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例]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山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2.学习和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学会生率新词,读懂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能有触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学重点: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课前准备:课文插图投影片一张;简笔画投影片一张;课后填空题投影片一张。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谈话弓l人新课。…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投影片的编制和运用●江苏省滨海县中学单体刚一、导学程序题片的编制与运用教材是教学之本,是学生学习的命脉,阅读领悟地理教科书中的课文与图表是基本的学习方法。可将地理教材内容归纳整理出若干导学程序题,制成投影片,上课时投影在屏幕上,指导学生自学,...  相似文献   

3.
教学《将相和》一文,我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纬度预设了本课的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抓住人物特点,生成价值取向。一、激趣设疑,理清课文思路课前首先出示了《和氏璧》文配画故事,读完后,学生兴趣盎然,我趁势设疑:《将相和》一文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几个小故事,你愿意了解吗?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说出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学生通过整体感悟,很快了解了课文内容。接着,再次向学生设疑: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最后一部分就是讲了这个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学生通…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  相似文献   

5.
一、导人部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直观演示法,深入浅出,设疑揭题。首先教师演示: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一把筷子不容易折断。然后请一名学生做演示:一张纸很容易撕开,一叠纸不容易撕开。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过本课后,你就会明白了。〔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后,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说什么是集体。二、明理部分运用情节对比法,突出重点。首先出示思考题,请一名学生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默读,初步感知课文。然后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故事,同时出示课前画好的课文中的四幅挂图,完成有梯…  相似文献   

6.
1 电教媒体对想象力培养的优化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写作,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作的一双翅膀。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在这方面具有强烈的优势。如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三册《坐井观天》一课,小鸟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而课文没有最后的结论。为此我们编绘了一套《出井观天》活动投影片。小鸟说:“朋友,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青蛙恳求说:“朋友,能不能帮我上去?”小鸟用绳子慢慢地把青蛙提上来。活动投影片映在银幕上,录音机发出有节…  相似文献   

7.
在投影片中,如实反映课文的内容,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情节、景色、现象等,即借助形象画面,理解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以丰富感知,形成表象,这类投影片称为情景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景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一框好的语文情景片应该是具体,确切,优美,符合学生心理的视觉形象。在设计制作这类投影片时,除了要文图一致,主题突出外,还应注意对课文中的细节描绘。下面通过对几框小学语文情景片中的细节描绘分析,说明情景片中细节描绘的重要性。小学语文《繁星》一课讲述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天的一些特殊感受,我通过三框投影片来表现作者三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星  相似文献   

8.
1.阅读能力从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来,这个实践又主要来自课文的学习,因此,课堂的学习和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许多行家都认为,课文的学习,对阅读实践具有导向作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篇课文,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阅读能力,如何学好课文? (1)要听好课。做到;A.课前做到“三个在前”,即预习在前、设疑在前、思考在前。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围绕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及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自学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生疑设疑,思考解题答案。B.课中做到“五听”、“五记”。“五听”即听疑点解答、听知识点分析、听知识规律阐述、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课堂中能巧妙地设疑、显疑、激疑、释疑,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一、复习旧知──设疑“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将“疑”设在新;日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例题能顺利地进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课始就问:“老师这里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如果要围成一个长方形,你该挑哪些小棒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又问:“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老师抓住旧知,找出例题的生长点,为例题的教学铺路架桥。二、尝试练习──显疑教师要充分…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暂时不能得到全面普及,目前运用较多的就是投影。投影片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形象直观。那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投影技术呢?  相似文献   

11.
一、设疑导趣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布鲁纳说过:“学习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疑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对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起着积极作用。在该课教学时,我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放课文朗读录音,调动情绪,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体,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情趣。…  相似文献   

12.
第一,设疑解除法。就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解疑难的习惯。教学中,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部分,这是课文的难点,其中语句难懂,包容的事又多。在讲这个部分时,可打破常规,先展示问题,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讨论解疑。思考题可设计为:1.书屋的布置及规矩是怎样的?2.先生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3.师生所读的内容是什么?4.“我”在书屋学习情况是怎样的?虽然文章长,内容多,但运用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主题思想也就很明确地总结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备课札记《沙漠里的船》(五年制六册第18课,六年制六册第8课)学贵有疑。教学本课时可采用“步步设疑,探究寻因”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简述如下:一、课前设疑。了解沙漠特点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条件。为此,课前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沙漠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  相似文献   

14.
陈江兵 《考试周刊》2010,(10):63-64
在教学过程中“设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高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好“设疑”艺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探讨了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自然“热传导”实验教学中,教师引进电教媒体,把实验器材与投影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两幅投影片,并运用实验器材进行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投影片一(附图-(a))是根据课文插图教师自制的抽拉片。基片是火炉与一只铁锅,抽拉片涂成红色,表  相似文献   

16.
一、以题生疑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课题导入后,同学生交流一下:“中彩是什么意思?你见过的中彩者什么样?”(生活)“文中谁中彩啦?他是什么样?”(课文)通过课前这样的联系,明显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议疑、解疑的学习氛围之中。犤意图:由生活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构建大语文观的意识。犦二、以文议疑将生活里中彩者的“欢天喜地”与书中父亲的“神情严肃”相对比,很快就能发现中奖后的父亲正…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学生设问法”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设问法”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课文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或自行设计问题由同学讨论解答,或发现疑点向同学征答,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由学生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学生设问有两个层面,一是“设疑”,也就是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往往有自己新奇的发现,独到的心得。这些发现和心得,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学生设疑,向同学征答,此后设疑者说明了自己的看法,互相切磋。若自己的心得、发现是正确的,可以得以验证,也可…  相似文献   

18.
李江梅 《河北教育》2002,(11):40-40
以疑激趣。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学中,可把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着力点。如学习《一分试验田》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了主要问题来设疑,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主要意思,并把握了文章的脉胳。又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点拨学生特别注意“飞过来吧”中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  相似文献   

19.
疑在何处?     
设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定的疑难或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善于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设疑、疑在何处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答案、提升思维?1.紧扣疑难点设疑疑难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易被迷惑、分辨不清之点和难以理解之处。它们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疑对学生思维及时加以疏导。例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  相似文献   

20.
张敏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5):48-49
运用创新理念指导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树立创新理念,采取学生助教法进行课文讲解,创设学生设疑布阵的课堂氛围,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旨在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基础、较强综合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