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如何评价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历代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无论是臧是否,总是把苏诗放在古典诗歌的历史性重大转折点上来考察,或盛赞“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或讥讽“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由此可见,正确分析苏诗的艺术特征,这不仅是客观评价苏诗艺术成就的关键,而且对我们历史具体地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趋势,也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说苏诗“长于趣”,姚莹更称赞说:“眉山绝趣苦难追”。选取传诵中的34首,分“谐趣”、“奇趣”、“理趣”三部分,略探眉山之趣。  相似文献   

3.
通览苏诗,可以发现“人”意象成为苏诗一个蔚为大观、具有独特艺术品质的意象集群。这些“人”意象根据组群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有人”和“无人”意象,仙人、道人、佛人意象,以及古人与今人、舟人与游人等其他意象,苏诗中的大量“人”意象集群的出现既有对前人意象的承继,也与其儒释道交融的思想密切相关,是其哲学思辨下美学意蕴的生动体现,融哲思与诗意于一体。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苏轼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概括很有见地。他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诗的主要艺术个性是奔放自然,爽利明快,“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正如朱熹所说,是“一滚说尽无余意”(《朱子语类》)。苏诗并不长于蕴藉含蓄,耐人咀嚼,而是以放笔快意,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见称。诗人自己也说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说》)。其实不只是散文,他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生命力的作家之一,历代的苏诗研究经久不衰、光景长新。但是,以自觉的学术史意识对苏诗的研究史作全面系统的考察,总结、分析与评判历史上苏诗研究的丰硕成果,迄今仍是一个值得亟待拓展、深化的学术领域。王友胜博士的这部《苏诗研究史稿》第一次对苏轼诗歌的研究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析,对本专题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结构框架、研究方法诸问题发凡起例,纲举目张,思致颇密,用力甚劬,其草创之功,值得称道。这对建立并进一步完善本学科的体系与规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作为“史”,作者着眼于梳理,归…  相似文献   

6.
前期“南行”诗是苏诗的发轫之作,同巴蜀与荆楚两个文化圈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旁及关注边事、考察民情和对人生的思考,亦有可观。这批诗作题材丰富多样,初步显示了苏轼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感受和表现的艺术本领。它们是作者气象峥嵘、色彩绚烂的青春之歌,初步创造出了清雄的风格,写实手法多样化,且兼备众体。它们还是苏诗开辟新境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古代诗坛名家早期作品一个较完整的范本,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苏轼作品的研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其成名及以后的作品,然而,苏轼的灵感火花并非是偶然间点燃的,其许多名作的奠基内含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本文试图从苏轼的“南行诗”入手,着重分析“南行诗”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对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探究“南行诗”作为苏诗创作发蒙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南行诗”创作经验为苏诗发展提供的必然性价值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代文化哺育一代伟大的诗人,而各时代的伟大诗篇又总要反映出时代文化的特色。苏诗离不开宋代文化的哺育,苏诗又处处反映出当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宋代书籍印本之传播为诗人吸收前代及当代文化成果提供较前代方便之条件;二、北宋徽宗以前在思想界儒释道互相渗透及融合,反映在诗篇中三者兼收并蓄之现象;三、书画艺术之发达;四、各地民俗文化与苏诗之关系;五、茶文化。结论认为研究宋代文化史不可不重视苏诗。  相似文献   

9.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诗坛,分唐界宋、畛域极为分明,清初人论苏诗的意见因此而错综纷纭,他们往往“韩苏”并称,对苏诗用典的得失,苏轼的和陶诗以及以为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从总体趋势看,他们能正确认识到苏诗改造传统,追求新变的特征,这是较明人为进步的一面,但是,上于唐诗的典范作用还以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存在于他们心中并支配、,制约着他们的诗学观念、至使其对苏诗艺术上种种特征无法有公持平、切合实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文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文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12.
苏轼宦海“漂流四十年”,历县治以上90余城,足迹行程逾万里,忠勤公事,乐观率性,一饮一啄关乎民生己生,经意不经意间留下大量食事信息,成为研究北宋饮食文化的珍贵的宝库。本文在梳理苏轼食事诗词文基础上就其在饮食、茶、酒三方面诗词作一初步分析,并高度评价苏轼在推动食事登上诗歌大雅之堂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苏轼诗虽公认为宋诗代表,但其富有幽默特色这一重要特征却没有在多数文学史中得到应有的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对苏轼诗的幽默魅力特征进行了论证,对其幽默特征分别从引人入胜的理趣、真情感人的自嘲、友好风趣的调侃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阐述。  相似文献   

15.
晚清张道的《苏亭诗话》是宋元以来唯一的一部熔评论、补注、系年、辨伪、校勘与杂考于一炉的综合性苏轼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历代诗话闲谈与随笔式的写作惯例 ,多为杂考、补注 ,集中了北宋以来众多学者研究苏轼的大量成果 ,又时出新见 ,发前人所未发。但有的地方摘录材料多 ,而阐释不够 ;有的补注过于冗长 ,而语义不明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论者以风翔诗为苏轼的最早期作品,而笔者认为,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最早期作品应该是其二次出蜀赴京时所作七十八首南行诗。南行诗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主要起萌,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我们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全面观照,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苏轼豪放词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性情,其次与他的词学理念及他的词的创作主张有关系,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必然产物。苏轼豪放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概括。苏轼豪放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是打破了“诗庄词媚”界限,“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境界;其次突破了词的声律的束缚,真正实现了词体的大解放,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第三,对词的语言进行了革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清新韶秀见长;第四是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相似文献   

18.
苏门人由分散交往到聚会京城,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政治理想与生活志趣,但他们对苏诗的评价却见仁见智,或褒其济世救民的淑世精神,或贬其诗艺粗疏率露,或重视其学术、器识而不看重其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苏轼论诗作诗常不相符,开放的门派观,创新求变的风格不为时人所接受,以及苏门人彼此没有形成共同的学主张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载酒堂考     
今人或云 :黎子云曾让居与苏轼 ,苏轼遂将黎宅命名为载酒堂 ;或云 :张中曾在黎宅外为苏轼建成了载酒堂。从海南方志、《宋史》等史料以及苏轼所有在琼诗文均未言及让居一事 ,可以推断 :黎子云不曾让居与苏轼。关于张中建载酒堂一事 ,现在史料除民国《儋县志·苏轼传》有明确说明外 ,其他史料均未明确说明 ,这个观点其实源于对一句话的错误理解。结合苏轼在琼诗文并无一篇言及载酒堂之建成的事实 ,可以推断 :苏轼贬儋期间 ,载酒堂并未建成  相似文献   

20.
对苏轼词在词体发展中的作用,许多论者从“以诗为词”“韵”等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苏轼词的众多题序,可以发现苏轼对当时业已形成的词体功能和特征的态度,并进而从其对词体的态度上,追寻苏轼词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