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2004、2005两年全国乒乓球比赛期间,对运动员进行的血红蛋白、血尿素与血乳酸等指标静态、动态1 039个样本的测试,探讨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前后的身体机能特征与某些运动能力的状况,分析乒乓球优秀选手与一般选手身体机能的差异程度,探讨乒乓球运动项目在比赛前后某些身体机能表现的生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身体的运动机能是经常变动的.科学训练是提高运动机能的主要手段.过量的训练和接连的比赛使身体机能降低和疲劳积累,对此采取各种恢复性措施,尽快调节身体机能,继续参加大运动量训练和紧张的比赛,是运动医学工作中经常遇到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选用生物制剂,在药物成份鉴定、动物试验的基础上,确定制剂无毒、安全可靠后,通过多种测试指标,实际应用观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与正式比赛中身体运动机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证明,动物与植物制剂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身体运动机能的作用,且对身体无害,通过药检证明不属于禁用药物之列,不违犯比赛规则,有力地配合训练完成比赛任务.  相似文献   

3.
通过跟踪监测3名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期间的血红蛋白、血尿素以及血清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运动员在该阶段身体机能的变化特征;通过多级负荷法测定无氧阈指标,评价马拉松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目的在于为教练员制定调整合理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高原地区举行的体育比赛越来越多,其海拔高度已达到5,231 m.但由于高原低氧、寒冷等条件影响,不仅对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能力带来影响,而且造成诸多运动贞不能保证比赛质量或完成比赛任务.就高原环境对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身体机能的影响、高原比赛的参赛时间和适应性训练安排以及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高原比赛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态观察电针对长时间进行运动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青少年)半程马拉松比赛后机能恢复的影响.选取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学校18-22岁中长跑运动员6名,采用生化检测及放射免疫法,测试其在不训练、两次半程马拉松赛后4h、28h,外周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血睾酮T、皮质醇C的变化,两次比赛间隔正好1个月,其中一次赛后给予针灸.结果:两次半程马拉松比赛后4h血清BUN、CK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T值下降,提示机体的运动能力有所下降,产生了运动性疲劳,电针可帮助其指标恢复,以T/C比值反应更加敏感.结论:电针可对其赛后机能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高速发展,但在赛事举办过程中问题也频出。笔者借助网络用语马拉松"晒客"旨在表述那些怀以盲目从众、炫耀自我的心理,通过参与马拉松比赛在马拉松赛场上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外表"和"举止")实现自我展示的参赛者。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戈夫曼"拟剧理论"的视角,对全民"马拉松热"中出现的问题,试图从参与者"晒马拉松热"的视角去解读。得出的结论是:马拉松赛场上诸多特点与"晒客"的展示平台不谋而合;"晒客"们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借助赛场平台所作的过多的炫耀、对自我展示忽视了马拉松比赛的本质意义。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大量怀以"晒客"心态的马拉松参赛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马拉松比赛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WOS数据库中运动科学领域的马拉松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揭示。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2010-2016年国外马拉松研究的518篇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马拉松研究成果主要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健康中心和医疗机构为主的科研力量团队。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与运动相关的低钠血症(EAH),马拉松、超马跑者年龄、运动能力的横向与纵向变化规律,生理学因素和训练因素对跑者运动后心脏分子标志物的影响。以国外马拉松研究为借鉴,反观国内马拉松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以大众跑者为主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建设,运动与医学相结合对跑者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训练与参赛方式的研究无疑是实践所需、发展所需。  相似文献   

8.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监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景丽  刘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61-1062,1068
高原训练已被普遍认为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受到中长跑教练员的认可.全程跟踪了马拉松运动员为备战国际马拉松比赛在赛前上云南进行高原训练的完整过程,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上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安排,结合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CK、血红蛋白和血睾酮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试图找出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运动量及运动强度与人体机能指标之间的规律,目的在于在高原训练期间为教练员提供科学依据,更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取得高原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准确的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和水平是教练员实施训练的前提。通过对训练和比赛期间血清肌酸激酶和血清尿素氮的测试,掌握聋人足球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和尿素氮的变化。以评定运动员训练或比赛时的身体机能状况,为集训期间合理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台湾柔道运动员训练和模拟比赛的生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柔道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血乳酸、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的变化 ,探讨柔道比赛时能量代谢特点 ,以及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身体机能状况。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世界女子冰球运动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比赛节奏加快,身体阻截日趋频繁,特别是竞赛制度的改革和比赛的增多,导致比赛期延长、训练和比赛负荷加大,从而对训练过程的管理和训练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我国国家女子冰球队为研究对象,为其建立训练监测制度,使教练员及时获得运动员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以及训练和比赛活动效率等方面信息,从而对训练过程施加控制.  相似文献   

12.
对10名优秀大学生跳高运动员8周大强度的训练前后和比赛后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虽使运动员机体机能逐渐下降,但对于B淋巴细胞免疫系统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提示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指标,作为评价身体机能和免疫机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训练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测定在备战2006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10名男子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赛前运动员的各部分机能指标随运动强度呈现不同的阶段变化,赛前1周基本调整至较好状态,表明赛前训练安排基本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十运会女子100米栏冠军刘静的竞技状态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使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创造佳绩,而使运动员比赛时的身体机能、比赛能力、技术水平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十运会女子100米栏冠军刘静赛前竞技状况调控的分析讨论,揭示了高水平运动员竞技状态调控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探讨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特点,为女子摔跤运动的选材、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依据.以我国87名国家队一组和部分省市的现役女子摔跤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问卷调查和实验等方法对其身体机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发现:1)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表现出明显的共性特征,即应同时具备较强的无氧、有氧代谢能力和突出的机体合成代谢能力;2)在不同体重级别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比较中,中小级别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优于大级别运动员,尤其是48 kg级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综合能力最为突出,同时具备较强的无氧和有氧代谢能力;3)同国外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和同项群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具备突出的磷酸原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但糖酵解供能能力较差,亟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少年田径运动员比赛前后血红蛋白血尿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少年田径运动员参加第八届广东省田径运动会前后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探讨激烈的比赛对少年田径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为少年早期训练科学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赛后,少年田径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血尿素上升,其身体机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加强身体训练对速滑运动员提高有机体机能水平,适应训练和比赛的大负荷要求,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不仅探讨了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与合理安排,还探讨了专项竞技的需要和训练负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刘翔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截止8月31日)110m栏的比赛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其近几年身体机能变化和比赛规律,对其竞技状态优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在第六届城运会比赛网球项目成绩排名前五名省市,包括湖北、河南、天津、安徽、北京等的一线优秀网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调研,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青少年男子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及评价指标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构建了我国青少年男子网球运动员身体机能专项化模型和评价标准,旨在为促进我国网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参加比赛运动员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理机能反应及比赛后的生理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测试监督 ,搜集较完整的数据资料 ,为今后在高海拔进行自行车拉力赛及自行车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从此次自行车拉力赛的科研测试结果分析 ,运动员在高海拔上进行自行车比赛时 ,身体机能基本处于良好状态。在控制好量和强度的同时 ,在此高度上进行自行车比赛是可行的。在海拔 40 0 0米左右的高度上进行比赛 ,应做好赛前运动员的身体检查工作 ,并且要搞好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膳食补充 ,确保运动员的体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