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向群 《出版经济》2005,(10):32-35
当代传播文化,正在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这便是"视觉文化",或称"图像文化".视觉活动已成为主导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视觉形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2.
当下,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传播时代,传媒的视觉化倾向诱发了大众对各种影像的迷恋,图像的泛滥刺激了享乐欲望的膨胀。为避免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像的生产和传播滑向一种功利主义,避免人们迷失在新奇刺激的视觉快感中,大众传媒必须保持深刻的理性反思精神,在握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坚守人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日趋多样,文字的垄断地位一再受到挑战,我们的社会步入了以视觉图像为主导的时期。用美国图像理论学家米歇尔的话来说就是“图像的转向”,即:人类文化日益摆脱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而向图像文化转变,它以摄影、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为载体,在整个文化领域变化。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构万物互联时代的传播范式。万物互联致使媒介不断溢出其所属边界,延伸至传播主客交融动态群,将自身转化为图像思维范式,嵌入“日常生活化”的泛媒介与算法技术浪潮中。图像以崭新的话语生成方式,改变信息流动规模与量级,在视觉文化转向与传播媒介形态革新中,凸显媒介载体对信息传播松散耦合与分布式的交互协同关系。阐论图像传播范式及其谱系重构有益于改善视觉传播对传播理性的损害,创新性架构将促使视觉传播修辞范式完善进程,从秩序、表征、整合修正图像传播革新,以学科互涉的协作、流动,促动图像传播谱系重构从应然走向实然。  相似文献   

5.
媒介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在实质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因此,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深刻理解网络社会形态下信息传播技术和生态的本质变化,以网络逻辑重新建立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即从传统型媒体转向平台型媒体;从封闭式生产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众包模式;以超时空的人际关系网络重塑媒介内容分发渠道;以良好的用户关系网络为中心构建多元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6.
别海燕 《编辑之友》2017,(7):33-36,43
当代视觉转向过程中形成的“有图有真相”的表述,成为图像传播的新规约,具有积极的价值判断意义.然而,在互联网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使用群体内部产生了难以弥合的数字鸿沟,数字土著与数字移民的群体分化对图像传播中“有图有真相”的新规约产生严重冲击.数字鸿沟易于导致对单个图像内容理解的分歧,易于混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图像传播意图,易于助推谣言性质的图像大肆传播,导致图像传播信息舆论场的分化,扰乱了真实信息的图像传播秩序.究其根本原因,追求视觉快感促使图像生产加速而导致图像过剩,图像信息传播不对称,图像难以成为我们在网络空间中视觉经验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8.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标志的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呈现出广谱性特征,构建了全新的视觉公共性图像形态。虚拟性与“拟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也是媒介建构的出发点,人与媒介互动过程中内在地规定了虚拟性特征。数字媒体的迭代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拟像”形态,推动了媒介视觉传播的全面“拟像化”,反映了工业文明生产的广谱性“图像生产机制”。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使文字、图像、视频具有了互文性特质,实现了不同文本整合传播机制。数字媒体语境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构建了沉浸式和交互性“拟像”传播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在论述图像传播研究与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详尽阐明了当今图像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文化转向"的内涵:是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事物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键,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建构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及认知/想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被重新发现的"图像"的作用、地位和本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最后就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本文认为,图像已成为现代传播中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文化力量。开展图像文化传播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传播效果,拓宽文化研究的领域等方面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社会舆论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才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视觉符号为主要手段,侧重感性信息表达的视觉传播方式,正在不断地冲击着原本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传播范式.在这种传播文化转向前提下,网络舆论构建呈现出了新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张坤新 《新闻知识》2023,(6):54-60+95
视觉文化时代,公共事件的议题构造与社会动员的表征已由“网络造句”转向图像修辞。纵观近年来以熊猫“丫丫”为代表的公共事件,置身于文化语境、现实语境等具体语境中的视觉图像通过提供共时与历时维度的观照,推动指向社会矛盾的公共话语建构。同时,修辞主体主要通过对摄影影像、漫画图像以及拼接图像三种图像符号征用来激发公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此外,必须对“视觉转向”下公共修辞实践的潜在风险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3.
借助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时代文化向图像化转向,这一转向是深刻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图像”已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凸显出的世俗性与视觉性,已成为这一转向的标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在“去中心化”“众声喧哗”的网络虚拟空间内凸显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传播模式、信息架构、传播环境三个方面尝试把握新型传播形态的脉搏,以不同以往的模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读图时代的受众心理和阅读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的时代已进入了读图时代。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型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本文试就读图时代的受众心理和阅读取向发表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7.
刘波 《编辑学刊》2005,(1):34-36
我们的时代已进入了读图时代.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型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本文试就读图时代的受众心理和阅读取向发表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8.
<正>有学者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次重要的文化变迁——视觉文化转向,影像逐渐成为文化的主因,人们传统地依赖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的习惯开始向以影像为中心的文化倾斜。“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逐渐转向网络社交平台,而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性也为群体性事件的发酵和扩散提供了更大平台。本文从传播形态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针对具有代表性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在舆情的变化中梳理出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传播平台演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三十年间从Web1.0-Web2.0-Web3.0各阶段的变迁特征及其难题与困境,并探讨了不同阶段新闻传播实践及其理论焦点转移。中国传播平台经历了“门户网站-社会化媒体-数智基础设施”的形态变迁,以及“内容聚合-关系连接-服务集成”的属性转化。新闻传播理论也进行了“数字化新闻-用户导向-媒介化基础设施”的转向。为纾解各阶段积累的问题,需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化的互联网建设,筑牢发展根基,形成良序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