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走进一些中小学的校园,学生过于成熟的表现会让人感到惊讶.他们"过于规范"的语言、"非常标准"的礼节、"十分到住"的角色表现……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更是"规范"到了极点.他们表现的"成熟"程度.印使是成年人也会"望尘莫及".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必须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以逾越一道道青涩的成长鸿沟.因此,孩子具备如此早熟的人格应该说是一种不幸.  相似文献   

2.
时下,走进一所中小学的校园,学生过早的成熟表现都会让人感到惊讶。他们“规范”的语言、“标准”的礼节、“到位”的角色表现,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更是“规范”到了极点。他们表现的“成熟”程度,成年人都有些手足无措,甚至“望尘莫及”。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这样的人格早熟就应该是一种不幸。一个孩子如果还从内心里以此为荣,那么这样的教育观象就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学生何以会如此“早熟”?我们到底是如何施教的?人们不禁要问:小学校里学生都“规范”得像大学生—样,就是真正的“养成教育”吗?说到“实验”,学生一夜…  相似文献   

3.
贾宪章 《宁夏教育》2005,(7):114-114
时下,走进一所中小学的校园.学生过早的成熟表现都会让人感到惊讶。他们“规范”的语言、“标准”的礼节、“到位”的角色表现.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更是“规范”到了极点。他们表现的“成熟”程度,成年人都有些手足无措,甚至“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4.
陈少英 《师道》2006,(4):36-37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而忽视“情”,使学校——知识的海洋变成茫茫无边的苦海,求知本是世间的快乐,而许多学生却感到是苦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唤起求知的欲望,还须重视“情”,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特别是有些后进生,学习基础差使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听不进去,进而做出不规范的行为表现,学习上的失败又导致他们自卑敏感,如果不注意与他们沟通,适时进行疏导,他们往往会在课堂上做出“惊人”的表现,扰乱课堂,引起别人的注意。一件真实的事情曾经给我很大的震撼:一位老师在巡堂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在有限的时空内怎样才能取得无限的教学效益呢?我以为采用“扶放结合”的教法,是最明智的选择。“扶放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初中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教育学》),正是因为他们“半幼稚”,所以需要老师热心的、得体的“扶”;正是因为他们“半成熟”,所以他们要独  相似文献   

6.
现今的世界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以各种面貌冲击我们的中学生。笔者在课内课外与一些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看社会或过于老道、或过于片面;观察人际关系或过于金钱化、或过于权利化。他们思想的不完全成熟,导致了他们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的思想领域为其导航,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更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师在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发育不成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往往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比如,当学生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们便渐渐倾向于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同样,学生在做某一件事时,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们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这个时候,他们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工作的『方圆』徐红山班主任工作水平高低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其工作方法的“方圆”艺术。所谓“方”,即工作的准则、原则。所谓“圆”,即工作的策略、技巧。过于求“方”,则会有悖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古理;过于求“圆”,则会丧失教育学生的原则。班主...  相似文献   

9.
一九九九年阳春三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特邀请六位98级大学生就语文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座谈。他们是武汉大学文学院学生杨丽、江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重点文科基地班学生盛中华、吕绍刚;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国家重点文科基地班学生孙敏、孙成。这六位同学均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他们以其独特的身份回首反思中学语文教学,有一种独特的视角与感受。也许有些话题对他们来说显得过于沉重了些,也许他们的言辞有的过于偏激,显得不够成熟,但毕竟他们是中学语文的受教者,是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思考或多或少会…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控力较差,容易产生上课“走神”现象。如果偶尔一两次,尚属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倘若学生经常如此,甚至感到“走神”是一种解脱,那就是不正常的了,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扭转学生上课‘促神”这种不良习惯呢?一、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上课‘促神”是由于接受知识感到过于吃力,不听怕被老师批评,听又听不懂,使大脑处于紧张和疲劳状态,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所以,要使学生上课不“走神”,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不宜…  相似文献   

11.
秦保平 《课外阅读》2011,(9):134-134
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草地,他们会让百花争艳;给学生一次表现的机会,他们会把精彩呈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接纳学生、倾听学生,呵护学生的“不同声音”。  相似文献   

12.
做班主任的,免不了会碰到学生的恶作剧,初二的学生,尤其会闹出点花样来,这也不足为奇。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他们身心的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在心理和生活中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过分依赖成人,他们对自己的成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体验,他们想极力争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地位,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摆脱周围所谓“权威人物”过分的监督和约束。于是,他们往往要采取一些“一鸣惊人”的行为以引起周围人的关注,证明自己长大了,表现自己的所谓“个性”,譬如剃光头、染头发这些举动,正…  相似文献   

13.
“挫折”,指日常生活中的失利、失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所遇到的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而引发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受过挫折的学生,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表现为紧张、过于敏感、精力不集中、心情郁闷……这些表现,轻者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者则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学生挫折教育亟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现代中学生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成长的“时代宠儿”。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爱…  相似文献   

14.
选取学生424人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学习困难学生显著的表现为较为消极,较少使用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而更多地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2.从心理特点来看,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我概念比较消极,并且具有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征;3.学习困难学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及不健康的人格是导致他们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隔代监护”产生的负面效应 1.对心理性格方面的影响 由于孩子长时间不能与自己的父母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使他们自我封闭、沉默寡言、产生自卑感,缺少同龄人本该具有的天真、活泼、可爱的品性。如果代理管教较严,就会使他们形成胆小、内向、孤僻的性格,表现出过于敏感、脆弱等;如果管教过松,特别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就会使他们娇惯,以自我为中心,品格低下,胆大妄为,导致不遵守学校纪律,与教师顶撞,欺负其他同学,甚至有损坏、偷盗学校财物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用品等不良行为,最终走向违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提起纪律教育,有些教师就会想起规规矩矩、文质彬彬的学生来。这些学生顺从、听话,教师对他们感到得心应手。而对那些不听话、调皮的学生则感到头疼,总想用“不准”“不行”之类的话语去限制他们,结果适得其反。其实,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他们接受教育会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最初是听话阶段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表现为依赖性大,依赖父母、教师,特别是教师的话对他们来说就是“金科玉律”,不可违抗。他们总是说“:这是老师说的“”这是老师要做的”……他们的言行,完全以教师的要求为标准。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些教师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总喜欢树立“典型”,杀鸡儆猴,试图用最严厉的处罚来警戒犯类似错误的学生,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而且更为严重是会引发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有错必罚”并不是教育犯错学生的理想方法。那么采取不理不睬的方法又会如何?由于我们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不能完全分辨是非,他们很多时候错了但却不知道为什么错,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由小学步入中学时,学生的心智还没成熟.陡然接触到世界地理。会觉得地理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冈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成了初中地理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笔者逐渐摸索出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一些青少年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为保护自己、表现自己或精神寄托,往往组成“小帮派”。学生中的“小帮派”,有一定的危害性,有的严重影响学习,妨碍其健康成长;有的为了小团体,惹是生非,违法乱纪。所以,教师对学生“小帮派”要高度警惕,及时疏导,妥善处理。第一,要认识到青少年学生中“小帮派”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绝对禁止。对学生“小帮派”情况,教师要调查研究,了解其性质与特点,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反之,粗暴禁止,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二,要善于与“…  相似文献   

20.
金水 《教育现代化》2005,(8):123-123
教师不是那么好当的,“一日为师,”也许“终身受骂”。过于严厉、甚至于苛求学生的教师,会让年幼不懂事的学生当时就恨之入骨,而教学过于宽松、甚至放纵学生的教师又将会被长大成人的学生计较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