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学、哲学的研究视角,以“约束”与“自由”这两个哲学范畴中的概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进行了审思。研究指出:(1)就“约束”的内容而言,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各种文化约束是维系中国武术本真的规范;(2)就“约束”与“自由”的逻辑关系而言,中国武术中具有规范性的“约束”与实现其“自由”发展并不矛盾;(3)就“约束”的现实意义而言,“约束”是实现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必须让“体育尖子生”发展得更好;学校体育必须让“体育素质薄弱生”得到转化;学校体育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体育尖子生”、“体育素质薄弱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和系统分析等方法,综述海洋体育学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海洋体育”与“滨海体育”的区别,界定海洋体育的概念;研究表明:海洋体育可划分为“滨海体育”、“近海体育”和“远洋体育”;海洋体育发展特征具有:复杂性与简单性、多元性与运动性、交叉性和本源性、学术性与应用性;海洋体育的发展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促进了人们对生命过程的质量追求,丰富的休闲方式向着海洋体育休闲选择.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那达慕”与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现实诉求、理论机理及路径选择进行剖析。认为:“那达慕”与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支撑、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破解“那达慕”发展困境的智慧探索。并对“那达慕”与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互为推动的逻辑进行如下阐释:“那达慕”是推动区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中华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文化重塑“那达慕”精神内核、助力“那达慕”融通中外;指明“那达慕”与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实现企业升级,激活“那达慕”与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文化理念,锻造“那达慕”与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之魂;完善运营机制,夯实“那达慕”与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品质之基;秉持政策导向,把稳“那达慕”与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之舵。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演绎方法对当前“草根”体育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功能价值进行分析.提出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路径:明确归属问题,处理好“草根”体育组织与政府、市场的关系;加强资金和人才的扶持,促进“草根”体育组织管理创新;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法,从传统马功能价值的蜕化及现代马功能价值的时代诉求提出研究缘由.认为我国马术运动面临的机遇是:马种资源的丰富是我国马术运动发展的“圆心”;我国闻名世界的民族马术原生态文化符号是我国马术运动发展的优化“半径”;马术运动发展符合休闲时代人们的理性抉择;马产业链的形成迎合休闲时代人们的多元诉求;具有比较优势的举国体制是我国马术运动发展的“增长极”.中国马术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马术运动发展的瓶颈;马产业整体发展战略的不尽合理是马术运动难以吸引人们参与的主导因子;传统文化价值观与马产业的融合与对接不力是马术运动难以发展的文化认同阻碍因素;“贵族运动”酿成的“形象遮蔽”难以让马术运动深度发展;专业人才匮乏是阻碍马术运动纵深发展的“技术”因素.最后提出我国马术运动科学发展的3条宏观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深刻剖析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旨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其内涵与价值,贯彻和落实其理念与精神,深入推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梳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年的发展脉络,提出我国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提升期3个阶段,其继承与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课程性质,坚持“身体练习”,不断强化课程以体育人的本质;(2)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注重“学练赛”一体化发展;(3)课程目标,坚持“课程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目标体系;(4)课程内容,坚持目标引领内容,推进结构化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5)教学建议,坚持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灵活多样,直面问题提高成效;(6)学习评价,坚持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基于学业质量健全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未来展望: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立足“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优化“全面育人”的内容结构;实施“多元协同”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体育以五大文化逻辑——基于去“病夫”的逻辑起点,在增强人民体质的使命履行中,形成甩掉“东亚病夫”帽子的现代化;基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理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政策制定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形成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基于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形成的举国体制,在实现快速赶超发展、提供“中国创造”的实践中,成就创造竞技体育奇迹的现代化;基于中国历史与国情,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友谊与比赛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与体育文化新形态的中国方案中,走出“并联式”发展的现代化;基于文化的民族性,在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责任担当中,形成讲述中国故事的现代化——书写了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篇章。  相似文献   

