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关于苏轼和苏诗的研究现已硕果累累,但对苏诗研究者的研究,对苏诗研究史的探析,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苏轼研究史稿》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李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风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李白诗歌对苏轼诗词有不少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诗与白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多主观激情;苏诗在句式上比白诗更散体化  相似文献   

3.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4.
百年苏诗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苏诗研究与苏轼研究特别是宋诗研究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最终肯定的曲折历程。苏诗研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文献基础特别是诗学理论方面仍应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5.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古与考订,诗注与诗评结合,针对性强,表现出了与宋人注苏的不同面貌;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侧重于艺术分析,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比较研究是经常运用的方法。清人注释、评点苏诗繁荣的原因在于:首先,清人标举、学习宋诗,风气日渐浓厚;其次,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再次,清代注苏诗的学学问淹博,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历代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无论是臧是否,总是把苏诗放在古典诗歌的历史性重大转折点上来考察,或盛赞“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或讥讽“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由此可见,正确分析苏诗的艺术特征,这不仅是客观评价苏诗艺术成就的关键,而且对我们历史具体地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趋势,也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者,历来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对其诗歌的研究与编译也经久不衰。在中国传统文学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同时,苏轼其人、其诗也受到海外世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汉学家的重视,各类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中选编苏诗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20世纪末期出版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便选入较多的苏诗,从诗歌编排、诗歌体裁与诗歌内容三个层面去分析其不同于国内的编选标准,有利于认识英译选集对苏轼其人、其诗的另类解读与多元化呈现。  相似文献   

8.
论苏轼诗的比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诗除讲究才学、讲究议论、善于用典等艺术特点外,善用比喻也是苏诗的一道亮丽风景。苏轼诗中的比喻不仅新颖贴切,生动形象,而且形式多样。本文试图就此略作探究,以期对苏诗的比喻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文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文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10.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11.
韩愈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时代,但在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对诗歌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的认同等方面,可以看出韩诗对苏诗有重要影响,但苏诗整体上青出于蓝,既全面吸收韩诗的艺术成就,又有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对苏诗的研究,向来众多,而从叙事角度对苏诗进行分析,却很少见。本文试对苏轼《芙蓉城》诗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叙事的角度初步探求苏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对苏轼作品的研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其成名及以后的作品,然而,苏轼的灵感火花并非是偶然间点燃的,其许多名作的奠基内含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本文试图从苏轼的“南行诗”入手,着重分析“南行诗”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对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探究“南行诗”作为苏诗创作发蒙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南行诗”创作经验为苏诗发展提供的必然性价值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苏轼诗歌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苏诗材料的整理、选译,苏轼的生平、思想研究,苏轼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研究。日本学者的苏轼诗歌研究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审视自身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反省之鉴。  相似文献   

15.
赵翼对苏轼诗歌创作的理论评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认为苏诗是宋诗的代表,并将其与唐家著名诗人的创作进行对比,以显示其诗史价值与地位。(二)从倡导性灵的诗学主张出发,总结出了苏诗创作强调天分,重视灵感,亦不废学问功夫的普遍规律。(三)论述了苏诗在语言、立意以及结构等方面求新求变的特征,并批评了前入及时贤对此的错误认识。(四)对苏诗的艺术技巧,如谐趣、用典等进行了精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陈师道作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与苏轼的交往长达二十多年。过去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充分。陈师道与苏轼的交谊,植根于他们对为人和交友的共同道德价值选择和在文学事业上的共同追求。陈师道在创作上表现出的与苏诗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其性格与人生经历的积极选择,并且得到了苏轼的鼓励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苏轼。苏轼诗歌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精诚实践、对道家文化的个性诠释以及对北宋书画文化的彰显,由此形成了苏诗的文化底蕴特点。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诗中的"病兽"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的诗中存在着大量的以“病马”、“瘦马”为代表的“病兽”意象。这类意象作为苏轼审美情趣的凝结,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对苏诗中的“病兽”意象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这类意象的审美内涵及苏轼钟爱这类意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初诗坛,分唐界宋、畛域极为分明,清初人论苏诗的意见因此而错综纷纭,他们往往“韩苏”并称,对苏诗用典的得失,苏轼的和陶诗以及以为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从总体趋势看,他们能正确认识到苏诗改造传统,追求新变的特征,这是较明人为进步的一面,但是,上于唐诗的典范作用还以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存在于他们心中并支配、,制约着他们的诗学观念、至使其对苏诗艺术上种种特征无法有公持平、切合实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木斋把苏诗还原到苏轼诗词文创作、宋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等多维坐标系中去研究。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居高临下审视苏诗这一文学现象,故能准确地洞见和窥探到苏诗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借苏诗的研究,反观中国诗歌史,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苏诗成了撬动中国整个诗史的一个有力支点,实现了理论建构和个别作家作品研究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