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色鹿》。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九色鹿的语段,谈谈通过这些语段,自己对九色鹿的认识。第二、四自然段中写九色鹿的话,是表现它能够救人于危难,见义勇为,不求别人回报。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到从九色鹿在国王面前斥责调达的话中,你又能读出什么时(九色鹿斥责调达的话: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片段】师:故事的结果有点出人意料,但再读读,好像又在情理之中,怎么能让调达得逞呢?国王为什么改变主意了?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圈画出关键词句,并体会。师:(出示九色鹿斥责调达的文字)九色鹿说这段话时,态度是非常气愤的。它气愤什么?尘:气愤调达见利忘义。生:它还气愤那个国王是个糊涂的国君,竟然和调达一起来捉自己。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最能体现九色鹿的气愤之情,是哪一个词?  相似文献   

3.
<正>《九色鹿》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落水的调达。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是一篇公认的"浅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读文章,感受九色鹿的形象特点时,往往有美丽、善良、勇敢、智慧一说,这都不难掌握。由"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自然感受到九色鹿的漂亮;看到调达  相似文献   

4.
<正>教材解读:《九色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喜欢阅读,也很容易明白道理。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这篇课文,重在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通过圈点勾画去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通过多渠道的说话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案例】《九色鹿》课堂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九色鹿是一只什么样的鹿?(生1还没读书,就举手要回答,师让生1回答)生1:九色鹿是一只善良的鹿。师:课文第一自然段是这样说的吗?请读一读、想一想  相似文献   

6.
《一分钟》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元元路遇红灯的焦急,没赶上汽车的叹息,步行的无奈、辛苦和因迟到而脸红的尴尬,这是课文的重点。学会从深深的后悔中接受教训、明白道理:“时间像金子,分秒都宝贵,年年需如此,一生要坚持”,这是课文的难点。一、创设情境,初读感知课前以游戏导入:让同学们感受一分钟。A.请同学们“憋气”一分钟。B.请同学们用一分钟讲童话故事。游戏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同样的一分钟给自己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对课题“一分钟”质疑。初读课文时,做…  相似文献   

7.
[《九色鹿》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所述故事出自《佛经》。传说菩萨身为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文章意在让孩子们明白要恪守信用的道理。鲁蕾老师在参加五华区第六届学科带头人评选时执教此课,受到好评。]片断一:师生读文,用心动情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老师呀非常喜欢听同学们读书,因为每次倾听大伙儿读书都像是在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愿意读给老师听一听吗?生(大声地回答):愿意!师:那好,现在就请大家按故事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段时间以来,听了一些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耳边总能听到年轻老师们说出的一些同样内容的教学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课堂“时髦语”有一些中看,却不中用。 “用自己的方式读读课文”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谈谈你“喜欢用怎样的读书读课文呢”。几个学生站起来声音洪亮地说:“我喜欢和×××一起读书”“我喜欢和小组一起读”“可我喜欢自己读”……坐在下面听着,我心里却在问:这是读书方式吗?这不是合作方式吗?老师面带微笑地告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同学们齐声读了起来。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在演戏。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 《九色鹿》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这篇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写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这个故事原出自《佛经》(佛说九色鹿经),并被绘于敦煌莫高窟的第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中最完整的连环画式故事.  相似文献   

10.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看到一篇《画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教学设计,感触颇多。【案例1】……(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们听了朗读后想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师:同学们读中有悟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师:出示课件(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赵小艺是怎么画风的?能感受一下吗?师:宋涛是怎样画的?(指名读)师:赵小艺又是怎样画风的呢?谁来表演读?师: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各抒己见)生:自读喜欢的句、段。生:(评价朗读效果、全班交流)……【透视1】教学…  相似文献   

11.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色鹿》。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九色鹿的语段,谈谈通过这些语段,自己对九色鹿的认识。第二、四自然段中写九色鹿的话,是表现它能够救人于危难,见义勇为,不求别人回  相似文献   

12.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他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的故事。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中我  相似文献   

13.
目前教材所编选的文本有一些是高于、甚至远离学生生活的。对这些教材,教师如何将文本与生活链接起来呢?前一段时间,观摩《九色鹿》的课堂教学,看到了两种结尾,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结尾一师:同学们,九色鹿得救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将这美丽善良的九色鹿送回那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学生读第一段)师:同学们,《九色鹿》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中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让世世代代的人唾骂;九色鹿救人之义举,救人之命不求回报的大仁大义令我们所有的人为之感动。它告诉我们善良终将战胜丑恶,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或许就是古老敦煌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表达.课文中许多人物的语言都充满了智慧,是我们学习表达的范例. 课文:《九色鹿》 人物:九色鹿 语言:"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智慧:此时的九色鹿非常愤怒,如果这样说行不行:"你这个昏君,竟然和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不行.这样说,会激怒国王,国王说不定就把九色鹿杀了.再说,国王当时并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开口就骂国王是"昏君",这是冤枉国王.再看原句,九色鹿一张口就称"陛下""您",表示了对国王的尊敬.国王听了很舒服,就愿意听九色鹿说下去.九色鹿先用设问引起国王的注意,让国王听清了调达的卑鄙.接着,九色鹿并没有因为气愤而忘了揭露调达的卑鄙.  相似文献   

15.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九色鹿救了落水的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这篇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故事刻画了九色鹿和调达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还寄寓着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相似文献   

17.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齐读课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学生齐读课题)师: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1: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怎么上的?上了哪些内容?生2: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在什么地方上的?有哪些人参加?生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在什么情况下上的?……师:你们很爱动脑筋。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我相信只要你们认真地读课文,就一定会搞明白这些问题的。[点评:问题入手,话题引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愿望,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文本,为学习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  相似文献   

18.
<正>【教材分析】《九色鹿》是苏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民间故事。主要写了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落水人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惩罚。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但寓意深刻,揭示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见利忘义"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明白做人  相似文献   

19.
(配合四年级上册课文《九色鹿》)《九色鹿》是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也是一个宗教故事,源自敦煌石窟第257窟西壁上的壁画,是莫高窟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中最完整的连环画故事,也是北魏的佛经经典作品之一,原名叫《鹿王本生》,后被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成了文字《佛说九色鹿经》。课文讲述了九色鹿(据说是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前身)救了落水即将淹死的调达却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我们穿越了绵长的历史时空,追问、  相似文献   

20.
一、动画激趣,导入课题多媒体播放动画(间隔播放)——狼走向小溪边和小羊在溪边喝水。师:(作惊讶状)咦?狼和小羊怎么走到一起来啦,奇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狼和小羊”的故事。(板书课题:狼和小羊)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音,读通顺语句。2.师:谁愿意把每一个自然段读读?其余同学重点听听生字的音是否读得准确。3.议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针对内容质疑,师生共定目标师:对这个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生提问,师帮助整理板书:狼找了哪些茬儿?为什么说狼是在故意找茬儿?结果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