9.
<正>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东莞市始终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定位改革方向和目标,坚持“规范与个性并存,科学与人文并举,能力与素养并重”的教育思想,以“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完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为愿景,聚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瓶颈问题,以打造“品质教育”为推动力,实施固本与提质行动,努力构建“学校体育健康生态发展格局”,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均衡优质发展,襄助东莞市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发展困境与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主、以发展趋势为纲、以小镇文化为魂、以服务体验至上。发展困境为:“需求与文化”双缺失、“趋势”不明确、“体验”无特色。发展路径为:通过调整价格扩大特色小镇的市场需求量;加强文化交流与保护,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软实力;规范资本介入,打造特色小镇的产业平台;调整产业布局,引领特色小镇产业趋势;吸纳优质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智能体育,增强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时期为研究背景,探讨了我国“命中类无设防型”项群优秀人才的分布和流动情况,指出计划经济时代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动主要以“垂直流动”为主;缺乏“平行流动”;“国际流动”具有选择性;“职业变动”呈现单一性。改革开放以后,优秀人才资源是在“垂直流动”基础上加快了“水平流动”;而“国际流动”频繁;“职业变动”多样。最后提出该项群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中国武术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寻绎其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在现代化进程中,其主要存在“文化身份困境”“技击本质的丧失与异化”“发展格局的窄化与传播障碍”等问题。本文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实现武术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1)中国武术在“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坚持中国的本土文化定位和特色;2)通过“内外兼修”的武技修炼方式向全人类传递着“珍视生命”“尊重自然”以及“追求健康”的共同价值观;3)在东方武道的基础,突出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武术特点,在内容上做合理调整,重点关注“短兵、长棍、长枪”等项目,开拓新的器械对抗领域,并将其作为中国武术当下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我国在大众健康保障问题上,将以“治病为中心”转为“健康为中心”,“体医融合”则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有效途径。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医融合”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正是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医院健康指导中心”、“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等模式已初具成型;同时也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协作不足,专业体医人才的缺失,配套实体产业的迟滞等问题;由此提出:创建“体医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体医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探索多渠道的“体医融合”模式,优化体育与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符合国情的“体医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促进“体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并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消费城市”的特征以及上海体育发展的现状等,探讨“消费城市”背景下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上海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主要结论:体育基础设施及休闲消费空间要体现情景化或主题化;体育文化商品和服务要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体育消费要促进愉悦的社会网络关系;体育空间风貌要体现符号化特征等.建议:建设高水平的体育社会服务体系;打造消费引领的都市型体育特色功能区;注重高端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的结合;构建“全球体育城市网络”,打造“包容、成功与梦想”的海派体育文化等.  相似文献   

15.
课程目的不仅在于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有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建立“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的目标层次体系;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合并成为“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取消“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设“思想品德”或“品德与行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传统民俗体育实现“由乡入城”的发展趋势。以武汉高龙为例,运用实地田野调查、个案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方法,对嵌入城市的民俗体育传承运行机制展开探究。研究发现: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传承运行受多方因素影响,其发展主导力量“靠自己”与“靠政府”紧密结合;传承状态“很热闹”与“不景气”相互切换;传承策略是“文化弘扬”与“产业打造”相互支撑;呈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两种价值诉求。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并非以“复刻”的样态出现,而是在多方力量博弈之下,通过功能拓展或形式再造,实现文化再生传承。因此,该研究确立以“变迁中的再生”作为核心概念和分析机制。希冀为当前的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传承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国家体育总局为推进农村体育发展而实施的公共项目之一。项目制成为调整国家财政关系、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措 施。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运行过程中,呈现了转移支付与资源汲取、形式统一与地方多元、条块分割与服务整合、项目公平和项目效率、迎检对上 与服务对下等5种迥异的逻辑冲突,突出展示了我国体育项目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即国家农村体育发展意识的僵化,地方体育治理成本加剧,“为 政”而非“从民”的政绩观,重视“项目数量”忽视“项目质量”的发展观,“现代”压倒“传统”的体育传播观念等。建议强化需求引导机制,推进公民参 与治理;削减专项性涉农体育项目,提倡一般性转移支付;后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取消地方政府资金配套要求;尊重农村体育发展的规律,促 进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鲁路 《精武》2012,(23):40-40,42
采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综合等方法,对中美两国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显示,两国课程标准的相似点包括:课程理念先进、课程目标内容多元化、强调体育课程整体育人功能;不同点包括:中国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与健康课的划分不够严密、过于突出“健康主线”,内容标准过于泛化,不利于量化和实残操作;美国教育标准主要突出“发展主线”.但过于注重“个人发展”与“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华东地区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华东地区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华东地区大部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收支平衡或有节余;多种经营大于体育业务收入;员工的“四金、工资、奖金”及“发展基金”是主要支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及“后续投入不足” 是主要困境。  相似文献   

20.
从《奥林匹克宪章》看中国群众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我们有机会思考奥林匹克与中国群众体育发展问题。本文将讨论“借北京奥运会 舞台,唱群众体育大戏”的假设是否成立;“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运动成绩=金牌=经济效益=金钱”的理念是否完整 准确;可否在筹办北京奥运会的同时实施一个“与你同行计划”,实现北京奥运会与群众体育比翼双飞;可否将北京奥运会 的物质遗产建立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基金,解决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差距过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