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解决当前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不平衡、乒乓球人口锐减、比赛观赏差等重大问题.关键是需要国际乒联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限制中国"为"世界学中国",并密切与中国合作,尽快地实施在中国建立世界乒乓球学校计划,充分发挥中国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国际乒联应站在世界乒乓球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审视过去乒乓球赛制、规则、器材等方面改革的得与失,以科学务实的态度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近代报刊中有关乒乓球运动的报道进行系统梳理,从乒乓组织、女子乒乓、乒乓赛事、乒乓规则四个方面具体考察近代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体育组织和体育竞赛对近代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日乒乓球的交流与互动对近代中国女子乒乓运动的发展及乒乓球运动的推广与规范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它是"健康中国"建设计划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乒乓球人口数量却在逐年下降,青少年掌握的乒乓球运动技能较差,导致他们缺乏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我国乒乓球"养狼计划"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第5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于2009年5月5日在日本横滨落下帷幕,中国乒乓队再次包揽了五项金牌.中国乒乓军团在奥运会、世锦赛上频频"满堂红"的战绩是国人的骄傲,是中国乒乓球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的见证.但是,在反思中国乒乓球的强大实力之后,我们认识到世界乒乓球已进入危机时代.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家乒乓球协会主席蔡振华在赛后重提"养狼计划". "养狼计划"旨在提高乒乓球运动的全球化水平、培养强大的对手,以此来激励和促进我国及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诚以第50届横滨世乒赛为契机,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赛事,分析中国乒乓球的"养狼计划"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德国乒乓球教练H·海特在中国考察后,撰文谈了对我国乒乓球基层训练的印象,诸如乒乓球观众、乒乓球员的营养、训练方法等,并“感到有些不解”.现摘要如下,供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有关同志参考.其他运动项目是否可以“举一反三”呢?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乒乓球“一家独大”现状愈发明显,乒乓球运动业已显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对该项目发展十分不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解读乒乓球“马太效应”内涵,分析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积极应对策略,旨在最大程度缓解乒乓球“马太效应”演进趋势以及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2012年12月10-11日,由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协办,中国乒乓球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学术报告会"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上海体育学院院长章建成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乒羽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李振国,中国体育科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与世界乒乓球运动和谐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学术报告会于2012年12月举行。本届学术报告会由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办、中国乒乓球学院承办,吸引了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及教练员参加。与会者就乒乓球运动的文化与传播、技战术特点与运用、乒乓球运动的未来与展望等议题,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研讨。本刊节选学术报告会的部分学术论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全面总结我国乒乓球运动“九五”期间所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从乒乓球健身活动的开展、后备力量培养、竞赛改革、强化训练、乒乓球市场开发、科技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十五”期间全面推动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程嘉炎 《乒乓世界》2014,(2):119-119
前面讲到乒乓球运动是一项适应人类进化过程,适应我国进入“老龄化”、“网络化”社会的需要,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适应在最广大人群中开展,特别适应华夏子孙的体育运动。回顾中国乒乓球运动至今已经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辉煌,这个辉煌集中体现在中国乒乓球运动水平始终保持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乒乓球运动始终保持着在国人心目中的国球地位这两个重要的地位上。作为既是竞技体育、又是群众体育的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网球运动的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普及率低、发展速度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竞技体育更是由"旁观者"、"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倡导者"、"主持人"等角色,而网球运动更是在2004年至2008年间取得了"三级跳"式的发展。在其不断突破过程中,竞技网球的特异性始终冲击着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从国际环境下的职业联赛到我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在训练角度上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当今世界优秀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大都打破了传统大周期训练安排定式,形成新的周期形态与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国网球运动蓬勃发展,前程似锦,但是世界级网球高手随处闪现,在技战术水平、心理素质等都优于同龄中国选手。不难发现,我国距离体育强调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明确网球发展动向,才能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跨越。因此,本文首先介绍新时期体育强国的要求,然后分析我国网球与世界网球强国的差距,最后研究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网球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现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自1992年第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13种到2006年期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有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从中发现:自1992年到1999年,我国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自1999年后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1999年开始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1999—2006年间我国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进行分类分项统计处理,并针对数据的分布以及其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网球运动研究的发展现状及一些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14.
韩方廷  谭明义 《体育学刊》2005,12(3):123-125
回顾了中国乒乓球40多年来在国际乒坛拼搏经历,评价了中国为推动乒乓球竞技运动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分析认为:中国乒乓球队的思想素质好、勇于创新技战术、内行的领导核心、“举国体制”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鼓励等是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我国高校网球运动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对高校网球运动的场地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要全方位、立体式地发展网球运动,才能使高校网球运动得到健康、快速、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探析网球运动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网球运动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网球运动的健身娱乐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高雅时尚、可作为有效的社交媒介等特点符合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更高层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是网球运动普及的保证。提出只有认真学习并掌握网球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使之与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网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球职业化发展是提高我国网球整体水平和符合网球制胜规律的必然选择。研究采用体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结合国内外网球职业化发展经验,揭示了武汉网球公开赛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并基于CGE模型模拟分析网球职业化对武汉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中国网球项目职业化发展对策: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促进网球项目职业化市场运作;彰显举国体制优势,创新网球职业化发展模式;以供给侧端为突破口,建立完善的网球产业链;普及"塔基""塔腰"比赛,打造"塔尖"品牌赛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中国网球竞技人才流动的基本机制和发展趋势,探讨竞技体育人才流动机制的理论依据。用文献调研、逻辑分析法研究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优秀网球竞技人才的流动性存在着典型的不同特征,网球优秀竞技人才的流动性是推动网球运动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网球优秀竞技人才在垂直流动、水平流动、职业转换和国际流动几种形式当中存在着不同的前景和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体育用品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体育产业中也随之发展迅速。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电子商务对网球市场消费的影响进行解析。探讨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网球市场消费中的优势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今后电子商务在网球市场中的发展总趋势和规律,旨在对企业电商和网球市场营销的综合应用能有所借鉴,同时为今后电子商务在我国网球市场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以探索我国网球产业化运作的模式为切入点,从市场产业开发方面对目前我国网球运动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对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就建立适应我国网球联赛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提出了相关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