执等项因子上,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恐怖等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心境状态量表(POMS)和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测量和评定;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了运动处方,并组织了教学实验.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运动处方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结果表明:运动处方教学对听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听障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效果与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只有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学生的技能练习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既掌握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身体锻炼方式与中老年人信息加工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82名受试者被分为3个锻炼组和1个对照组。3个锻炼组是:大极拳/剑组、导引养生功组和慢跑锻炼组。结果表明:1,积极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指标明显优于不积极锻炼者;2,各积极锻炼组之间心理健康指标的差异不大;3,太极拳/剑锻炼对于中老年人数字广度的保持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表现为它见效快,所有负荷小,但如果坚持锻炼时间在6 a以上,则慢跑锻炼比太极和导引对数字广度的保持更为有效;4,身体锻炼对延缓心理衰老的积极作用,可能在于其对参与者注意和意识状态的有效调整。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层抽样法调查了我国上海市、天津市、成都市、武汉市和福州市5城市的2187名18~69岁的居民,主要调查了他们的运动愉快感产生情况,以及居民运动愉快感的产生与他们的体育锻炼方式和运动量的关系,并研究了有、无运动愉快感居民的心境状态、健康状况的区别。结果表明:有63.74%的居民体验到了运动愉快感,这部分居民大多是2人或2人以上结伴或集体进行体育锻炼,而且他们的运动量显著大于无运动愉快感的居民。有、无运动愉快感的居民其心境状态和健康状况也有差异,有运动愉快感的居民其心境状态显著性地好于无运动愉快感的居民,并且他们的总体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也显著性地好于无运动愉快感的居民,说明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达到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变量。因此,建议我国城市居民通过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适宜的运动量,并采取结伴锻炼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身气功戏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社区居民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临安市区60名5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规律的练习6个月的健身气功,并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实验前后的中老年人(60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在SRHMS测试中发现经过6个月锻炼后中老年人的正向情绪、身体症状与负向情绪等维度得分较锻炼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健康子量表总分上,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较锻炼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健身气功能够改善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运动锻炼、人格特征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采用集体问卷测试,分析了运动锻炼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能力知觉与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相关,运动锻炼的水平与中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关系。中学生运动锻炼的兴趣水平和努力程度对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个性人格特征影响锻炼的兴趣,而努力方式受性格的制约,心理健康与运动锻炼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竞技运动心理、大众锻炼心理和体育教育心理3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3个领域:运动员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检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大众锻炼心理领域关注的重点.体育教育心理研究突出表现在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研究,应用性研究增多,对重要的基础理论探索更加深入.但在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心理建设功能领域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较多.运动心理学研究将主要围绕运动员心理训练、各种生理指标在监测与评价运动员心理状态或心理机能时的信度与效度、运动员的运动认知和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