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历史结晶,其具有政治性、人民性、唯一性和原真性的基本特性。分布于革命老区广袤乡村的红色资源,具有经济助推、文化传承、思想教育的多重价值。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可以通过发挥红色资源在乡村基层党组织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人才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有独特价值。本文以黄冈市为例,从分析当前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精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抓好关键群体,创新方式方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通过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村容村貌建设和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助力乡村生态振兴;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助力乡村组织振兴。有效的路径,可以更好地实现以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党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全新战略部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总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阐述了红色资源开发在乡村振兴中提供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带来保障;红色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乡村振兴战略伟大实践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既是对于中华文化瑰宝的保护与传承,是新时期增进民族自豪感、认同感的重要环节。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出发,基于现阶段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围绕未来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进行探讨,以期为行业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5.
阐述数字乡村治理的时代价值,数字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具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和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等时代价值;探讨当前数字乡村治理衍生出的治理主体弱化、治理客体虚化和公共价值消解等风险;提出推动数字反哺、整合和搭建整体性数字平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价值创造是化解风险的系统性协同式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连云港市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但存在乡村建设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匹配、乡村产业与农民增收致富的诉求不协调、乡村人才与助推共同富裕的担当不配套、县区间发展不平衡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较大影响等问题。连云港市可以遵循以下路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聚焦产业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根基;聚焦乡村建设,助力缩小城乡差距;聚焦农民增收,扎实推动农村共同富裕;聚焦县域融合,优化城乡发展空间;聚焦乡村人才,打造共同富裕领头雁;聚焦有效衔接,逐步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充分衔接的关键。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产业兴旺的基本模式之一,与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效益耦合、对象耦合、资源耦合的内在逻辑,两者的充分衔接有助于推进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结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掌舵人,乡村中小学校长扮演着乡村学校的领头雁、乡村学生的筑梦人、乡村教师的引领者、乡村文化的革新者、乡村治理的协同者等五重角色,要主动肩负起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责任。乡村校长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处理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关系,正视乡村教育的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理性看待“离农”与“为农”的辩证关系,处理好重塑精神文化与丰富物质文化的关系。通过坚持自我培养、加强精准培训、厚植乡土情怀、突出多方协同、重构评价管理等途径,强化乡村校长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建设,构建乡村校长培养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从共同富裕视角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高校的使命价值和服务路径,着重阐述高校如何助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从而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建议。研究认为,高校应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发挥推动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确保农民物质生活富足的智库作用;应充分认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确保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同步实现;应深度参与、服务、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服务,助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并实现院校自身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11.
左右江革命老区地处绍兴市,在探索社会治理机制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绿色发展和红色引领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该模式以基层党建为支撑、以贫困地区经济振兴为目标,在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资源为推动力,促进绿色资源快速发展。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构建并发展乡村振兴决策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结合左右江贫困地区发展现状,探析乡村振兴决策机制构建要素,提出相关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贤和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乡村的发展、治理、稳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乡贤重新走进国家、社会和公众的视野。浙江对乡贤的认识和实践基础好、起步早、起点高、发展快、成效好,从邓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开创海外乡贤回乡投资建设的先河,到率先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形成全国最多的乡贤群体;从创办全国第一个乡贤研究会,到着力构建新乡贤工作大格局;从充分发挥乡贤在推进乡村振兴、公益慈善和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到建立健全政策指导、法规保障、会议推动、典型示范、组织完善“五位一体”的体制机制,新时代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浙江模式逐渐形成。深入研究探索新时代乡贤的历史传承、积极作用、政策指导、组织机制、氛围营造等,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广东省唯一全域纳入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州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增强盘活用好红色资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特别是要坚定信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好资源运用与文化保护、事业铸魂与产业引领、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文化赋能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特色发展与区域联动的发展任务和逻辑关系,科学统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持续推进红色资源开发与梅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奋力开创新时代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能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生态、文明、人才等方面的发展.以文化价值聚合主体力量,以打造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为再生动力,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前进方向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贵州富含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及地方文化,通过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能改进农村建设中的不足,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宜春是红色江西的重要组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宜春红色资源在拓展产业多样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乡风文明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但同时面临着保护和宣传意识不够强、开发和挖掘力度不够大、管理和运营模式不够新等现实困境。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加大红色资源的重视、开发和资助力度;需要多措并举,努力提升红色资源的管理、运营和宣传水平;需要多点打造,努力形成红色资源特色、品牌和亮点。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奏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强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大学生肩负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在助推乡村经济、丰富乡村文化、改善乡村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然而,对区域高校6594名大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存在了解不够、参与不足、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需要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确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理念,优化乡村振兴服务项目,健全乡村振兴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应有的乡村建设职能。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下汇集各种愿望、诉求的现实目标。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到的优势,乡村振兴也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创造了契机、延展了育人平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责无旁贷。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原则、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原则、分类施策原则和发展导向原则,实现因地制宜与挖掘农民潜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发挥教育先导作用;找准农户需求与地方高校优势结合点,提高“三农”“造血”能力;建立农民参与和受益机制,保障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大相对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力度,减除他们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是共同富裕进程中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西鹏  刘爽健 《教书育人》2023,(15):18-20
乡村文化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乡村文化事业面临着文化意识薄弱、建设模式趋同、人才力量短缺、产业形态落后等突出问题,亟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予以破题。高校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在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方面具有学术引领、培训提升、科技赋能、资源带入等独特优势,需要进一步开展有特色的创新试验,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更大价值。近年来,北京大学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参与构建新的乡村文化生态具有良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而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治理队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专业队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擎"作用是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文化先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的内涵,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存在重视程度不足、保护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传承主体断层、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造成文化振兴道路曲折难行。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提高群众认知、扩大新媒介宣传、培养接班人、创新非遗产品等方式,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