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2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生活引入播放一段广告视频。提问:从数学的角度看,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分数)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平均分东西时产生了分数。(板书:平均分)2.回顾旧知师:(出示教材图)三年级上册,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了分数;三年级下册,我们把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也得到了分数。你觉得分数是怎么产生的?(板书:分)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明晰概念题一: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对的画“√”,错的画“×”,并说明理由。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生:我想把(1)、(4)分一类,它们都是平均分。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第八单元。【教学过程】一、激活旧知,复习引新师:(课件出示1阴)认识吗?说一说你对它的理解。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就是它的若干份之一。师:如果这个方框表示2,  相似文献   

4.
<正>【课前慎思】"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很多平均分一个物体,用分数表示分的结果的经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既丰富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也是今后进一步抽象  相似文献   

5.
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在上册中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继续教学分数,让学生认识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五年级下册将再次认识分数,形成单位"1"的认识。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感觉到分  相似文献   

6.
正【"望":病例观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这节课比较难教,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二是在小学数学中,分数一般都采用以下定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分数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小学生学习分数一般经历两个显性阶段: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三年级从"平均分"引入分数,人教版教材平均分一个"整体"(特指一个单独的物体),如月饼、正方形等;北师大版、苏教版等教材除了平均分单独的物体,还平均分"一个集合"(或称之为"群体"),如一堆蝴蝶、一些棋子等。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是对三年级内容的延伸,平均分的对象主要是群体,如一把铅笔、一盒面包等。  相似文献   

8.
一、解读教材不准确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认识分数"这一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新知。在上册教材里,学生认识到的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9~70页。【课前琐思】小学阶段对于"分数"这一知识体系的建构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于具体直观图形形成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第二层次,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此  相似文献   

10.
一、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认识分数"这一内容在三年级上册是通过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三年级下册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五年级下册主要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内容 “认识分数”是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三年级 (上册)第十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只让学生认识把 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或几份的分数,而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若干份的情况,安排在三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安 排先是认识几分之一,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在认识 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习一些简单 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P76-78页。【课前琐思】本课主要让学生经历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拓展。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相似的编排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安排,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本质。课前预计学生能够将多个物体平均分,但是对于描述并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今年8月,新教育实验第三届研讨会邀请我上一节“理想的课堂”示范课。“分数的意义”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具体感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初步体会“平均分”、“每一份”和“谁的几分之一”等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并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分数加减运算。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所组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的扩展,认识分数不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不断丰富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苏教版教材分三次进行教学。其中,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上册,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初步体会可以用分数表示得到的1份或几...  相似文献   

15.
钱晓丹  顾英 《小学数学教育》2023,(Z2):53-56+142
<正>“分数的意义”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苏教版教材在三年级分两次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其中,第一次侧重引导学生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第二次侧重引导学生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基于上述知识经验,抽象出分数的基本意义,并认识分数单位。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  相似文献   

16.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认识分数"内容分三、五两个学段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教学"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来初步认识分数,为以后扩展到"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和抽象的分数概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上册教材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继续教学分数,让学生认识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五年级下册将再次认识分数,形成单位"1"的认识。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们感觉到分数这一块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概念,认识分数本质呢?借江苏省"杏坛杯"教学评比活动的平台我们再次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着力体现以下三点。一、丰富学习素材,关注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如何形成概念?是记忆还是感悟?在我们一贯的演绎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常常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很难理解其抽象语义。所以,对于概念教学能否改变演绎的方式,用归纳生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  相似文献   

18.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拓展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将面临一个挑战,既要实现从“一个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认知突破。又要沟通“一个物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与“一个整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之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8页例1。【学情分析】一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从物体的一个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从不同的方位辨认物体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3页。教学目标:1.借助直观图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能用实际的操作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并正确地读、写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